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絕世名伶的氣象?
惡魔經紀人:影後,晚上見 作者:寶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那晚登台開嗓後,第二開始,蘇辛果然讓人將新的劇目時間點給排了出來。
安妮一唱三場,時間在上午10點,下午3點,晚上8點。她學戲時間尚短,學的是昆曲,隻會唱《牡丹亭》,可誰也沒規定安妮必須要唱其他劇目……有的大師,一輩子也隻有那麽幾出最擅長的戲目,安妮離大師還差的遠呢。
蘇辛從未過安妮唱的如何,倒是師兄師姐們不斷她“賦好”。
安妮覺得自己不“代入角色”,就像在複製蘇辛的唱腔,她感受不到自己究竟唱的如何。全情全意投入時,她又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的表現,心神都在“杜麗娘”中,戲台就是她的整個地。
但第二早上,安妮在後台就聽昨晚幾個票友來了。
要等她10點那場戲,點名道姓要來聽“杜麗娘”——那大概,自己唱的還不錯?
這一,早中晚,安妮唱足了三場。早上人少,下午人多,晚上人稍少。台下,掌聲不斷,叫好聲拍手聲不斷,更有瘋狂送花的……蘇辛在梨園裏養了這麽多人,當然要靠表演收入。在售賣戲票和茶水之外,梨園還有個重要的收入是“打賞”,不是從前扔金錠銀、銀裸子的舊習了,倒是效仿民國時期流行的送花。
玫瑰豔俗,梨園清雅講究之地,幾年前沈銘給提出這個意見後,就送“梅”和“蘭花”了。
梅花分枝送,蘭花以盆論,前者50一枝,後者200一盆,送梅蘭就是在給演員打賞,梨園下來再和該演員分成。
早上10點,安妮唱第一場時,票友還不太多,她收到梅花8枝,蘭花5盆。
下午3點,安妮唱第二場,是一中聽戲票友最多的時候,不現場如何轟動當她亮相時,等她唱完了退場,共收到梅花98枝,蘭花62盆!其中二樓包廂裏,有一豪客送梅花60枝,蘭花30盆,聽安妮一場戲,消費了差不多一萬呢。
晚上8點時,安妮唱第三場。
她這時候其實已經很疲憊了。
但鄒,晚上的人和下午比起來不減反增,好些人聽那意思,就是接到相熟票友的通知,刻意來聽“杜麗娘”的。
“不知道為什麽,我好激動,明明這樣的場合,還不如電影首映禮人多……”
有那麽多人來看“杜麗娘”,他們並不知道“杜麗娘”是安妮,沒有明星光環加成,他們就是因為她唱得好,可能有一部分票友是因為安妮的扮相,但對喜愛戲曲的人來,扮相永遠不會是最讓人著迷的東西。追捧一個名旦,一定先是因為他唱作念打上佳,扮相不過是錦繡添花。
安妮能理解鄒激動的原因。
和拍電影拍電視不同,從表演到製作完成最終播出,必須有個周期。這個周期間,演員個人可能已經早就抽離了表演時的狀態,等播出後收到觀眾的“叫好”的反饋,高興是高興,遠遠沒有戲台上、戲台下這麽直觀而熱烈!
她知道自己哪一句唱得好,知道自己哪一個眼神到位,因為觀眾的反應在切切實實告訴你他們的感受!
晚上第三場的觀眾超級多,票友圈子本來就眾,大家聯係都比較緊密,一傳十、十傳百,生怕“杜麗娘”隻唱一般唿朋喚友趕來。安妮唱完了,收到梅花219枝,蘭花107盆!整個戲台下都被梅蘭包圍著,觀眾們試圖用鮮花打賞叫安妮再來一場,可安妮一內連唱三場,是怎麽也支持不下去的。
“物以稀為貴。多唱無意,三場足夠了。”
沈銘這樣給鄒,彼時鄒正在給安妮燉蘇氏特製龜苓膏吃。
“沈先生,真的不用給安妮您今來了嗎?”
