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西廷理想派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還隻是王道。
如果是聖人道,那就要求你化身烏龜,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苦口婆心跟人講道理搞教化了。
所謂以德服人做聖母。
對內部百姓行聖人道,對外部鄰邦他國行王道,這就是華夏智慧所追求的內聖外王。
隻可惜這年頭咱媽對內的教化聖人道有些太聖母,所以有些抵不住西方的遠程畜牧業,一定程度的養巨嬰。
這些年也在逐漸改進。
上下五千年的智慧,不是那些西方蠻夷與學了個半吊子就叛出師門改舔西方的逆徒逆子們能比擬的。
在這種文化傳承下成長的漢代士大夫,怎麽可能會去采取用殺戮和戰爭來控製人口的做法?
隻是有些人,也默默把這種方法作為備選方案,悄悄藏在了心底。
萬一四民之政不能止亂,或許他們的後輩就會在他們的家學中找到這種做法。
世家為什麽可怕?
不止是土地的傳承,更是用家學凝聚了曆代老祖宗的見識與想法,使他們自幼眼界都遠超旁人。
隻是可能會有幾代資質平庸,以至於無法發揮罷了。
可惜數千年治亂循環,這種傳承終究是斷了。
斷到即使五姓七望的後嗣,聽聞華夏各姓皆貴族的時候,也隻會在各種評論區詢問:我這一姓出過什麽名人?
不是士人與貴族後嗣,大抵是沒有機會繁衍到現在的。
不要小看治亂循環中華夏文明底層汰換率。
到後期的底層,基本都是百千年前的貴姓旁支,或是敗落了的大姓主支。
問本姓名人之前,探究一下本姓的起源,會讓你對自己的貴族後裔身份有更為清晰的認知。
都是閑話,既然控製人口不可行,那就隻有繼續研究陛下詔書中所提的四民之道了。
不仕則商,那為了防止士大夫預備役在從商過程中的墮落腐化,必須有機構對他們進行嚴格的道德約束。
好麽皇商行會就也是必然且必須的機構了。
隨著商業的繁榮,匠工的出產也就有了更廣泛的銷路,果然可以容納更多的非農業人口。
雖然不至於能以有限之土養無限之民,但土地對人口的承載能力的確更能接近理論上的上限。
真過了上限怎麽辦?那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暫時想不到,所以擱置。
由於套了“士農工商上古四民”的幌子,東廷之治在這一刻真正令以楊彪為首的這幫西廷舊臣折服。
對於這幫崇古的家夥來說,想透的道理與對上古毫無原則的崇拜又結合在了一起。
老祖宗和聖人們果然比我們更有智慧。
詔書說得不錯,士農工商果然是天下這個大桌子的四根桌子腿。
而且這麽想連科試製度也合理起來了。
《呂氏春秋-盡數》曾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要保持一個階層不徹底腐化,就得保持其流動性。
土地是跟國家租種的,匠工與農人之間可以無縫轉換,隻看能否從國家手裏租種到土地。
而匠工與農人若有資財,便能轉變為商賈。
初時雖然受些歧視,完成一定積累之後就可以轉作皇商。
破落的皇商家族又可以轉換為匠工或農人,區分隻是有產與無產。
若還執行之前的察舉製,他們清楚那所謂的選拔必然蛻變為利益交換。
而且他們更清楚,名聲不代表能力,紙麵對學問的考核的確比的因名授官更靠譜。
楊彪攻擊科試,僅僅是從階層利益出發罷了。
通過這種方式,更有效的從農工商中選拔優秀人才成為士,士便迴歸“協助君王管理天下的官吏及貴族”的原始本質。
而避免這種身份被泛化為地主階層及有能力脫產學習的階層代稱。
這樣士農工商天下四民之間的通路等於說是打通了,大家都有向上向下流動的機會。
若士被固化為地主階層,卻幾乎必然導致這個階層的徹底腐化,成為天下的毒瘤,周而複始的運用兼並禍害天下。
雖然出讓土地後,有短期看來更為豐厚的商利替代佃租收入。
