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窮匕才能現,你開始就拿刀子出來人家是會翻臉的。


    所以投效之後最先給的都是甜頭。


    一個一個的加官晉爵,連底層士兵也都會有賞賜。


    東廷這會兒財大氣粗,掏得起。


    董越這邊也擔心辦不好自己族叔義父的遺願呢。


    他年輕時候是個跋扈的性子,到如今漸漸年長,大概是在二穎身邊當二把手太久,反而沉穩謹慎起來。


    說是永鎮涼州,其實也就是那麽一說,他不覺得真能實現。


    能保住他這一輩的富貴他覺得都很了不起了,畢竟有紹寶和劉景升前車之鑒。


    封他為鎮西將軍並成立涼州鎮撫司這事兒,提前跟他有通氣兒,董越喜出望外。


    他還擔心給他個涼州牧的頭銜,讓他做民政官呢。


    關隴與司並隔得近,這邊的情形他們也探聽得清楚,間或有三輔瓷工並流民亡命往司並這邊偷溜。


    董越也清楚東廷規矩是民政官不管兵。


    但他手裏要沒兵怕不光是鎮不住西羌,連手底下那幫子大小軍頭也搞不好要翻天。


    現在開府建牙的鎮西將軍,獨為一地的軍事領袖,他很滿意。


    徹底歸順東廷,原二穎手底下的軍頭們也未必各個都甘願。


    他們和冀州以及荊州那邊可不同。


    他們基本都是關隴人士,本土豪強,背後都有家族利益的。


    即使知道東廷地麵兒上大家都過得富裕,但卻並不是多向往。


    東廷地麵兒上的世家豪強沒什麽政治特權,隻是有錢的普通家族。


    在他們看來隻是單純有錢那不是隨便人宰割的羔羊,皇家想什麽時候朝你下手就什麽時候朝你下手麽?


    這會兒完全是靠著董越在二穎陣營的威望強壓著。


    董越熟悉手下情況,難免對麾下各部處置跟荀彧郭泰他們商量著來。


    他又主動提出送二子入京師效力,這就是送子入質了。


    差不多完全取信於東廷了,荀彧做主幹脆把東廷這邊的算計跟董越說清楚了。


    畢竟之後也得他配合。


    意思是你孩子送不送過來沒所謂的。


    董越就隻有那倆兒子。


    隻要你配合你們家會一直是涼州西羌鎮撫司的頭兒,陛下也親口許了鎮西將軍這銜兒你們董家可世襲罔替。


    但官職世襲這先例不好開,所以隻能按照這個執行沒法兒公開,你心裏知道就好了。


    結果董越卻堅持。


    他說就算朝廷許他董家世襲鎮西將軍位,以後都用弩槍了我孩子如果不熟習弩槍之道豈不是誤軍?


    就當他們是來學習的好了。


    弩槍之陣的使用之妙除了京師還能在哪裏學到?


    是荀彧發現了他神情有異,問他為何如此堅持?


    董越這才說了,說是賈詡跟他說,若不想歸順就別歸順,違背二穎遺命也無所謂。


    要歸順就要歸順個徹底,毫無保留並且東廷做什麽處置都不能有怨言,甚至要主動迎合。


    不然歸順夾生了肯定沒有好下場。


    李儒204年就病死了,這會兒賈詡已經是二穎那邊的首席謀士。


    不過涼州加三輔的治理方麵二穎多倚重蔡邕,賈詡的謀劃多發揮在軍陣方麵,所以跟董越走得更近些。


    二穎臨死有這麽道遺表,其實受蔡邕賈詡這二人影響頗深。


    蔡邕那是有些迂腐,秉承原本的儒家正道才勸二穎徹底歸伏天子。


    賈詡早些年還曾經獻計二穎,誘惑呂大憨批助行廢立,攻打皇宮之策也是他所獻。


    但兩策皆失,二穎雖然頗為不滿卻沒讓他背鍋,後期還逐漸對他重用。


    他計雖毒,人卻是不錯的,因此對二穎愈發盡心盡力。


    這些年見得東廷一係列的騷操作,他是蠻佩服的。


    因此從董氏的長久利益考慮,他多勸二穎跟東廷保持友好,甚至勸二穎跟東廷保持步調一致。


    他倒是多少能看得出來庚哥用二穎吸引火力的圖謀,倒沒有勸二穎請辭太師之位。


    此時西廷的三公,董越為太尉、蔡邕為司徒、賈詡為司空,這仨是一起來為太師二穎報喪的。


    蔡邕與盧噴噴相見,那是經年老友各種絮叨,荀彧卻請董越將賈詡請了來,一同商議。


    賈詡也不客氣,很是在後續處置中加了些自己的主意。


    賈文和被陳壽評為算無遺策,將他與張良、陳平相提並論。


    《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首。


    他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並曾為《吳起兵法》校注,算得上是真正有本事的人物。


    但凡被他認定為敵人,他對付起來那是絲毫不會留手的,因此才有毒士之名。


    但平日與人相處,卻多有為唐妃傳訊獻帝之類的憐憫寬仁之舉。


    荀彧見之心喜,不免想替東廷延攬此等人物。


    但賈詡現在身份吧,卻著實有些尷尬。


    按舊製他為三公之一,那是太師太傅之下最尊崇的官位了。


    董越能被封鎮西將軍,那是他奉還太師印綬的時候同時請辭太尉之職。


    蔡邕賈詡雖然一並請辭,但當時詔令並未恩準。


    按照現在的慣例,他們仍舊需要統領西廷諸多官員。


    你給他什麽職位合適?


    其實現在如果太師之位不給出去,西廷那幫子官員倒的確不好安排。


    舉薦製上來的,各個身後都是世家大族,全部罷免了也不現實。


    但要用的話又無法融入現在的東廷官員體係。


    並且從骨子裏那都是老一套的官場思想和操作習慣,硬塞到現在的東廷體係裏頭隻能破壞現行製度的運轉。


    難說有幾個能如賈詡這般對東廷製度有研究有見解的人物。


    想到此處,荀彧歎了口氣,他突然覺得如陛下所言,再弄個太師出來也不錯。


    舊官製全部塞給太師的西廷,也免得變成東廷的累贅。


    賈詡似笑非笑,看向荀彧的眼神中帶著些調侃和戲謔。


    他一直也挺欣賞荀彧在迎合陛下新政方麵的建樹。


    但從重返京師之後,才發現這人居然有幾分癡。


    一些方麵的確挺能算計,一些方麵卻看不明白。


    但在看不明白的前提下居然能將那位陛下的意圖推行到如此地步,那是真的很行。


    隻是到達京師之後也曾聽聞,東廷群臣正在建議陛下取消太師之銜。


    “殊不知,今上太師之設,乃為帝位之副車麽?”


    他有些好奇今上到底如何跟這幫臣下溝通的。


    以賈文和之精明,如何聽不出荀彧的招攬之意?


    如今東廷陛下之下以太傅為首,這就跟西廷以太師為首唿應。


    但誰都知道盧植久不理事,當今的東廷,實際的掌控者是太傅長史荀彧。


    荀彧又為西平郡王之師,這是理所應當的下一任太傅人選了。


    賈詡也挺想跟荀彧配合,融入一下他覺得精妙的東廷製度之中。


    但為什麽他們太師治下三公請辭,陛下不準之後他沒有再度請辭?


    因為他知道,陛下應該是留著舊三公牽製新太師呢,去掉一個太尉留為己用已經足夠了。


    還可以說是東廷容留前太師親眷。


    再準辭西廷官員那就有點太過不尊重新太師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其實但是榴蓮醬並收藏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