聽到這話,趙民望想到這些日子朱元璋表現出來的態度,語氣中充滿苦澀:
“我們這位陛下把文武百官耍得團團轉,他根本不想現在開啟變法。
我實在好奇,方時的變法方略到底寫了什麽,能讓陛下這個暴脾氣按耐住性子。”
“皇長孫生病時,錦衣衛將東宮清理了一遍,聽說皇後殿下也在場。
再之後,就是葉書入宮教導,有些人的謀劃徹底失敗。
至於變法方略,可以確定的是不僅陛下和太子知道,秦晉燕三王都知道。”
秦晉燕三王都知道,那便說明哪怕朱標死了,這變法也會持續下去。
想了一會,趙民望便不再想,他現在的目的是救趙家。
“正式開啟變法隻是時間問題,編修經典是為了治國理念,變法方略一定與這有關。
我就想知道,儒學以後是不是不會一家獨大了?”
吳沉語氣平淡:“目前正在編修先秦所有經典,《管子》《墨子》等等都在內。”
“那些大儒會同意?”
“為什麽不同意?方時說了,墨子也好、荀子也罷、亦或者商鞅,都屬於孔聖人門下,他們有何理由不同意?”
趙民望微微點頭:“確實無法反駁!奇怪的是,為何曲阜一直沒有反應?
按理說,隻要開始編修其他學說,他們一定會出手。”
“這也是我要找你的原因。”
吳沉一臉凝重:“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可以肯定,真等方時準備好開啟變法,想要阻止隻能造反。
我知道你和曲阜以及鮑恂他們都有聯係,我們需要聯合起來,逼迫陛下不得不放棄變法。”
“你想怎麽做?”
吳沉沒有說具體計劃,隻是輕輕吐出一句話:
“我要見見曲阜那邊的人,一個可以做主的人。”
“可以!我會讓人來找你。”
趙民望想都沒想便答應下來,他還巴不得事情越來越大。
就在兩人說話之時,蔣瓛帶著情報匆匆來到謹身殿。
“陛下,這是趙民望令他兒子親自去送的書信,臣不敢擅做決定。”
朱元璋拿起信件,快速看了眼,語氣嘲弄:
“還不死心?想用南方讀書人來逼迫咱開啟變法,咱會怕威脅?
去查查這信上方先生是誰,姓方的人才挺多啊!
他兒子呢?”
“跑了!錦衣衛還在尋找。”
朱元璋擺了擺手:“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將錦衣衛人手收迴來。”
“是!除了他兒子,還有一人也出城了,是跟楊家商隊一起出城,若不是楊家有錦衣衛,還不能發現他。
還有一事,趙民望今晚去見了翰林待製吳沉。”
“吳沉?”
朱元璋有些困惑,不明白吳沉為什麽會與趙民望扯上關係,在其看來吳沉就是個讀書人,天天待在翰林院編修經典,對於變法毫不關心。
忽然,朱元璋眼中精光閃過,他想到吳沉、方孝孺、宋濂都是浙江人,還有趙民望信中所寫的南方讀書人。
[江浙集團還不死心?]
“盯著吳沉,再派個人去茂州,看看宋濂這個老匹夫最近在幹什麽。
楊家商隊那個人先盯著,咱要看看趙民望到底還能牽扯出哪些人。”
“是!”
朱元璋並不知道他已經掉入趙民望的陷阱,而後果不僅讓安南一事橫生變故,也讓大明陷入動蕩。
而遠在雲南的方時,並不知道京城發生的事,他正在傾聽朱常三人的匯報。
“雲南境內土人眾多,有虞氏後裔、鬼方、迴迴、苗民等等,各族之間風俗禮儀不同、言語不同,隔閡極大,經常性發生械鬥。
由於蒙元土官世襲製度,使土人世世代代成為土官的奴隸,哪怕土人也是這麽認為。
蒙化州境內就有夷民、迴迴民和漢民,三方時不時因為各種問題械鬥。”
聽到龍鐔的話,方時開口詢問:“土人對於土官的態度怎麽樣?”
“各有不同,有些仇恨、有些維護,仇恨的大多是那些家無餘糧,沒有田地的。”
方時輕輕敲擊桌麵:“我記得蒙化州新任土知州是土人頭目左禾,找個時間他過來一趟。
德剛兄、仲質兄,你們再去蒙化州一趟,看看蒙化州的土地掌握在誰手中,沒有土地的土人有多少戶。
想要讓土人認可大明,起碼要一視同仁,還有前元所設的儒學,看看有哪些還在用,裏麵的學官怎麽樣。”
“是!”