但如果毫無補償的讓原本身為地主的世家豪強全麵出讓政治權利,放棄對國家官職與晉升途徑的壟斷,也必然會引起反彈。
那麽這時候,縣一級的推舉製,讓更多轉化為皇商的世家豪族更接近掌控底層權力,一定程度能緩和與緩解他們的抵觸情緒。
郡縣一級的主控權,其實一直是在世家豪族手裏頭。
官方任命的郡守和縣長縣令根本鬥不過他們,往往隻是傀儡。
所以興推舉,不過是讓世家豪族把原本桌麵下的博弈放到了桌麵上。
並廢除了原本很容易淪為擺設的流寓主官。
而郡守從推舉出來的縣官中選拔,也給了這些把控一縣的世家豪族治理好地方的動力。
郡守級別的三互法,避免了具備更大權力的郡守為本家牟利。
如果完善的話,太師治下西廷官員,應該是從優秀郡守中選拔。
這樣縣郡西廷三級都是從實政中選拔的優秀官吏,這一塊兒算是他們傳統世家豪強的自留地。
通過尋求“以有限之土,養無限之民”問題的解答,他們居然倒推出了東廷的現行製度。
這怕是荀彧他們也不曾想到的。
而且楊彪他們覺得,這樣子下來,朝廷似乎把官員分開成了兩個係統。
牧民官與皇官,牧民官就是郡縣直至太師這一套西廷體係。
這套體係下,若太師由各郡推舉產生,近乎變相實現了上古聖王的禪讓製。
而皇官一係,則是深入天下的方方麵麵。
將軍府擔任衛民之責,周廟負責祭祀禮儀,從思想上保衛庶民百姓。
國之大事,在戎與祀,通過對這兩個部門的把控,確立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尚書台下逐義司主管國營糧、瓷、鹽、鐵、書等及皇商管理。
求道司負責各類生產技術的促進與開發,尋真司負責內部紀律與廉潔的調查。
他們直覺感覺出,鏡事司應該是西廷這邊,考績司這種負責晉升的部門應該東西廷都配置。
從尋找另一條取代東廷之治道路的角度,楊彪他們反而厘清了東廷之治的脈絡。
他們拜服於這套製度之下,成為西廷之中,東廷之治的第一批擁護者。
秉承著這樣的理解,他們再去看舉太師這件事的時候,當然就有了與蠅營狗苟之輩完全不同的思考。
看不過眼其他西廷官員在舉太師之事中夾帶到飛起的私貨,楊彪帶著聚集在自己身邊的這群理想主義者a了上去。
他們奮力調整著大漢首屆舉太師準備事宜中的種種細節,力圖使太師之製能發揮在東廷之治中應該發揮的作用。
他們的操作,卻與荀彧的圖謀不謀而合,因此與蔡邕一上一下的對舉太師的種種布置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
庚始十六年二月,大漢舉太師製提出之時的首任太師董武烈公諱卓仲潁薨。
三月,潼關之禁始解。
四月,光祿大夫楊彪及西廷諸公上表攻訐東廷之治。
月末,帝下《答光祿大夫楊文先及諸公疑東廷諸政詔》及《舉太師招》。
六月,大鴻臚韓融成《舉太師疏》,奉於禦前,帝許。
八月,交州牧士燮等舉征東將軍、潁陰侯、兗州牧曹諱操孟德。
揚州吳郡太守朱治等舉討逆將軍、吳侯、會稽太守孫諱權仲謀。
益州蜀郡太守許靖等舉振威將軍、陽城侯、益州牧劉諱璋季玉。
西執金吾士孫瑞等舉前司空,前司徒,臨晉侯、光祿大夫楊諱彪文先。
是為此次舉太師詔的四大候選人。
備崽兒也準備讓人推舉自己呢,阿亮說反正選不上別費事兒了。
咱們看看熱鬧就好。
如果是聖人道,那就要求你化身烏龜,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苦口婆心跟人講道理搞教化了。
所謂以德服人做聖母。
對內部百姓行聖人道,對外部鄰邦他國行王道,這就是華夏智慧所追求的內聖外王。
隻可惜這年頭咱媽對內的教化聖人道有些太聖母,所以有些抵不住西方的遠程畜牧業,一定程度的養巨嬰。
這些年也在逐漸改進。
上下五千年的智慧,不是那些西方蠻夷與學了個半吊子就叛出師門改舔西方的逆徒逆子們能比擬的。
在這種文化傳承下成長的漢代士大夫,怎麽可能會去采取用殺戮和戰爭來控製人口的做法?