經紀人和藝人要相處融洽,這種時候當然要讓安妮看見沈先生的支持嘛,哪知沈銘卻在樓上包間沒出現過。
“不用,我有分寸。”
如果不是他帶頭送了那麽些花,到了晚上怎麽讓觀眾發酵的如此熱情?觀眾反應熱情了,演員才有激情,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一三場,安妮共計收到梅花325枝,蘭花174盆,僅僅打賞一項,梨園收入就超過五萬元。
這個待遇,大概隻有蘇辛本人親自唱整場時才有,而沒有獨立門戶的任何一個弟子都暫時辦不到。
鮮花打賞,戲園和演員本人分成,一般來從七三、****、五五不等,蘇辛則定下的四六分成,梨園拿的少,演員拿的多。安妮這演技速成班,還變成帶薪的工作了……
晚上安妮沒有馬上入睡,盡管她十分疲倦,依然在想著三場戲裏的得失。
睡覺時臉上也要敷著麵膜,濃重的彩妝對皮膚是個不的負擔,上妝繁瑣,卸妝清潔過程麻煩……安妮畢竟年輕,皮膚底子好,暫時還不用太擔心這個。
安妮現在甚至顧不上dior的看秀邀約,一門心思想要抓住如今的“靈感”。
……
“杜麗娘”在梨園火了,或者在京城的票友圈裏火了。
您沒有在梨園看過這個新角兒?
那您可太落伍了!
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安妮演出還不到半個月,別是京城的票友圈兒、戲曲界,就連南方那邊兒都知道了有她這麽一號人。蘇辛也不安妮是他弟子,就有人好奇了,哪個昆曲大師收了這麽一個大寶貝?
來去,也沒把安妮的師承出個名堂。
她從來都是化完妝登台,卸了妝從不見人,唱了半個月,沒有票友見過安妮真實模樣。
因為梨園不保證安妮能唱多久,對外宣傳也不掩飾這點,哪劇目時間表撤了呢,就明安妮不在梨園呆了。這還了得?老票友們巴不得多來聽幾場,京城附近的票友圈聽了,有條件的也要趕來見識下。聽戲麽,就圖個氣氛,圖個同好,圖個熱鬧,梨園生意越是火爆,沒來的人越是想擠進來。
蘇辛堅持不漲票價,可一票難求的現象依然催生了黃牛黨。
每逢安妮演出的三個時間段,樓上的包廂不會有空的,樓下的大堂擠滿人,沒座兒的隻求有張板凳,要不站著、蹲著聽完也行呀!
安妮唱了一個月時,在戲曲界火的一塌糊塗。
外地的票友打飛的來連聽三不肯走的;南方老板一擲千金,一場送蘭花1000盆,擺的觀眾快沒站腳地方,隻求安妮下場後肯合影;有老票友聽到酣處,夜半高唿“麗娘別走”被老伴兒捶醒,惹得票友圈兒哄笑的。
最多的一,安妮曾經在三場後收到梅花超過2000枝,蘭花也有過千盆,戲台下擺不下,一直擺到後院裏,擺到梨園的巷子胡同裏,整個梨園都成了梅蘭的海洋。
“這得有當年鳳雲先生受追捧的盛況了?”
鳳雲先生,就是梨園戲院的創世人秦鳳雲,一百多年是名動華國的戲劇大師,多少高官顯貴都是鳳雲先生的戲迷,多少名門公子為他癡迷傾倒……此後,傳統戲曲山河日下,戲曲能出蘇辛這樣的大師,卻再出不了絕世名伶。
名伶者,其扮相絕美,身姿動人,唱腔完美,還要有生的號召力。
切換到娛樂圈,可能就是傳中超級巨星的氣場……一個眼神一個笑,就足以讓擁簇們瘋狂如斯。
安妮從不太多,不求打賞鮮花,也不讓人捧場,她就過“謝謝”,反複的謝謝,很誠摯的態度。一個月下來,蘇辛叫財務將安妮分成後收入結算給她,居然足足有160多萬。也就是,一個月裏,安妮為梨園帶來了超過300萬的“鮮花收入”。
連負責購花的師兄都調侃道:“蘭花就不了可以循環利用,你知道梅花每都要新鮮的,附近幾家花店為了拿下我們梨園的訂單都快打起來了。”
安妮想不到自己唱戲能賺那麽多。
她自持有演技金手指,在娛樂圈時,連曾穎那樣的國際影後也並不害怕,但在戲曲界,她隻是一個會唱《牡丹亭》的新人。
她沒想到會有這麽多人追捧自己……
沈銘也想不到,蘇辛也想不到,倒是鄒如今頗有安妮腦殘粉的趨勢,不管安妮做到什麽地步,鄒驚歎歸驚歎,卻又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杜麗娘”在戲曲界走紅,場場爆滿,梅蘭堆積如山,怎會不引得媒體的注意?