朱常滿臉疑惑看著方時:“方典籍,蒙元土司製度在於以夷製夷,此舉由來已久,最初可以追溯到秦漢。
你是要放棄‘以夷製夷’之策嗎?如此一來,那些土官或許會聯合在一起,在雲貴川等地掀起叛亂。”
方時微微頷首:“若不將土人當做大明百姓看,土司製度更適合大明。
然而,大明的征伐還未結束,雲南也不會是邊境,如此一來,我們就得收土人之心,不能讓那些土官成為土人的皇帝。
叛亂是一定的,不過大軍還在雲南,完全不必擔心。”
說完,方時拿起一張紙,對著站在不遠處的藍英說道:
“英哥,通知名單上的雲南官員,讓他們一個月內來大理,我需要見他們。”
藍英接過紙張,拍著胸脯保證:“妹夫放心,這些人敢不來,我親自上門抓。”
“子安兄,你跟我去一趟太和縣,見見那些貪官汙吏,這些人該用了。”
“是!”
雲南等地的情況了解差不多,方時也準備開啟改革,有些變法內容他想在雲南試試。
比如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製,他不知道這套製度適不適合現在的大明,也不知道適不適合土司這個奴隸製社會。
若是在雲南可行,那麽大明其他地方也是可行,他就不需要改變。
不管合不合適,改革一事都需要大量官吏,單靠雲南目前的官員,完全不夠。
此去太和縣,就是為了官員,這些從福建來的官吏。
太和縣離大理府不遠,當天傍晚方時就來到太和縣衙。
此刻縣衙內已經聚集一大批官吏,原建安縣縣令張淮也在其中。
張淮掃了眼周圍人群,看到了好幾個熟人,卻沒有任何心情上去打招唿。
又看了眼坐在上方的周縣令,心中一陣苦澀:
[我以前也在這位置上,現在連名字都沒資格寫在族譜上,還好城牆上沒刻名字。]
[也不知道老大怎麽樣了,有沒有保護好弟弟妹妹。]
“我們這位陛下把文武百官耍得團團轉,他根本不想現在開啟變法。
我實在好奇,方時的變法方略到底寫了什麽,能讓陛下這個暴脾氣按耐住性子。”
“皇長孫生病時,錦衣衛將東宮清理了一遍,聽說皇後殿下也在場。
再之後,就是葉書入宮教導,有些人的謀劃徹底失敗。
至於變法方略,可以確定的是不僅陛下和太子知道,秦晉燕三王都知道。”
秦晉燕三王都知道,那便說明哪怕朱標死了,這變法也會持續下去。
想了一會,趙民望便不再想,他現在的目的是救趙家。
“正式開啟變法隻是時間問題,編修經典是為了治國理念,變法方略一定與這有關。
我就想知道,儒學以後是不是不會一家獨大了?”
吳沉語氣平淡:“目前正在編修先秦所有經典,《管子》《墨子》等等都在內。”
“那些大儒會同意?”
“為什麽不同意?方時說了,墨子也好、荀子也罷、亦或者商鞅,都屬於孔聖人門下,他們有何理由不同意?”
趙民望微微點頭:“確實無法反駁!奇怪的是,為何曲阜一直沒有反應?
按理說,隻要開始編修其他學說,他們一定會出手。”
“這也是我要找你的原因。”
吳沉一臉凝重:“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可以肯定,真等方時準備好開啟變法,想要阻止隻能造反。
我知道你和曲阜以及鮑恂他們都有聯係,我們需要聯合起來,逼迫陛下不得不放棄變法。”
“你想怎麽做?”
吳沉沒有說具體計劃,隻是輕輕吐出一句話:
“我要見見曲阜那邊的人,一個可以做主的人。”
“可以!我會讓人來找你。”
趙民望想都沒想便答應下來,他還巴不得事情越來越大。
就在兩人說話之時,蔣瓛帶著情報匆匆來到謹身殿。
“陛下,這是趙民望令他兒子親自去送的書信,臣不敢擅做決定。”
朱元璋拿起信件,快速看了眼,語氣嘲弄:
“還不死心?想用南方讀書人來逼迫咱開啟變法,咱會怕威脅?
