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百官到齊後,朱元璋也在龍椅上坐下。
“恭惟皇帝陛下、聖躬萬福!”
“聖躬萬福!”
“免禮!”
話音落下,早朝上開始討論政務,隻是很多官員將目光時不時瞥向方時。
而方時則低垂頭顱,誰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睡著了。
一個時辰後,朱同走出隊列,朗聲開口:
“臣宣承部左侍郎朱同啟奏陛下,林盛弑父一事經福建宣承司傳揚,福建布政司百姓議論紛紛,民情沸騰。
敢問陛下,是否令福建宣承司收迴邸報,重新引導百姓?”
“不用!將此事傳遍大明,警醒天下官員!”
“臣遵旨!”
朱元璋對一旁內侍招了招手,隨後從其手中接過奏疏,對著下方眾臣揚了揚手中奏疏,冷聲開口:
“這是建安縣令張淮的奏疏,此奏疏說了林盛弑父的前因後果以及縣衙對林盛的處置。
你們都看看,看完後告訴咱,張淮到底犯了什麽錯。”
說著,將奏疏扔到趙好德麵前。
聽到張淮兩個字,方時整個人瞬間清醒,眼神不自覺飄向趙好德身上。
這份奏疏他沒看過,也需要了解張淮到底在上麵寫了什麽。
奏疏很快就到方時手上,快速閱覽一遍後,方時鬆了一口氣。
[和自己想的差不多,儒學確實沒有任何作為,張淮也沒有實事求是,直接以道德標準判罰。]
見無人說話,薛祥忍不住開口:
“啟奏陛下,臣以為張縣令所做出的判罰完全符合禮義、律法。
不管有何前因,林盛弑父一舉事實擺在眼前,為了防止此事再次發生,當處以極刑!”
聞言,朱元璋虎目一瞪:“咱說了,張淮在此案中犯了什麽錯,而不是讓你們繼續辯論。”
薛祥表情一滯,輕聲說道:“臣並沒有發現有什麽錯漏!”
“哼!不會就好好聽著!”
說完,朱元璋看向其他人,冷聲開口:
“你們呢?看出來了沒有?”
刑部尚書劉敏掃了眼四周,隨後走出隊列:
“臣認為張淮沒有附上林遠死亡原因,寥寥兩句不足以說明,林遠一定是被林盛所殺。
林盛身體如何、石頭是否尖銳、林遠身體如何等等,均未說清。
既然林遠因為細鹽配方對其女下手,那麽是否有他人因為配方對林遠下手。
因此,微臣以為當先查明林遠身死真相,才能知道如何做出處罰!”
“聽聽!都聽聽!”
朱元璋滿眼讚賞:“這才是真正的官員,刑部派幾個人去福建,查清林遠身死真相。”
“微臣遵旨!”
“子弑父、臣弑君,非一旦一夕之故!你們隻看到林盛弑父,咱卻看到儒學和縣衙的不作為。”
說到這,朱元璋頓了頓,不動聲色掃了眼眾人反應,隨後才繼續開口:
“建安縣儒學,沒有查清林盛家中情況,沒有及時做出應對,這是失職。
張淮身為縣令,沒有查清案情便做出判罰,這也是失職。
母殺子、子弑父,這兩件事足以說明各府縣官員、各地教諭沒有做好本職。
咱還是那句話,當如何防止此事再次發生,所有人都說說!”
此話一出,奉天殿內再次陷入寂靜,這些官員不是想不到辦法,而是這種人性之事,任何辦法都無用。
“砰!”
朱元璋重重拍了下座椅扶手,猛得站起身怒吼:
“都啞巴了!平常不是說得很大聲!”
“陛下恕罪!”
“很好!都不說是吧!”
朱元璋冷笑一聲,隨後對著方時大吼:
“方司柬,你來說!”
聞言,所有人猛得將目光轉向方時,他們都差點忘了方時也在。
方時走出隊列,朗聲說道:
“啟奏陛下,君子曰:學不可已也,各地縣令大多未接觸過政務,對於審案、歲賦、徭役、風俗人情等事,並沒有經過學習,才會發生各種意外。
儒學亦是如此,由於科舉取士,所有學官大多隻會關心學子才華,對於德行和內心會相對忽略。
因此,微臣認為,儒學提舉司應當改製!”
所有人都懵了,這都是什麽跟什麽,好好的儒學提舉司怎麽要改製?不是再說各地縣令嗎?
趙好德更是直接問出聲:“方司柬,儒學還能怎麽改製?與各地知縣何幹?”
方時深吸一口氣,而後拔高聲音,語氣肅然:
“孟子言:夫誌,氣之帥也;持其誌,無暴其氣。
子曰:不降其誌、不辱其身!
禮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誌。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學不勤、不致其道!
