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瓛輕輕搖頭:“給你們三天時間,三天後出發,到了北平直接去燕王府,燕王會告訴你們怎麽做。”
“燕王不是和魏國公北伐去了?”
“這麽久,早打完了,魏國公都快迴京了。”
說到這,蔣瓛頓了頓,麵容嚴肅:
“記住,都尉府的暗子一個也不許讓燕王知道,查清楚後第一時間將情報傳迴。”
“何事這麽緊張?”
“燕王上疏,在北伐途中,不經意間看到一個人,等他上前詢問時,此人吞下一張紙後自殺而死。
其胃裏的紙屑寫了幾個字,按往年加一成,想來是有人與蒙元勾結。
你們過去把線索找出來,後麵的事會有人過去接手。”
王一兩人互相對視一眼,鄭重應下:
“卑下明白!”
兩人走後,蔣瓛抓了抓頭發,整個人看起來有些煩躁:
[都尉府怎麽就沒人用了,陛下從別的衛所調過來的將士,根本無法勝任。]
[陛下還讓我配合方司柬,拿什麽配合?頭嗎?]
正想著,門外傳來一道聲音:
“蔣都尉,東宮方司柬求見!”
“我這就過去!”
蔣瓛匆匆走向大廳,等他到時,方時正端著一杯茶輕輕抿了口。
“方司柬,好久不見!”
“好久不見!”
方時笑著迴應:“蔣都尉,這次過來是找你幫忙的。”
蔣瓛隨意找個椅子坐下:“陛下已經和我說了,都尉府會盡全力配合宣承部。
不過,如今都尉府人手嚴重不足,隻能做一些簡單的事,比如殺人之類,至於打探情報之類,時間會慢點。”
“無妨!”
方時也想到這一可能,李文忠已經說了沿海情況,這說明都尉府將大量人手安排在沿海也是有可能。
“宣承部的第一份邸報發出後,都尉府安排人觀察各地情況。
若哪個地方流言四起,及時製止流言,找出幕後黑手即可,有那些退伍將士,相信這點事還是能辦到。”
“邸報?是前宋時期的邸報嗎?”
“嗯,不同於前宋,這次邸報是給全天下百姓看的,不是單獨給朝廷百官看。”
在兩人交談之際,吳伯宗正靜靜坐在戶部衙門,等著範敏到來。
[錢唐錢尚書不是致仕了嗎?他與河南災情有何幹係?]
吳伯宗知道朝廷準備變法,然而編修經典還未完成,他一直以為不會這麽快開始。
方時雖說每天都會去翰林院,可他在背後做什麽誰也不知道,就好像朝堂上根本沒這個人。
不僅吳伯宗看不懂方時,範敏也看不懂,紙張價格能快速下降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原因。
然而,等紙張價格下降後,一直沒有看到方時下一步動作,讓其遲遲不敢致仕。
聽到吳伯宗來到戶部,範敏便急匆匆趕來,希望能從這個翰林檢討身上旁敲側擊,套出方時在翰林院有沒有說出什麽奇怪言語。
在看到範敏的第一時間,吳伯宗起身行禮:
“下官翰林檢討吳伯宗拜見範尚書。”
範敏鄭重迴了個禮,隨後在主位上坐下:
“吳狀元,救災物資戶部已準備妥當,等押送糧草的民夫趕來,就可以出發。
不過,目前還不知道受災情況,隻準備了糧食和寶鈔,至於藥材等物資,還需看會不會出現疫情,才知道該準備哪些藥材。”
“有這些暫時足夠,不知民夫何時能夠趕到?”
“大概需要一個時辰,吳狀元與我聊聊天,時間很快就過去。”
吳伯宗愣了下,確定自己與範敏不熟,不由得露出疑惑之色:
“範尚書想問什麽?”
“隨便聊聊,最近翰林院一直編修經典,不知進展如何了?”
吳伯宗心下一鬆,此事確實算隨意聊聊,有心人想要打聽,很容易就知道。
“其他還好,在孟子盡心篇上又發生分歧。”
不等範敏問出口,吳伯宗自顧自開口: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這段話方司柬與劉學士他們有不同見解,一直不同意編進去。”
“何以?”