隻是有些人,也默默把這種方法作為備選方案,悄悄藏在了心底。
萬一四民之政不能止亂,或許他們的後輩就會在他們的家學中找到這種做法。
世家為什麽可怕?
不止是土地的傳承,更是用家學凝聚了曆代老祖宗的見識與想法,使他們自幼眼界都遠超旁人。
隻是可能會有幾代資質平庸,以至於無法發揮罷了。
可惜數千年治亂循環,這種傳承終究是斷了。
斷到即使五姓七望的後嗣,聽聞華夏各姓皆貴族的時候,也隻會在各種評論區詢問:我這一姓出過什麽名人?
不是士人與貴族後嗣,大抵是沒有機會繁衍到現在的。
不要小看治亂循環中華夏文明底層汰換率。
到後期的底層,基本都是百千年前的貴姓旁支,或是敗落了的大姓主支。
問本姓名人之前,探究一下本姓的起源,會讓你對自己的貴族後裔身份有更為清晰的認知。
都是閑話,既然控製人口不可行,那就隻有繼續研究陛下詔書中所提的四民之道了。
不仕則商,那為了防止士大夫預備役在從商過程中的墮落腐化,必須有機構對他們進行嚴格的道德約束。
好麽皇商行會就也是必然且必須的機構了。
隨著商業的繁榮,匠工的出產也就有了更廣泛的銷路,果然可以容納更多的非農業人口。
雖然不至於能以有限之土養無限之民,但土地對人口的承載能力的確更能接近理論上的上限。
真過了上限怎麽辦?那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暫時想不到,所以擱置。
由於套了“士農工商上古四民”的幌子,東廷之治在這一刻真正令以楊彪為首的這幫西廷舊臣折服。
對於這幫崇古的家夥來說,想透的道理與對上古毫無原則的崇拜又結合在了一起。
老祖宗和聖人們果然比我們更有智慧。
詔書說得不錯,士農工商果然是天下這個大桌子的四根桌子腿。
而且這麽想連科試製度也合理起來了。
《呂氏春秋-盡數》曾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要保持一個階層不徹底腐化,就得保持其流動性。
土地是跟國家租種的,匠工與農人之間可以無縫轉換,隻看能否從國家手裏租種到土地。
而匠工與農人若有資財,便能轉變為商賈。
初時雖然受些歧視,完成一定積累之後就可以轉作皇商。
破落的皇商家族又可以轉換為匠工或農人,區分隻是有產與無產。
若還執行之前的察舉製,他們清楚那所謂的選拔必然蛻變為利益交換。
而且他們更清楚,名聲不代表能力,紙麵對學問的考核的確比的因名授官更靠譜。
楊彪攻擊科試,僅僅是從階層利益出發罷了。
通過這種方式,更有效的從農工商中選拔優秀人才成為士,士便迴歸“協助君王管理天下的官吏及貴族”的原始本質。
而避免這種身份被泛化為地主階層及有能力脫產學習的階層代稱。
這樣士農工商天下四民之間的通路等於說是打通了,大家都有向上向下流動的機會。
若士被固化為地主階層,卻幾乎必然導致這個階層的徹底腐化,成為天下的毒瘤,周而複始的運用兼並禍害天下。
雖然出讓土地後,有短期看來更為豐厚的商利替代佃租收入。
但如果毫無補償的讓原本身為地主的世家豪強全麵出讓政治權利,放棄對國家官職與晉升途徑的壟斷,也必然會引起反彈。