戲曲界的新聞比不上娛樂圈吸引人,可安妮的“杜麗娘”畢竟是讓南北兩邊兒的戲曲界都驚動的,昆曲新人還是絕世名伶?一擲千金隻為博佳人一笑是否為真?《京城日報》的兩名記者,就帶著采訪任務來到了梨園。
他們刻意打聽過安妮的演出時間段。
手持記者證,好不容易才通守門的,給開了兩條縫兒擠進去,引來外麵排隊票友的不滿。
大堂裏人山人海,別管是有錢的還是窮的,此時有個座位的就值得驕傲,來遲了連黃牛票都買不到,那沒辦法,您就隻有站著了。大家擠在一塊兒站著,不時搖頭晃腦陶醉,抑或伸長了脖子努力張望。
喝彩是齊聲的,是不約而同的,是唱詞的停頓處,其他時間沒人會亂話。
所以戲堂子裏雜而不鬧,別管你站哪兒,都能聽見“杜麗娘”的唱詞……費心擠到了前麵兒,記者想先拍兩張戲台照,他們不是票友,雖覺得台上的“杜麗娘”身姿曼妙,到底不至於癡狂失神。
哢哢哢,連拍了幾張照片,一個記者瞅著台上的“杜麗娘”有點眼熟。
——臉上的濃墨重彩抹去的話,是有點像一個人,像一個最近媒體簡直掀遍京城地皮都沒找到的人啊!
本書由滄海文學網首發,請勿轉載!
由於xx問題不能顯示::大文學小說網,繼續閱讀
安妮一唱三場,時間在上午10點,下午3點,晚上8點。她學戲時間尚短,學的是昆曲,隻會唱《牡丹亭》,可誰也沒規定安妮必須要唱其他劇目……有的大師,一輩子也隻有那麽幾出最擅長的戲目,安妮離大師還差的遠呢。
蘇辛從未過安妮唱的如何,倒是師兄師姐們不斷她“賦好”。
安妮覺得自己不“代入角色”,就像在複製蘇辛的唱腔,她感受不到自己究竟唱的如何。全情全意投入時,她又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的表現,心神都在“杜麗娘”中,戲台就是她的整個地。
但第二早上,安妮在後台就聽昨晚幾個票友來了。
要等她10點那場戲,點名道姓要來聽“杜麗娘”——那大概,自己唱的還不錯?
這一,早中晚,安妮唱足了三場。早上人少,下午人多,晚上人稍少。台下,掌聲不斷,叫好聲拍手聲不斷,更有瘋狂送花的……蘇辛在梨園裏養了這麽多人,當然要靠表演收入。在售賣戲票和茶水之外,梨園還有個重要的收入是“打賞”,不是從前扔金錠銀、銀裸子的舊習了,倒是效仿民國時期流行的送花。
玫瑰豔俗,梨園清雅講究之地,幾年前沈銘給提出這個意見後,就送“梅”和“蘭花”了。
梅花分枝送,蘭花以盆論,前者50一枝,後者200一盆,送梅蘭就是在給演員打賞,梨園下來再和該演員分成。
早上10點,安妮唱第一場時,票友還不太多,她收到梅花8枝,蘭花5盆。
下午3點,安妮唱第二場,是一中聽戲票友最多的時候,不現場如何轟動當她亮相時,等她唱完了退場,共收到梅花98枝,蘭花62盆!其中二樓包廂裏,有一豪客送梅花60枝,蘭花30盆,聽安妮一場戲,消費了差不多一萬呢。
晚上8點時,安妮唱第三場。
她這時候其實已經很疲憊了。
但鄒,晚上的人和下午比起來不減反增,好些人聽那意思,就是接到相熟票友的通知,刻意來聽“杜麗娘”的。
“不知道為什麽,我好激動,明明這樣的場合,還不如電影首映禮人多……”
有那麽多人來看“杜麗娘”,他們並不知道“杜麗娘”是安妮,沒有明星光環加成,他們就是因為她唱得好,可能有一部分票友是因為安妮的扮相,但對喜愛戲曲的人來,扮相永遠不會是最讓人著迷的東西。追捧一個名旦,一定先是因為他唱作念打上佳,扮相不過是錦繡添花。
安妮能理解鄒激動的原因。
和拍電影拍電視不同,從表演到製作完成最終播出,必須有個周期。這個周期間,演員個人可能已經早就抽離了表演時的狀態,等播出後收到觀眾的“叫好”的反饋,高興是高興,遠遠沒有戲台上、戲台下這麽直觀而熱烈!
