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東廷之製,文和之見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圖窮匕才能現,你開始就拿刀子出來人家是會翻臉的。
所以投效之後最先給的都是甜頭。
一個一個的加官晉爵,連底層士兵也都會有賞賜。
東廷這會兒財大氣粗,掏得起。
董越這邊也擔心辦不好自己族叔義父的遺願呢。
他年輕時候是個跋扈的性子,到如今漸漸年長,大概是在二穎身邊當二把手太久,反而沉穩謹慎起來。
說是永鎮涼州,其實也就是那麽一說,他不覺得真能實現。
能保住他這一輩的富貴他覺得都很了不起了,畢竟有紹寶和劉景升前車之鑒。
封他為鎮西將軍並成立涼州鎮撫司這事兒,提前跟他有通氣兒,董越喜出望外。
他還擔心給他個涼州牧的頭銜,讓他做民政官呢。
關隴與司並隔得近,這邊的情形他們也探聽得清楚,間或有三輔瓷工並流民亡命往司並這邊偷溜。
董越也清楚東廷規矩是民政官不管兵。
但他手裏要沒兵怕不光是鎮不住西羌,連手底下那幫子大小軍頭也搞不好要翻天。
現在開府建牙的鎮西將軍,獨為一地的軍事領袖,他很滿意。
徹底歸順東廷,原二穎手底下的軍頭們也未必各個都甘願。
他們和冀州以及荊州那邊可不同。
他們基本都是關隴人士,本土豪強,背後都有家族利益的。
即使知道東廷地麵兒上大家都過得富裕,但卻並不是多向往。
東廷地麵兒上的世家豪強沒什麽政治特權,隻是有錢的普通家族。
在他們看來隻是單純有錢那不是隨便人宰割的羔羊,皇家想什麽時候朝你下手就什麽時候朝你下手麽?
這會兒完全是靠著董越在二穎陣營的威望強壓著。
董越熟悉手下情況,難免對麾下各部處置跟荀彧郭泰他們商量著來。
他又主動提出送二子入京師效力,這就是送子入質了。
差不多完全取信於東廷了,荀彧做主幹脆把東廷這邊的算計跟董越說清楚了。
畢竟之後也得他配合。
意思是你孩子送不送過來沒所謂的。
董越就隻有那倆兒子。
隻要你配合你們家會一直是涼州西羌鎮撫司的頭兒,陛下也親口許了鎮西將軍這銜兒你們董家可世襲罔替。
但官職世襲這先例不好開,所以隻能按照這個執行沒法兒公開,你心裏知道就好了。
結果董越卻堅持。
他說就算朝廷許他董家世襲鎮西將軍位,以後都用弩槍了我孩子如果不熟習弩槍之道豈不是誤軍?
就當他們是來學習的好了。
弩槍之陣的使用之妙除了京師還能在哪裏學到?
是荀彧發現了他神情有異,問他為何如此堅持?
董越這才說了,說是賈詡跟他說,若不想歸順就別歸順,違背二穎遺命也無所謂。
要歸順就要歸順個徹底,毫無保留並且東廷做什麽處置都不能有怨言,甚至要主動迎合。
不然歸順夾生了肯定沒有好下場。
李儒204年就病死了,這會兒賈詡已經是二穎那邊的首席謀士。
不過涼州加三輔的治理方麵二穎多倚重蔡邕,賈詡的謀劃多發揮在軍陣方麵,所以跟董越走得更近些。
二穎臨死有這麽道遺表,其實受蔡邕賈詡這二人影響頗深。
蔡邕那是有些迂腐,秉承原本的儒家正道才勸二穎徹底歸伏天子。
賈詡早些年還曾經獻計二穎,誘惑呂大憨批助行廢立,攻打皇宮之策也是他所獻。
但兩策皆失,二穎雖然頗為不滿卻沒讓他背鍋,後期還逐漸對他重用。
他計雖毒,人卻是不錯的,因此對二穎愈發盡心盡力。
這些年見得東廷一係列的騷操作,他是蠻佩服的。
因此從董氏的長久利益考慮,他多勸二穎跟東廷保持友好,甚至勸二穎跟東廷保持步調一致。
他倒是多少能看得出來庚哥用二穎吸引火力的圖謀,倒沒有勸二穎請辭太師之位。
此時西廷的三公,董越為太尉、蔡邕為司徒、賈詡為司空,這仨是一起來為太師二穎報喪的。
蔡邕與盧噴噴相見,那是經年老友各種絮叨,荀彧卻請董越將賈詡請了來,一同商議。
賈詡也不客氣,很是在後續處置中加了些自己的主意。
賈文和被陳壽評為算無遺策,將他與張良、陳平相提並論。
《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首。
他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並曾為《吳起兵法》校注,算得上是真正有本事的人物。
但凡被他認定為敵人,他對付起來那是絲毫不會留手的,因此才有毒士之名。
但平日與人相處,卻多有為唐妃傳訊獻帝之類的憐憫寬仁之舉。
荀彧見之心喜,不免想替東廷延攬此等人物。
但賈詡現在身份吧,卻著實有些尷尬。
按舊製他為三公之一,那是太師太傅之下最尊崇的官位了。
董越能被封鎮西將軍,那是他奉還太師印綬的時候同時請辭太尉之職。
蔡邕賈詡雖然一並請辭,但當時詔令並未恩準。
按照現在的慣例,他們仍舊需要統領西廷諸多官員。
你給他什麽職位合適?
