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原本並不姓孟,也不名憲。


    他本名蕭先達,乃是契丹人,而且不是尋常的契丹人,由其姓氏便可知是妥妥的契丹王族。


    遼國曆代皇後幾乎皆出於蕭氏,故而在大遼中,耶律姓是皇族,而蕭姓即為後族。


    不過,世人皆知耶律和蕭乃是遼國兩大國姓,但其實在大遼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之前,契丹人本無固定姓氏,和北方眾多遊牧民族一樣,重名不重姓。


    直到耶律阿保機的出現,契丹人有名無姓的曆史也才此改寫。


    耶律阿保機不僅雄才大略,成為遼國的開基之主。而且,他對中原的漢文化非常推崇,自身漢學造詣也頗高。


    立國之後,耶律阿保機不僅大量任用漢人,還置州縣、立城郭、定賦稅,效仿漢人製度來管理本族軍民和俘獲的大量漢人。


    由於南北差異先天存在,契丹人不事農耕,而漢人不善養馬,耶律阿保機還獨創了“南北分製”,中央官製分南北兩院,北院以國製治契丹,南院則以漢製待漢人。


    耶律阿保機對漢禮的推崇也體現在了姓名上。


    契丹人曆代無固定姓氏,隻是以所居之地唿之。到了耶律阿保機這一代,仍以所居之地“世裏”著姓。而“世裏”的漢譯即為“耶律”,就此耶律之姓也固定下來,成為了契丹皇族的姓氏。


    由於耶律阿保機對漢高祖劉邦極為崇敬,所以他又為自己預選了一個漢姓--劉氏,並追尊商代劉姓豕韋氏為其祖先。


    熟讀漢史的耶律阿保機也明白,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成就大業,離不開重臣蕭何的輔佐之功。他既然自比劉邦,自然也需要屬於自己的蕭何,故而便將契丹人中兩大有功於國的大族乙室和拔裏氏賜姓為“蕭”。


    所以,蕭氏一脈不僅壟斷了皇後之位,還長期居於相位,是遼國權力中心不可或缺的家族。


    而蕭先達的父親蕭德公就曾經是遼國的南院宰相。


    生於王侯之家,蕭先達原本該是幸運的。按照他的出身,即使以後不能繼登相位,也可以養尊處優。


    可是,遼國傳至天祚帝時,已是日薄西山,江河日下。


    話說這位天祚帝誌大卻才疏,好功卻無謀,而且極度喜歡玩樂,猶好遊獵。


    其在位期間,一年四季,不是在四處遊獵,就是在去遊獵的路上。冬日裏,在江河中釣魚,到了夏季,便在山中獵獸。還美其名曰:此乃不忘祖宗根本,不廢弓馬之能。


    有了昏庸的君主,也自然給了佞臣當道的機會。遼國一時間內亂四起,宗室貴族更是各懷異心,多有擁兵叛亂之事發生。


    而就在天祚帝遊山玩水之時,女真人在完顏阿骨打的治下已逐漸崛起,開始窺視已如病獸般的遼國了。


    其時,身為南院宰相的蕭德公業已發覺了女真人的野心,數度向天祚帝進諫需及早防備。可惜,天祚帝對此卻置若罔聞,還嫌其多事將蕭德公貶至寧江州。


    寧江州轄境正好接近女真人崛起之地,蕭德公也親


    自目睹了女真人勢力快速擴張。他又上書,稱“女真有輕朝廷心,宜增兵以備不虞”,但天祚帝還是置之不理。


    隨後,蕭德公又出任黃龍府知事,收集到了更多女真人意欲起兵的證據,再上書稱“臣治與女真接境,觀其所為,其誌非小,宜先其未發,舉兵圖之”。然而,蕭德公連上數折,卻如石沉大海。