她知道自己哪一句唱得好,知道自己哪一個眼神到位,因為觀眾的反應在切切實實告訴你他們的感受!
晚上第三場的觀眾超級多,票友圈子本來就眾,大家聯係都比較緊密,一傳十、十傳百,生怕“杜麗娘”隻唱一般唿朋喚友趕來。安妮唱完了,收到梅花219枝,蘭花107盆!整個戲台下都被梅蘭包圍著,觀眾們試圖用鮮花打賞叫安妮再來一場,可安妮一內連唱三場,是怎麽也支持不下去的。
“物以稀為貴。多唱無意,三場足夠了。”
沈銘這樣給鄒,彼時鄒正在給安妮燉蘇氏特製龜苓膏吃。
“沈先生,真的不用給安妮您今來了嗎?”
經紀人和藝人要相處融洽,這種時候當然要讓安妮看見沈先生的支持嘛,哪知沈銘卻在樓上包間沒出現過。
“不用,我有分寸。”
如果不是他帶頭送了那麽些花,到了晚上怎麽讓觀眾發酵的如此熱情?觀眾反應熱情了,演員才有激情,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一三場,安妮共計收到梅花325枝,蘭花174盆,僅僅打賞一項,梨園收入就超過五萬元。
這個待遇,大概隻有蘇辛本人親自唱整場時才有,而沒有獨立門戶的任何一個弟子都暫時辦不到。
鮮花打賞,戲園和演員本人分成,一般來從七三、****、五五不等,蘇辛則定下的四六分成,梨園拿的少,演員拿的多。安妮這演技速成班,還變成帶薪的工作了……
晚上安妮沒有馬上入睡,盡管她十分疲倦,依然在想著三場戲裏的得失。
睡覺時臉上也要敷著麵膜,濃重的彩妝對皮膚是個不的負擔,上妝繁瑣,卸妝清潔過程麻煩……安妮畢竟年輕,皮膚底子好,暫時還不用太擔心這個。
安妮現在甚至顧不上dior的看秀邀約,一門心思想要抓住如今的“靈感”。
……
“杜麗娘”在梨園火了,或者在京城的票友圈裏火了。
您沒有在梨園看過這個新角兒?
那您可太落伍了!
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安妮演出還不到半個月,別是京城的票友圈兒、戲曲界,就連南方那邊兒都知道了有她這麽一號人。蘇辛也不安妮是他弟子,就有人好奇了,哪個昆曲大師收了這麽一個大寶貝?
來去,也沒把安妮的師承出個名堂。
她從來都是化完妝登台,卸了妝從不見人,唱了半個月,沒有票友見過安妮真實模樣。
因為梨園不保證安妮能唱多久,對外宣傳也不掩飾這點,哪劇目時間表撤了呢,就明安妮不在梨園呆了。這還了得?老票友們巴不得多來聽幾場,京城附近的票友圈聽了,有條件的也要趕來見識下。聽戲麽,就圖個氣氛,圖個同好,圖個熱鬧,梨園生意越是火爆,沒來的人越是想擠進來。
蘇辛堅持不漲票價,可一票難求的現象依然催生了黃牛黨。
每逢安妮演出的三個時間段,樓上的包廂不會有空的,樓下的大堂擠滿人,沒座兒的隻求有張板凳,要不站著、蹲著聽完也行呀!