那麽這時候,縣一級的推舉製,讓更多轉化為皇商的世家豪族更接近掌控底層權力,一定程度能緩和與緩解他們的抵觸情緒。
郡縣一級的主控權,其實一直是在世家豪族手裏頭。
官方任命的郡守和縣長縣令根本鬥不過他們,往往隻是傀儡。
所以興推舉,不過是讓世家豪族把原本桌麵下的博弈放到了桌麵上。
並廢除了原本很容易淪為擺設的流寓主官。
而郡守從推舉出來的縣官中選拔,也給了這些把控一縣的世家豪族治理好地方的動力。
郡守級別的三互法,避免了具備更大權力的郡守為本家牟利。
如果完善的話,太師治下西廷官員,應該是從優秀郡守中選拔。
這樣縣郡西廷三級都是從實政中選拔的優秀官吏,這一塊兒算是他們傳統世家豪強的自留地。
通過尋求“以有限之土,養無限之民”問題的解答,他們居然倒推出了東廷的現行製度。
這怕是荀彧他們也不曾想到的。
而且楊彪他們覺得,這樣子下來,朝廷似乎把官員分開成了兩個係統。
牧民官與皇官,牧民官就是郡縣直至太師這一套西廷體係。
這套體係下,若太師由各郡推舉產生,近乎變相實現了上古聖王的禪讓製。
而皇官一係,則是深入天下的方方麵麵。
將軍府擔任衛民之責,周廟負責祭祀禮儀,從思想上保衛庶民百姓。
國之大事,在戎與祀,通過對這兩個部門的把控,確立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尚書台下逐義司主管國營糧、瓷、鹽、鐵、書等及皇商管理。
求道司負責各類生產技術的促進與開發,尋真司負責內部紀律與廉潔的調查。
他們直覺感覺出,鏡事司應該是西廷這邊,考績司這種負責晉升的部門應該東西廷都配置。
從尋找另一條取代東廷之治道路的角度,楊彪他們反而厘清了東廷之治的脈絡。
他們拜服於這套製度之下,成為西廷之中,東廷之治的第一批擁護者。
秉承著這樣的理解,他們再去看舉太師這件事的時候,當然就有了與蠅營狗苟之輩完全不同的思考。
看不過眼其他西廷官員在舉太師之事中夾帶到飛起的私貨,楊彪帶著聚集在自己身邊的這群理想主義者a了上去。
他們奮力調整著大漢首屆舉太師準備事宜中的種種細節,力圖使太師之製能發揮在東廷之治中應該發揮的作用。
他們的操作,卻與荀彧的圖謀不謀而合,因此與蔡邕一上一下的對舉太師的種種布置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
庚始十六年二月,大漢舉太師製提出之時的首任太師董武烈公諱卓仲潁薨。
三月,潼關之禁始解。
四月,光祿大夫楊彪及西廷諸公上表攻訐東廷之治。
月末,帝下《答光祿大夫楊文先及諸公疑東廷諸政詔》及《舉太師招》。
六月,大鴻臚韓融成《舉太師疏》,奉於禦前,帝許。
八月,交州牧士燮等舉征東將軍、潁陰侯、兗州牧曹諱操孟德。
揚州吳郡太守朱治等舉討逆將軍、吳侯、會稽太守孫諱權仲謀。
益州蜀郡太守許靖等舉振威將軍、陽城侯、益州牧劉諱璋季玉。
西執金吾士孫瑞等舉前司空,前司徒,臨晉侯、光祿大夫楊諱彪文先。
是為此次舉太師詔的四大候選人。
備崽兒也準備讓人推舉自己呢,阿亮說反正選不上別費事兒了。
咱們看看熱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