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文若在此可以茶一句:“吾亦不欲如此。”


    因為東廷吧,對舉太師的洛陽盟議其實態度也挺矛盾的。


    擔心各地割據不重視,那這樣折騰一整就成了笑話了。


    好在漢室影響力多少還在,所以各地郡守基本還都派人來了。


    就吳巨和張魯這兩個小卡拉米沒派人來。


    他們雖然沒派人但他們那兩郡的投票權卻被別人占去了。


    連遼東公孫氏都派人來了,不光阿瞞沒想到,盧噴噴和荀文若也沒想到。


    公孫康:其實孤自己也沒想到,這不是巧了麽,剛好有擴土之功來順便請個賞。


    現在他們擔心的問題,就是怕大家對這個推舉出來的太師期望太大。


    其實就是一個代天子牧天下的名義。


    作為割據一方的勢力,選出來之後你願意聽他的當然沒問題。


    你要不願意聽,反正東廷這邊是不打算給你什麽懲罰的。


    還得太師自己去討伐你。


    東廷諸臣現在最擔心的,是阿瞞對太師頭銜期望太大,結果拿到手之後發現沒啥實際用處。


    心理落差太大怨恨起東廷來就反而不美了。


    為了這個,他們故意沒有提點韓融與西廷諸公卿,這種推舉製會議需要注意現場的規則秩序之類的問題。


    開始像鬧劇沒啥事兒,越像鬧劇越能降低心理期望。


    最後有結果就行。


    不光是西廷公卿開始吵吵。


    代表各郡來的也都是自負才智之士。


    又有自己這邊的利益在其中,不久也加入了爭吵。


    此番朝議是在南宮卻非殿舉行。


    負責主持的韓融又是個軟性子,見亂得不成樣子也就軟綿綿的喊幾聲休要失儀。


    失個毛線儀,都說君前失儀,這會兒皇帝都不在他們怕個毛?


    以大漢之士充沛的武德,吵著吵著就有人氣不過準備開始動手。


    荀彧他們笑眯眯的看著,也不加以約束


    直到楊彪實在看不過眼了跑出來扯著嗓子喊了一聲,肅靜。


    他倒是有些威望,眾人平靜了那麽些時候。


    看著諸人蠢蠢欲動的樣子,楊彪趕緊大聲說了些他最近剛學到的推舉現場規矩,要求大家遵守。


    怎麽發言,怎麽質詢,幾輪之後怎麽投籌確定。


    他倒是不辭辛勞的很是跑了幾場附近州縣推舉縣長縣令的士紳大會,看人家好像有這麽一套秩序。


    轉過頭又朝荀彧作揖,請東廷派些廷尉過來維持秩序。


    這樣有擾亂盟議之人,就能請廷尉協助逐出。


    《舉太師疏》是西廷諸公卿閉門造車搞出來的,該討論的內容倒是都列上了。


    隻知道廷議之後投票,但廷議該如何議,議到何時當止,什麽時候開始投票,這些完全沒有考慮到。


    覺得大家都是體麵人物。


    又以為庚哥會跟全程,誰也應該不敢君前失儀。


    哪裏想到這廷議居然會成為菜市場。


    荀彧和一幫東廷之臣看熱鬧正看得興高采烈。


    反正廷議跟大宴群臣一樣,每個人麵前有小幾,幾上有瓜果糕點與茶水。


    就是沒有酒。


    這談正事兒呢,不是喝酒的時候。


    所以大家的正坐,其實都跪坐在支蹱之上。


    說到支蹱,倒有個有趣的知識點。


    起始是多地漢墓中出土一種形製相同、大小相近的丅形木器。


    因不明其用途,曾有“小幾”“木兀”“不知名器”“丅形器”“楎椸”等多種異稱。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最終將其論定為一種“坐具”,並明確了其具體用法,就是跪坐正姿的時候墊屁股下麵的。


    但對該器的定名目前仍付闕如。


    最後根據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出土遣冊所記名物,並通過比對該墓所出隨葬物品,發現丅形木器應即遣冊中記錄的“支蹱”。


    (如圖所示)


    跪坐時腳跟在坐具下方


    那時候我們才明白,原來華夏古人的正坐,跟扶桑夷人並不同。


    老祖宗的正坐是維持跪坐的坐姿,卻會利用支蹱這種坐具使臀部重量壓在坐具上,避免對小腿與腳跟形成壓迫。


    哪裏會像扶桑夷人那樣因為坐姿不正確,造成大量內八和羅圈腿。


    因為支蹱形狀與日本料理的一些擺盤非常相似,有人開玩笑說,大抵那時候他們來我們這邊,根本沒有獲得賜座的資格。


    所以學了個正坐迴去,卻不知道支蹱的用處,偷迴去當盤子用了。


    另一些人總是認為扶桑“保留了漢唐古禮”,其實遣唐使並未把正坐帶迴日本。


    日本古裝劇或古畫中天皇和將軍們通常是兩隻腳掌相抵的盤腿坐,日本人稱之為“樂坐”。


    日本正坐的曆史其實很晚,是江戶年間才形成,那會兒都明清了。


    而成為全民的規矩,則要晚至明治時代,距今也就一百多年。


    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崇尚儒教,將“朱子學”定為官學,參照儒家古經製定了諸多禮儀。


    加上正坐起身方便,利於戰鬥,很快在武士階層中傳播開來。


    又借著武士和幕府的影響力,最終在江戶庶民中普及。


    到明治時期才形成的習俗,又哪裏能學到華夏因為習慣高坐而逐漸消失的支蹱?


    其實正坐的時候人會自然抬頭挺胸並挺直腰部,隻要有支蹱來緩解對足跟與小腿的壓迫,遠比現在的各種椅子更為健康。


    最起碼基本不會形成腰椎與頸椎問題。


    所以高腳凳的傳入,基本上也是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劣幣驅逐良幣吧?


    有支蹱的存在,荀彧他們當然久坐不累,樂得看這一場混亂大戲。


    見楊彪請求,他含笑道:“疏中並無廷尉之設,此盟議之舉無小事,若得眾許,自無不可。”


    這是第一次搞這種舉太師的盟議,舉太師疏是陛下批準過的,照著執行沒問題。


    但現在要實行舉太師疏中沒有的部分,隻能是大家投票覺得ok,我們當然提供協助。


    楊彪無奈,又按照他剛才說出來的規矩,對各郡代表們更仔細的介紹了一遍。


    “方才荀仆射言說,若眾議皆可,方可循此例行之。”


    “若無此例,恐久議而不能決,尚望諸位為此投籌!”


    “敢問楊公,何為投籌?”


    卻是方才爭辯之時一言不發的諸葛阿亮含笑問道。


    楊彪看了看最近剛從太傅長史升任尚書仆射的荀彧。


    仆射念作葡夜,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仆射。


    秦律中就有仆射稱謂。


    漢代仆射是個廣泛的官號,自侍中、尚書、博士、謁者、郎官以至於軍屯吏、騶、宰、水巷宮人皆有仆射。


    尚書仆射是尚書省的副官,大多數朝代尚書令虛設,所以尚書仆射一般會成為尚書台的實際一把手。


    所以在唐宋,尚書仆射就是名副其實的宰相。


    當然現在盧噴噴還在以太傅之位兼任著尚書令,荀彧的尚書仆射就是真的尚書台二把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其實但是榴蓮醬並收藏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