林盛弑父,因其誌向不堅而暴其氣;張淮失職,因其止於學而至不懂如何處事!
臣提議,七部之外再加一部:承誌部。
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誌;承君誌而安民生,教化萬民!
民之誌則為君之誌、君之誌則百官之誌。
承誌部當定期教導官員政務處理,解讀朝廷政策,以及治國理論!
更該研究擬定各地學子的德行、實知、效驗等等教導計劃。
武有軍紀、文亦要有法規,承誌部亦需教導官吏的德行!
微臣已有具體章程,請陛下閱覽!”
說著,方時躬身拜下,雙手舉起奏疏。
“轟……”
此言一出,在場腦子嗡嗡作響,都察院、禦史還不夠,還要再來個承誌部!
錢唐也是張了張嘴,一臉複雜看著方時,他也沒想到,方時的目的是對基層官吏下手。
[也是,軍隊在改變,文官集團也需要改變,王安石青苗法因吏而敗,他怎麽會不防範!]
[這是在搶禮部和吏部的權力,下一步該是對科舉下手嗎?]
錢唐能想到,邵質這個禮部也能想到,隻見其上前大聲喊道:
“臣反對!各地官員本身事物繁雜,若再定期學習理念,朝廷正事還做不做了?
何況人各有誌,有人為往聖繼絕學,有人想當醫學大家,有人誌於聖賢之道,朝廷怎可逼迫他人?”
趙好德仿佛不認識了邵質,心中忍不住暗罵:
[你怕禮部職責被搶,關我吏部何事,需要你出口嗎?無恥!]
趙好德沒有出聲反駁,而是看向方時,想看方時有何理由辯駁。
方時一臉嚴肅看向邵質:“邵尚書,磨刀不誤砍柴工,張淮連弑父一案都出現這麽大紕漏,可見其根本沒有能力當知縣。
這還隻是一縣之地,其他地方還有多少可想而知。
承君誌而安民生、定民心,既然成為朝廷官員,便有責任讓萬民安穩、社稷安穩。
人各有誌沒錯,用於朝廷即錯,朝廷必須統一理念、統一誌向、從上到下才知道往哪裏使力。
如今母殺子一案已經在大明傳的沸沸揚揚,林盛弑父一案想必不需多久,也會傳播天下。
若朝廷不能及時做出應對,天下百姓會怎麽看大明,難道要讓天下萬民認為,大明還不如蒙元嗎?”
“恭惟皇帝陛下、聖躬萬福!”
“聖躬萬福!”
“免禮!”
話音落下,早朝上開始討論政務,隻是很多官員將目光時不時瞥向方時。
而方時則低垂頭顱,誰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睡著了。
一個時辰後,朱同走出隊列,朗聲開口:
“臣宣承部左侍郎朱同啟奏陛下,林盛弑父一事經福建宣承司傳揚,福建布政司百姓議論紛紛,民情沸騰。
敢問陛下,是否令福建宣承司收迴邸報,重新引導百姓?”
“不用!將此事傳遍大明,警醒天下官員!”
“臣遵旨!”
朱元璋對一旁內侍招了招手,隨後從其手中接過奏疏,對著下方眾臣揚了揚手中奏疏,冷聲開口:
“這是建安縣令張淮的奏疏,此奏疏說了林盛弑父的前因後果以及縣衙對林盛的處置。
你們都看看,看完後告訴咱,張淮到底犯了什麽錯。”
說著,將奏疏扔到趙好德麵前。
聽到張淮兩個字,方時整個人瞬間清醒,眼神不自覺飄向趙好德身上。
這份奏疏他沒看過,也需要了解張淮到底在上麵寫了什麽。
奏疏很快就到方時手上,快速閱覽一遍後,方時鬆了一口氣。
[和自己想的差不多,儒學確實沒有任何作為,張淮也沒有實事求是,直接以道德標準判罰。]
見無人說話,薛祥忍不住開口:
“啟奏陛下,臣以為張縣令所做出的判罰完全符合禮義、律法。
不管有何前因,林盛弑父一舉事實擺在眼前,為了防止此事再次發生,當處以極刑!”
聞言,朱元璋虎目一瞪:“咱說了,張淮在此案中犯了什麽錯,而不是讓你們繼續辯論。”
薛祥表情一滯,輕聲說道:“臣並沒有發現有什麽錯漏!”
“哼!不會就好好聽著!”
說完,朱元璋看向其他人,冷聲開口:
“你們呢?看出來了沒有?”
刑部尚書劉敏掃了眼四周,隨後走出隊列:
“臣認為張淮沒有附上林遠死亡原因,寥寥兩句不足以說明,林遠一定是被林盛所殺。
林盛身體如何、石頭是否尖銳、林遠身體如何等等,均未說清。
既然林遠因為細鹽配方對其女下手,那麽是否有他人因為配方對林遠下手。
因此,微臣以為當先查明林遠身死真相,才能知道如何做出處罰!”