去查查這信上方先生是誰,姓方的人才挺多啊!
他兒子呢?”
“跑了!錦衣衛還在尋找。”
朱元璋擺了擺手:“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將錦衣衛人手收迴來。”
“是!除了他兒子,還有一人也出城了,是跟楊家商隊一起出城,若不是楊家有錦衣衛,還不能發現他。
還有一事,趙民望今晚去見了翰林待製吳沉。”
“吳沉?”
朱元璋有些困惑,不明白吳沉為什麽會與趙民望扯上關係,在其看來吳沉就是個讀書人,天天待在翰林院編修經典,對於變法毫不關心。
忽然,朱元璋眼中精光閃過,他想到吳沉、方孝孺、宋濂都是浙江人,還有趙民望信中所寫的南方讀書人。
[江浙集團還不死心?]
“盯著吳沉,再派個人去茂州,看看宋濂這個老匹夫最近在幹什麽。
楊家商隊那個人先盯著,咱要看看趙民望到底還能牽扯出哪些人。”
“是!”
朱元璋並不知道他已經掉入趙民望的陷阱,而後果不僅讓安南一事橫生變故,也讓大明陷入動蕩。
而遠在雲南的方時,並不知道京城發生的事,他正在傾聽朱常三人的匯報。
“雲南境內土人眾多,有虞氏後裔、鬼方、迴迴、苗民等等,各族之間風俗禮儀不同、言語不同,隔閡極大,經常性發生械鬥。
由於蒙元土官世襲製度,使土人世世代代成為土官的奴隸,哪怕土人也是這麽認為。
蒙化州境內就有夷民、迴迴民和漢民,三方時不時因為各種問題械鬥。”
聽到龍鐔的話,方時開口詢問:“土人對於土官的態度怎麽樣?”
“各有不同,有些仇恨、有些維護,仇恨的大多是那些家無餘糧,沒有田地的。”
方時輕輕敲擊桌麵:“我記得蒙化州新任土知州是土人頭目左禾,找個時間他過來一趟。
德剛兄、仲質兄,你們再去蒙化州一趟,看看蒙化州的土地掌握在誰手中,沒有土地的土人有多少戶。
想要讓土人認可大明,起碼要一視同仁,還有前元所設的儒學,看看有哪些還在用,裏麵的學官怎麽樣。”
“是!”
朱常滿臉疑惑看著方時:“方典籍,蒙元土司製度在於以夷製夷,此舉由來已久,最初可以追溯到秦漢。
你是要放棄‘以夷製夷’之策嗎?如此一來,那些土官或許會聯合在一起,在雲貴川等地掀起叛亂。”
方時微微頷首:“若不將土人當做大明百姓看,土司製度更適合大明。
然而,大明的征伐還未結束,雲南也不會是邊境,如此一來,我們就得收土人之心,不能讓那些土官成為土人的皇帝。
叛亂是一定的,不過大軍還在雲南,完全不必擔心。”
說完,方時拿起一張紙,對著站在不遠處的藍英說道:
“英哥,通知名單上的雲南官員,讓他們一個月內來大理,我需要見他們。”
藍英接過紙張,拍著胸脯保證:“妹夫放心,這些人敢不來,我親自上門抓。”
“子安兄,你跟我去一趟太和縣,見見那些貪官汙吏,這些人該用了。”
“是!”
雲南等地的情況了解差不多,方時也準備開啟改革,有些變法內容他想在雲南試試。
比如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製,他不知道這套製度適不適合現在的大明,也不知道適不適合土司這個奴隸製社會。
若是在雲南可行,那麽大明其他地方也是可行,他就不需要改變。
不管合不合適,改革一事都需要大量官吏,單靠雲南目前的官員,完全不夠。
此去太和縣,就是為了官員,這些從福建來的官吏。
太和縣離大理府不遠,當天傍晚方時就來到太和縣衙。
此刻縣衙內已經聚集一大批官吏,原建安縣縣令張淮也在其中。
張淮掃了眼周圍人群,看到了好幾個熟人,卻沒有任何心情上去打招唿。
又看了眼坐在上方的周縣令,心中一陣苦澀:
[我以前也在這位置上,現在連名字都沒資格寫在族譜上,還好城牆上沒刻名字。]
[也不知道老大怎麽樣了,有沒有保護好弟弟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