其實現在如果太師之位不給出去,西廷那幫子官員倒的確不好安排。
舉薦製上來的,各個身後都是世家大族,全部罷免了也不現實。
但要用的話又無法融入現在的東廷官員體係。
並且從骨子裏那都是老一套的官場思想和操作習慣,硬塞到現在的東廷體係裏頭隻能破壞現行製度的運轉。
難說有幾個能如賈詡這般對東廷製度有研究有見解的人物。
想到此處,荀彧歎了口氣,他突然覺得如陛下所言,再弄個太師出來也不錯。
舊官製全部塞給太師的西廷,也免得變成東廷的累贅。
賈詡似笑非笑,看向荀彧的眼神中帶著些調侃和戲謔。
他一直也挺欣賞荀彧在迎合陛下新政方麵的建樹。
但從重返京師之後,才發現這人居然有幾分癡。
一些方麵的確挺能算計,一些方麵卻看不明白。
但在看不明白的前提下居然能將那位陛下的意圖推行到如此地步,那是真的很行。
隻是到達京師之後也曾聽聞,東廷群臣正在建議陛下取消太師之銜。
“殊不知,今上太師之設,乃為帝位之副車麽?”
他有些好奇今上到底如何跟這幫臣下溝通的。
以賈文和之精明,如何聽不出荀彧的招攬之意?
如今東廷陛下之下以太傅為首,這就跟西廷以太師為首唿應。
但誰都知道盧植久不理事,當今的東廷,實際的掌控者是太傅長史荀彧。
荀彧又為西平郡王之師,這是理所應當的下一任太傅人選了。
賈詡也挺想跟荀彧配合,融入一下他覺得精妙的東廷製度之中。
但為什麽他們太師治下三公請辭,陛下不準之後他沒有再度請辭?
因為他知道,陛下應該是留著舊三公牽製新太師呢,去掉一個太尉留為己用已經足夠了。
還可以說是東廷容留前太師親眷。
再準辭西廷官員那就有點太過不尊重新太師了。
所以投效之後最先給的都是甜頭。
一個一個的加官晉爵,連底層士兵也都會有賞賜。
東廷這會兒財大氣粗,掏得起。
董越這邊也擔心辦不好自己族叔義父的遺願呢。
他年輕時候是個跋扈的性子,到如今漸漸年長,大概是在二穎身邊當二把手太久,反而沉穩謹慎起來。
說是永鎮涼州,其實也就是那麽一說,他不覺得真能實現。
能保住他這一輩的富貴他覺得都很了不起了,畢竟有紹寶和劉景升前車之鑒。
封他為鎮西將軍並成立涼州鎮撫司這事兒,提前跟他有通氣兒,董越喜出望外。
他還擔心給他個涼州牧的頭銜,讓他做民政官呢。
關隴與司並隔得近,這邊的情形他們也探聽得清楚,間或有三輔瓷工並流民亡命往司並這邊偷溜。
董越也清楚東廷規矩是民政官不管兵。
但他手裏要沒兵怕不光是鎮不住西羌,連手底下那幫子大小軍頭也搞不好要翻天。
現在開府建牙的鎮西將軍,獨為一地的軍事領袖,他很滿意。
徹底歸順東廷,原二穎手底下的軍頭們也未必各個都甘願。
他們和冀州以及荊州那邊可不同。
他們基本都是關隴人士,本土豪強,背後都有家族利益的。
即使知道東廷地麵兒上大家都過得富裕,但卻並不是多向往。
東廷地麵兒上的世家豪強沒什麽政治特權,隻是有錢的普通家族。
在他們看來隻是單純有錢那不是隨便人宰割的羔羊,皇家想什麽時候朝你下手就什麽時候朝你下手麽?
這會兒完全是靠著董越在二穎陣營的威望強壓著。
董越熟悉手下情況,難免對麾下各部處置跟荀彧郭泰他們商量著來。
他又主動提出送二子入京師效力,這就是送子入質了。
差不多完全取信於東廷了,荀彧做主幹脆把東廷這邊的算計跟董越說清楚了。
畢竟之後也得他配合。
意思是你孩子送不送過來沒所謂的。
董越就隻有那倆兒子。
隻要你配合你們家會一直是涼州西羌鎮撫司的頭兒,陛下也親口許了鎮西將軍這銜兒你們董家可世襲罔替。
但官職世襲這先例不好開,所以隻能按照這個執行沒法兒公開,你心裏知道就好了。
結果董越卻堅持。
他說就算朝廷許他董家世襲鎮西將軍位,以後都用弩槍了我孩子如果不熟習弩槍之道豈不是誤軍?