範敏眼神也充滿疑惑:“我聽說此次編修經典,是編修不受時間影響的道,此話明顯是道不是術。”
“求者在我,是向內求,是求仁義禮智四心;求在外者,是向外求,是求外在物欲。
問題在於‘得之有命’,方司柬認為,身為官員必須要完成治民的任務,不能抱著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
抱著這種態度,久而久之會養成官員的疲懶之心,最後發展成得過且過。
而其他人則認為,世間萬事不可能按照自己意願所發展,隻要一直保持仁義之心,縱然今日事務不成,總有一日也會成功,而仁義之心卻是治民的第一要務。
各有各的理,連陛下都難以抉擇。”
“確實難以抉擇!”
範敏輕歎一聲:“一個注重過程,一個注重結果。
注重過程能讓人不必為未發生的事而擔憂,讓人心平氣和,更容易耐住性子。
缺點則是對於成敗不那麽看重,不會主動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身。
注重結果則反之,會漸漸讓人對於未發生的事而擔憂,從而忽略當下。”
吳伯宗微微頷首:“正因如此,此段被暫時擱置,不過看方司柬樣子,應該有把握勸動其他人。”
“為何這麽說?”
吳伯宗沒有迴話,他想的比別人多,此段不僅說求內與求外區別,也是盡心的功夫,盡心是盡仁義禮智四心,從而迴歸善的本性。
而方時不注重向內求,說白了就是不信性本善。
[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想的這樣,若方司柬真的從這段開始慢慢改變性本善,那麽孔子到孟子,孟子到程朱理學的理念會慢慢崩塌。]
[不管心學、關學、理學等等儒家主流,都是以性本善為底,希望是我想太多。]
若方時知道吳伯宗心中所想,一定會很認真告訴他,確實是想太多。
方時隻想正本清源,論語就是論語、孟子就是孟子、荀子就是荀子,哪有後人代表先輩,說這就是先輩真正的意思。
比起性善性惡,他更認可王陽明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從都尉府離開後,方時便迴到家中,一進家門便把自己關進書房。
他需要及時寫出在邸報發表的內容,第一次發布邸報,他隻想寫一件事,那就是軍隊救災。
怎麽震撼人心怎麽寫、怎麽刀人怎麽寫。
[按寫虐文的模板去寫,不怕他們不記在心中,苦情男配藍複與深情男主朱標,一定會賺足眼淚。]
[還缺個普通反派,天災隻能是終極反派,希望有個頭鐵利用天災發財。]
“燕王不是和魏國公北伐去了?”
“這麽久,早打完了,魏國公都快迴京了。”
說到這,蔣瓛頓了頓,麵容嚴肅:
“記住,都尉府的暗子一個也不許讓燕王知道,查清楚後第一時間將情報傳迴。”
“何事這麽緊張?”
“燕王上疏,在北伐途中,不經意間看到一個人,等他上前詢問時,此人吞下一張紙後自殺而死。
其胃裏的紙屑寫了幾個字,按往年加一成,想來是有人與蒙元勾結。
你們過去把線索找出來,後麵的事會有人過去接手。”
王一兩人互相對視一眼,鄭重應下:
“卑下明白!”
兩人走後,蔣瓛抓了抓頭發,整個人看起來有些煩躁:
[都尉府怎麽就沒人用了,陛下從別的衛所調過來的將士,根本無法勝任。]
[陛下還讓我配合方司柬,拿什麽配合?頭嗎?]
正想著,門外傳來一道聲音:
“蔣都尉,東宮方司柬求見!”
“我這就過去!”
蔣瓛匆匆走向大廳,等他到時,方時正端著一杯茶輕輕抿了口。
“方司柬,好久不見!”
“好久不見!”
方時笑著迴應:“蔣都尉,這次過來是找你幫忙的。”
蔣瓛隨意找個椅子坐下:“陛下已經和我說了,都尉府會盡全力配合宣承部。
不過,如今都尉府人手嚴重不足,隻能做一些簡單的事,比如殺人之類,至於打探情報之類,時間會慢點。”
“無妨!”
方時也想到這一可能,李文忠已經說了沿海情況,這說明都尉府將大量人手安排在沿海也是有可能。
“宣承部的第一份邸報發出後,都尉府安排人觀察各地情況。
若哪個地方流言四起,及時製止流言,找出幕後黑手即可,有那些退伍將士,相信這點事還是能辦到。”
“邸報?是前宋時期的邸報嗎?”
“嗯,不同於前宋,這次邸報是給全天下百姓看的,不是單獨給朝廷百官看。”
在兩人交談之際,吳伯宗正靜靜坐在戶部衙門,等著範敏到來。
[錢唐錢尚書不是致仕了嗎?他與河南災情有何幹係?]