安妮唱了一個月時,在戲曲界火的一塌糊塗。
外地的票友打飛的來連聽三不肯走的;南方老板一擲千金,一場送蘭花1000盆,擺的觀眾快沒站腳地方,隻求安妮下場後肯合影;有老票友聽到酣處,夜半高唿“麗娘別走”被老伴兒捶醒,惹得票友圈兒哄笑的。
最多的一,安妮曾經在三場後收到梅花超過2000枝,蘭花也有過千盆,戲台下擺不下,一直擺到後院裏,擺到梨園的巷子胡同裏,整個梨園都成了梅蘭的海洋。
“這得有當年鳳雲先生受追捧的盛況了?”
鳳雲先生,就是梨園戲院的創世人秦鳳雲,一百多年是名動華國的戲劇大師,多少高官顯貴都是鳳雲先生的戲迷,多少名門公子為他癡迷傾倒……此後,傳統戲曲山河日下,戲曲能出蘇辛這樣的大師,卻再出不了絕世名伶。
名伶者,其扮相絕美,身姿動人,唱腔完美,還要有生的號召力。
切換到娛樂圈,可能就是傳中超級巨星的氣場……一個眼神一個笑,就足以讓擁簇們瘋狂如斯。
安妮從不太多,不求打賞鮮花,也不讓人捧場,她就過“謝謝”,反複的謝謝,很誠摯的態度。一個月下來,蘇辛叫財務將安妮分成後收入結算給她,居然足足有160多萬。也就是,一個月裏,安妮為梨園帶來了超過300萬的“鮮花收入”。
連負責購花的師兄都調侃道:“蘭花就不了可以循環利用,你知道梅花每都要新鮮的,附近幾家花店為了拿下我們梨園的訂單都快打起來了。”
安妮想不到自己唱戲能賺那麽多。
她自持有演技金手指,在娛樂圈時,連曾穎那樣的國際影後也並不害怕,但在戲曲界,她隻是一個會唱《牡丹亭》的新人。
她沒想到會有這麽多人追捧自己……
沈銘也想不到,蘇辛也想不到,倒是鄒如今頗有安妮腦殘粉的趨勢,不管安妮做到什麽地步,鄒驚歎歸驚歎,卻又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杜麗娘”在戲曲界走紅,場場爆滿,梅蘭堆積如山,怎會不引得媒體的注意?
戲曲界的新聞比不上娛樂圈吸引人,可安妮的“杜麗娘”畢竟是讓南北兩邊兒的戲曲界都驚動的,昆曲新人還是絕世名伶?一擲千金隻為博佳人一笑是否為真?《京城日報》的兩名記者,就帶著采訪任務來到了梨園。
他們刻意打聽過安妮的演出時間段。
手持記者證,好不容易才通守門的,給開了兩條縫兒擠進去,引來外麵排隊票友的不滿。
大堂裏人山人海,別管是有錢的還是窮的,此時有個座位的就值得驕傲,來遲了連黃牛票都買不到,那沒辦法,您就隻有站著了。大家擠在一塊兒站著,不時搖頭晃腦陶醉,抑或伸長了脖子努力張望。
喝彩是齊聲的,是不約而同的,是唱詞的停頓處,其他時間沒人會亂話。
所以戲堂子裏雜而不鬧,別管你站哪兒,都能聽見“杜麗娘”的唱詞……費心擠到了前麵兒,記者想先拍兩張戲台照,他們不是票友,雖覺得台上的“杜麗娘”身姿曼妙,到底不至於癡狂失神。
哢哢哢,連拍了幾張照片,一個記者瞅著台上的“杜麗娘”有點眼熟。
——臉上的濃墨重彩抹去的話,是有點像一個人,像一個最近媒體簡直掀遍京城地皮都沒找到的人啊!
本書由滄海文學網首發,請勿轉載!
由於xx問題不能顯示::大文學小說網,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