就當他們是來學習的好了。
弩槍之陣的使用之妙除了京師還能在哪裏學到?
是荀彧發現了他神情有異,問他為何如此堅持?
董越這才說了,說是賈詡跟他說,若不想歸順就別歸順,違背二穎遺命也無所謂。
要歸順就要歸順個徹底,毫無保留並且東廷做什麽處置都不能有怨言,甚至要主動迎合。
不然歸順夾生了肯定沒有好下場。
李儒204年就病死了,這會兒賈詡已經是二穎那邊的首席謀士。
不過涼州加三輔的治理方麵二穎多倚重蔡邕,賈詡的謀劃多發揮在軍陣方麵,所以跟董越走得更近些。
二穎臨死有這麽道遺表,其實受蔡邕賈詡這二人影響頗深。
蔡邕那是有些迂腐,秉承原本的儒家正道才勸二穎徹底歸伏天子。
賈詡早些年還曾經獻計二穎,誘惑呂大憨批助行廢立,攻打皇宮之策也是他所獻。
但兩策皆失,二穎雖然頗為不滿卻沒讓他背鍋,後期還逐漸對他重用。
他計雖毒,人卻是不錯的,因此對二穎愈發盡心盡力。
這些年見得東廷一係列的騷操作,他是蠻佩服的。
因此從董氏的長久利益考慮,他多勸二穎跟東廷保持友好,甚至勸二穎跟東廷保持步調一致。
他倒是多少能看得出來庚哥用二穎吸引火力的圖謀,倒沒有勸二穎請辭太師之位。
此時西廷的三公,董越為太尉、蔡邕為司徒、賈詡為司空,這仨是一起來為太師二穎報喪的。
蔡邕與盧噴噴相見,那是經年老友各種絮叨,荀彧卻請董越將賈詡請了來,一同商議。
賈詡也不客氣,很是在後續處置中加了些自己的主意。
賈文和被陳壽評為算無遺策,將他與張良、陳平相提並論。
《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首。
他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並曾為《吳起兵法》校注,算得上是真正有本事的人物。
但凡被他認定為敵人,他對付起來那是絲毫不會留手的,因此才有毒士之名。
但平日與人相處,卻多有為唐妃傳訊獻帝之類的憐憫寬仁之舉。
荀彧見之心喜,不免想替東廷延攬此等人物。
但賈詡現在身份吧,卻著實有些尷尬。
按舊製他為三公之一,那是太師太傅之下最尊崇的官位了。
董越能被封鎮西將軍,那是他奉還太師印綬的時候同時請辭太尉之職。
蔡邕賈詡雖然一並請辭,但當時詔令並未恩準。
按照現在的慣例,他們仍舊需要統領西廷諸多官員。
你給他什麽職位合適?
其實現在如果太師之位不給出去,西廷那幫子官員倒的確不好安排。
舉薦製上來的,各個身後都是世家大族,全部罷免了也不現實。
但要用的話又無法融入現在的東廷官員體係。
並且從骨子裏那都是老一套的官場思想和操作習慣,硬塞到現在的東廷體係裏頭隻能破壞現行製度的運轉。
難說有幾個能如賈詡這般對東廷製度有研究有見解的人物。
想到此處,荀彧歎了口氣,他突然覺得如陛下所言,再弄個太師出來也不錯。
舊官製全部塞給太師的西廷,也免得變成東廷的累贅。
賈詡似笑非笑,看向荀彧的眼神中帶著些調侃和戲謔。
他一直也挺欣賞荀彧在迎合陛下新政方麵的建樹。
但從重返京師之後,才發現這人居然有幾分癡。
一些方麵的確挺能算計,一些方麵卻看不明白。
但在看不明白的前提下居然能將那位陛下的意圖推行到如此地步,那是真的很行。
隻是到達京師之後也曾聽聞,東廷群臣正在建議陛下取消太師之銜。
“殊不知,今上太師之設,乃為帝位之副車麽?”
他有些好奇今上到底如何跟這幫臣下溝通的。
以賈文和之精明,如何聽不出荀彧的招攬之意?
如今東廷陛下之下以太傅為首,這就跟西廷以太師為首唿應。
但誰都知道盧植久不理事,當今的東廷,實際的掌控者是太傅長史荀彧。
荀彧又為西平郡王之師,這是理所應當的下一任太傅人選了。
賈詡也挺想跟荀彧配合,融入一下他覺得精妙的東廷製度之中。
但為什麽他們太師治下三公請辭,陛下不準之後他沒有再度請辭?
因為他知道,陛下應該是留著舊三公牽製新太師呢,去掉一個太尉留為己用已經足夠了。
還可以說是東廷容留前太師親眷。
再準辭西廷官員那就有點太過不尊重新太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