“聽聽!都聽聽!”
朱元璋滿眼讚賞:“這才是真正的官員,刑部派幾個人去福建,查清林遠身死真相。”
“微臣遵旨!”
“子弑父、臣弑君,非一旦一夕之故!你們隻看到林盛弑父,咱卻看到儒學和縣衙的不作為。”
說到這,朱元璋頓了頓,不動聲色掃了眼眾人反應,隨後才繼續開口:
“建安縣儒學,沒有查清林盛家中情況,沒有及時做出應對,這是失職。
張淮身為縣令,沒有查清案情便做出判罰,這也是失職。
母殺子、子弑父,這兩件事足以說明各府縣官員、各地教諭沒有做好本職。
咱還是那句話,當如何防止此事再次發生,所有人都說說!”
此話一出,奉天殿內再次陷入寂靜,這些官員不是想不到辦法,而是這種人性之事,任何辦法都無用。
“砰!”
朱元璋重重拍了下座椅扶手,猛得站起身怒吼:
“都啞巴了!平常不是說得很大聲!”
“陛下恕罪!”
“很好!都不說是吧!”
朱元璋冷笑一聲,隨後對著方時大吼:
“方司柬,你來說!”
聞言,所有人猛得將目光轉向方時,他們都差點忘了方時也在。
方時走出隊列,朗聲說道:
“啟奏陛下,君子曰:學不可已也,各地縣令大多未接觸過政務,對於審案、歲賦、徭役、風俗人情等事,並沒有經過學習,才會發生各種意外。
儒學亦是如此,由於科舉取士,所有學官大多隻會關心學子才華,對於德行和內心會相對忽略。
因此,微臣認為,儒學提舉司應當改製!”
所有人都懵了,這都是什麽跟什麽,好好的儒學提舉司怎麽要改製?不是再說各地縣令嗎?
趙好德更是直接問出聲:“方司柬,儒學還能怎麽改製?與各地知縣何幹?”
方時深吸一口氣,而後拔高聲音,語氣肅然:
“孟子言:夫誌,氣之帥也;持其誌,無暴其氣。
子曰:不降其誌、不辱其身!
禮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誌。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學不勤、不致其道!
林盛弑父,因其誌向不堅而暴其氣;張淮失職,因其止於學而至不懂如何處事!
臣提議,七部之外再加一部:承誌部。
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誌;承君誌而安民生,教化萬民!
民之誌則為君之誌、君之誌則百官之誌。
承誌部當定期教導官員政務處理,解讀朝廷政策,以及治國理論!
更該研究擬定各地學子的德行、實知、效驗等等教導計劃。
武有軍紀、文亦要有法規,承誌部亦需教導官吏的德行!
微臣已有具體章程,請陛下閱覽!”
說著,方時躬身拜下,雙手舉起奏疏。
“轟……”
此言一出,在場腦子嗡嗡作響,都察院、禦史還不夠,還要再來個承誌部!
錢唐也是張了張嘴,一臉複雜看著方時,他也沒想到,方時的目的是對基層官吏下手。
[也是,軍隊在改變,文官集團也需要改變,王安石青苗法因吏而敗,他怎麽會不防範!]
[這是在搶禮部和吏部的權力,下一步該是對科舉下手嗎?]
錢唐能想到,邵質這個禮部也能想到,隻見其上前大聲喊道:
“臣反對!各地官員本身事物繁雜,若再定期學習理念,朝廷正事還做不做了?
何況人各有誌,有人為往聖繼絕學,有人想當醫學大家,有人誌於聖賢之道,朝廷怎可逼迫他人?”
趙好德仿佛不認識了邵質,心中忍不住暗罵:
[你怕禮部職責被搶,關我吏部何事,需要你出口嗎?無恥!]
趙好德沒有出聲反駁,而是看向方時,想看方時有何理由辯駁。
方時一臉嚴肅看向邵質:“邵尚書,磨刀不誤砍柴工,張淮連弑父一案都出現這麽大紕漏,可見其根本沒有能力當知縣。
這還隻是一縣之地,其他地方還有多少可想而知。
承君誌而安民生、定民心,既然成為朝廷官員,便有責任讓萬民安穩、社稷安穩。
人各有誌沒錯,用於朝廷即錯,朝廷必須統一理念、統一誌向、從上到下才知道往哪裏使力。
如今母殺子一案已經在大明傳的沸沸揚揚,林盛弑父一案想必不需多久,也會傳播天下。
若朝廷不能及時做出應對,天下百姓會怎麽看大明,難道要讓天下萬民認為,大明還不如蒙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