吳伯宗知道朝廷準備變法,然而編修經典還未完成,他一直以為不會這麽快開始。
方時雖說每天都會去翰林院,可他在背後做什麽誰也不知道,就好像朝堂上根本沒這個人。
不僅吳伯宗看不懂方時,範敏也看不懂,紙張價格能快速下降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原因。
然而,等紙張價格下降後,一直沒有看到方時下一步動作,讓其遲遲不敢致仕。
聽到吳伯宗來到戶部,範敏便急匆匆趕來,希望能從這個翰林檢討身上旁敲側擊,套出方時在翰林院有沒有說出什麽奇怪言語。
在看到範敏的第一時間,吳伯宗起身行禮:
“下官翰林檢討吳伯宗拜見範尚書。”
範敏鄭重迴了個禮,隨後在主位上坐下:
“吳狀元,救災物資戶部已準備妥當,等押送糧草的民夫趕來,就可以出發。
不過,目前還不知道受災情況,隻準備了糧食和寶鈔,至於藥材等物資,還需看會不會出現疫情,才知道該準備哪些藥材。”
“有這些暫時足夠,不知民夫何時能夠趕到?”
“大概需要一個時辰,吳狀元與我聊聊天,時間很快就過去。”
吳伯宗愣了下,確定自己與範敏不熟,不由得露出疑惑之色:
“範尚書想問什麽?”
“隨便聊聊,最近翰林院一直編修經典,不知進展如何了?”
吳伯宗心下一鬆,此事確實算隨意聊聊,有心人想要打聽,很容易就知道。
“其他還好,在孟子盡心篇上又發生分歧。”
不等範敏問出口,吳伯宗自顧自開口: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這段話方司柬與劉學士他們有不同見解,一直不同意編進去。”
“何以?”
範敏眼神也充滿疑惑:“我聽說此次編修經典,是編修不受時間影響的道,此話明顯是道不是術。”
“求者在我,是向內求,是求仁義禮智四心;求在外者,是向外求,是求外在物欲。
問題在於‘得之有命’,方司柬認為,身為官員必須要完成治民的任務,不能抱著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
抱著這種態度,久而久之會養成官員的疲懶之心,最後發展成得過且過。
而其他人則認為,世間萬事不可能按照自己意願所發展,隻要一直保持仁義之心,縱然今日事務不成,總有一日也會成功,而仁義之心卻是治民的第一要務。
各有各的理,連陛下都難以抉擇。”
“確實難以抉擇!”
範敏輕歎一聲:“一個注重過程,一個注重結果。
注重過程能讓人不必為未發生的事而擔憂,讓人心平氣和,更容易耐住性子。
缺點則是對於成敗不那麽看重,不會主動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身。
注重結果則反之,會漸漸讓人對於未發生的事而擔憂,從而忽略當下。”
吳伯宗微微頷首:“正因如此,此段被暫時擱置,不過看方司柬樣子,應該有把握勸動其他人。”
“為何這麽說?”
吳伯宗沒有迴話,他想的比別人多,此段不僅說求內與求外區別,也是盡心的功夫,盡心是盡仁義禮智四心,從而迴歸善的本性。
而方時不注重向內求,說白了就是不信性本善。
[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想的這樣,若方司柬真的從這段開始慢慢改變性本善,那麽孔子到孟子,孟子到程朱理學的理念會慢慢崩塌。]
[不管心學、關學、理學等等儒家主流,都是以性本善為底,希望是我想太多。]
若方時知道吳伯宗心中所想,一定會很認真告訴他,確實是想太多。
方時隻想正本清源,論語就是論語、孟子就是孟子、荀子就是荀子,哪有後人代表先輩,說這就是先輩真正的意思。
比起性善性惡,他更認可王陽明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從都尉府離開後,方時便迴到家中,一進家門便把自己關進書房。
他需要及時寫出在邸報發表的內容,第一次發布邸報,他隻想寫一件事,那就是軍隊救災。
怎麽震撼人心怎麽寫、怎麽刀人怎麽寫。
[按寫虐文的模板去寫,不怕他們不記在心中,苦情男配藍複與深情男主朱標,一定會賺足眼淚。]
[還缺個普通反派,天災隻能是終極反派,希望有個頭鐵利用天災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