    倘若說忠臣進言還不足以讓天祚帝提高警覺的話,那當完顏阿骨打已反心漸露,甚至開始有所行動時,也足以令天祚帝意識到危機即在眼前。


    可惜,這位遊獵之君還是不斷錯過了挽救自己的機會。


    遼天慶二年,天祚帝巡幸春州,召附近的女真各部首領來朝,完顏阿骨打也在應詔之列。


    酒宴之中,天祚帝一時興起,令各部首領跳舞助興,唯有完顏阿骨打不從。此時,天祚帝才注意到這個女真人“意氣雄豪,顧視不常”,擔心其日後成患,遂起了殺心。


    酒宴之後,他曾密令北院宰相蕭奉先找借口殺掉完顏阿骨打。可蕭奉先卻認為阿骨打不過是不知禮儀的蠻夷,即使真有異心,蕞爾小國,也翻不起什麽大浪。


    這一番說辭正中天祚帝下懷,更讓他依舊以為自己乃是泱泱大國之君,連宋朝都要向自己稱臣,區區女真,彈丸之邦,如何又敢犯我天威。由此便放過了完顏打骨打。


    此番酒宴之後,天祚帝繼續沉迷於玩樂之中,政務荒廢到把冊封完顏阿骨打之事也徹底忘了。


    原本,這也是一次歪打正著的機會。因為一直沒等來遼國的冊封詔書,完顏阿骨打以為天祚帝已知曉他心懷異心,便暗中起兵,開始著手吞並女真各部。


    在吞並的過程中,女真人中的趙三、阿鶻產二部拒不歸從,二人還逃至鹹州,將阿骨打起兵之事飛報至北院。


    可是,天祚帝居然將其當成了治下部族的尋常糾紛,隻是命令地方官員去調停安撫,使得完顏阿骨打在其眼皮底下順利地完成了起兵的準備工作。


    天保四年,待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時,一切皆已晚了。


    之後的十年時間,完顏阿骨打不斷攻城掠地,蠶食著大遼的國土。而天祚帝依然不改好遊獵的習慣,隻是他能遊獵之地已越來越少,而他自己也逐漸成為了金人的狩獵目標。


    至保大四年,天祚帝已經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自己也已退出漠外。十年戰耗,他的兒子和家屬大多數被殺或被俘,遼國的王公貴族們也降金的降金,歸宋的歸宋。


    此時,隻有少數幾位大臣依舊跟隨著他,在連丟三京之後,一路西遷至夾山之中。這其中,就有已經改任都宮事的蕭德公。


    三年前,已經喪失了大半疆土的天祚帝複國心切,卻又剛愎自用。他不聽勸阻,率軍出夾山,南下武州,準備收複河東的州縣。給果被金軍殺得大敗,所率之軍大部分降了金人。


    其時,作為蕭德公最小的兒子,蕭先達也跟隨其父在天祚帝軍中。蕭氏父子忠心不二,一直保護著天祚帝苦戰不降。


    隻是,此役之後,天祚帝已是精銳盡失,隻能帶著殘部和族人四處流亡,如喪家之犬。


    次年二月,天祚帝一路西行,在逃至河東應州境內時被金軍追上。一場苦戰之後,天祚帝被俘。蕭德公力戰不休,最終身中七箭,血透鎧甲,倒在了蕭先達懷中。


    臨終之前,蕭德公叮囑兒子,讓蕭先達率部向南突圍,為大遼和蕭氏一族留住血脈,以圖東山再起。


    <a href="http://m.lingdiankanshu.com" id="wzsy">lingdiankanshu.com</a>


    急切之中,蕭先達問及為何要向南。蕭德公乃言,金人知北地乃是契丹人祖地,必有重兵攔堵,眼下之勢往南或可避敵鋒芒,而且向南越過雁門關之後,不遠就是五台山,有群山掩護,大可有迴旋餘地。


    言罷,蕭德公氣絕而亡。


    蕭先達草草掩埋了父親的遺體之後,便率殘部和族人一路南撤。待一路奔逃,輾轉到達五台山時,三千餘人隻剩下了千餘人,其中還有半數是婦幼。而五十歲以上的男丁皆自願留下斷後,已全部戰死。


    進了五台山之後,蕭先達最終覓得了白馬山這塊寶地,就此占山為王,客居他鄉。


    而為了掩蓋契丹王族的身份,蕭先達也取其母漢妃孟氏之姓,改姓孟,再取其原名中的一個先字,遂叫孟憲。


    因其自小也熟讀漢書,對三國時第一猛將呂布崇拜不已,所以蕭先達也入鄉隨俗,給自己起了個“黑奉先”的渾號。他還特意找鐵匠打了一把方天畫戟,作為自己的兵器。


    在白馬山落草兩年有餘,蕭先達雖然是偏居山野,卻始終不忘複國之事。因此,在河東之地被金人占據之後,他便樹起了抗金大旗,引得四方流民紛紛來投。


    加之王青來投之後,山寨經營有方,便漸漸將方圓十餘裏的山地納入了自己的範圍,其中漢人的人數已占十之八九。


    雖然山寨中已是漢胡同居,但蕭先達依然令契丹人獨居大殿,而沒有他的允許,漢人則不可進入大殿,違者立斬。


    蕭先達此舉也是效法先祖的“南北之製”,將契丹人和漢人分而治之。


    不過,若有戰事,也是漢胡兵丁攜手出戰,共同禦敵。而日常的賞罰獎懲,也是對胡漢一視同仁,契丹人有侵犯漢人者,亦難逃責罰,漢人有功者,亦受獎賞。


    所以,山寨中的漢人雖有大殿不入之禁,但日常待遇也並無低人一等,漢胡之間也相處融洽。依蕭先達之言就是:凡山寨之人,並無胡漢之分,皆為白馬山之民。


    蕭先達之所以如此,除了他母親本就是漢人,自己從小也讀漢書,識漢禮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則是他心裏清楚,若想在此站穩腳跟,繼而完成複遼大業,光靠自己這千餘族人是萬萬不能的,唯有廣聚可用之民,才能和金人分庭抗禮。


    其實,在得知汴京城破,宋廷二聖北狩之後,蕭先達一度萌發了取消大殿之禁,讓胡漢徹底混居的念頭。因為,他知道,天下宋民如今對金人的仇恨已絕不亞於自己,完全可以同氣連枝,共討金賊。


    如今,隨著武鬆等人的出現,蕭先達覺得,正是時候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靈昭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郎不姓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郎不姓楊並收藏漢靈昭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