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荀諶的心結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些難題,真的不好解決。
要不然荀彧也不會因為風險太大,站到反對賜立四十郡周廟的立場。
但現在他改變看法了。
如果將目標定成能盡收曹氏之地,有些風險是值得冒一冒的。
但不做任何風險預防措施的去冒風險,那不叫經營政局,那叫博戲。
那種人甚至算不上一個搏戲好手。
即使是賭徒,高明的賭徒也會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才會將無法把控的那些交給運氣。
否則連賭徒都算不上,隻能叫自以為是賭徒的肥羊。
如果同意賜立四十郡周廟,原本擺在荀彧麵前的問題有三個。
一是瓷窯擴產資金的問題,二是如何安撫境內會遭受損失的大豪強。
三是如何保證擴產之後與阿瞞那邊的關係穩定。
但在荀諶來找他談話之後,似乎又多了一個問題。
如何保證阿瞞要求的二級周廟潁川周廟,不會另立山頭,把洛陽祖廟吃幹抹淨。
可荀彧卻認為他麵前隻剩前兩個問題。
因為與阿瞞那邊的關係穩定,現在不止是他們這邊的需求。
也同樣是阿瞞的需求。
荀諶卻提醒荀彧,不要因為阿瞞迫切的需求,就輕視了他在此事上反複的可能。
他的建議是,周廟可以賜立。
但四十郡如周廟建設之類的廟產,必須阿瞞來出。
必須要他投入足夠的成本,反悔之後會全麵泡湯的前提下,才能鎖牢阿瞞。
用現在的話,叫做沉沒成本。
如果一段關係中隻有一方會發生沉沒成本,這段關係不可能穩定。
因為穩定本身就是一種施舍,一種居高臨下的恩賜。
他她它付出的更少,所以他她它可以更高傲。
司並付出瓷窯產能提升的成本之後,阿瞞必須也有相應的投入。
這樣才能防止他提起褲子不認人,翻臉做渣男。
荀彧深以為然。
在把控人心這個方麵,他覺得自己永遠不如弟弟。
他很希望弟弟能幫他,這樣很多事他都可以更加得心應手。
但弟弟的數次自我犧牲,也在提醒他不可以這麽自私。
友若並不甘心做他荀文若的附庸,做身後為他拾漏補缺的那個人。
那些為保全他的犧牲,未嚐不是一種這樣的表態。
他要做獨立的自己,做屬於他自己的事業。
如果不行,那麽哪怕什麽都不做,碌碌無為籍籍無名的過一生。
荀友若永遠不可能做荀文若的附庸。
這是屬於弟弟的驕傲。
同意力促四十郡周廟之事,固然是為了東廷。
在他心底,也未嚐不是想為這個他覺得才具絲毫不弱於自己的弟弟,創造一個適合他的舞台。
潁川周廟的問題,隻要有友若在,就必定不會成為問題。
他對荀友若有這樣的信心。
“瓷窯擴產所需,與安撫境內豪強,汝可有良策?”
沉吟著,荀彧問弟弟。
“並無。”荀諶雙手一攤,非常光棍的答道:
“兄亦知吾,此非吾之所長。”
言下之意很明白,這是你擅長的領域,別問我。
你都沒辦法我更不可能有辦法了。
荀彧被氣笑了,但心底裏卻是真實的開心。
從束發起,友若多久沒在他麵前耍賴過了?
雖然表演著兄友弟恭,雖然他們兄弟倆感情的確好。
但誰規定感情好的兄弟倆,心中沒有比較之心?
弟弟覺得比不過自己,所以對自己越發恭敬。
他的確會因為自己的每一點成就而真誠的開心。
隻是那些開心背後,是他壓抑在內心自己都不願意承認的不甘與落寞。
他並不知道荀彧也同樣欣賞敬佩甚至嫉妒著他在另一些方麵的才華。
就那麽恭敬著,兄弟倆其實也生疏了。
可現在這近乎耍賴的表現,卻是在告訴荀彧,弟弟已經解開了心結。
他自信了,他發現了自己在某些方麵不輸於甚至遠遠勝過哥哥。
所以他也能痛快承認自己的不能了,而不是明知不能還苦苦思索。
高興歸高興,但實話還是要講的:
“吾亦苦思無策也。”
“如今朝堂,天子雖善納諫,卻非因人成事之輩。”
“若此二事有解,賜立之事十可成八九。”
“然若無策,吾亦僅能盡力促之。”
“能否使朝堂諸公允之,吾亦並無把握。”
皇帝雖然看似大撒把,但卻不是那種盲信盲從之輩。
他對各種事情都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而不是依賴誰誰誰,聽誰說一句話就改變自己的態度和立場。
無法說服天子乾綱獨斷,那就要說服朝堂諸公達成共識。
但剛才那倆事兒沒有妥當的解決方法,說服起來也困難啊。
荀諶皺著眉毛思索了一會兒,然後笑:
“若視豪強如敵國,吾或有策!”
荀諶這麽一說,荀彧就也笑著搖頭了。
他大概能猜到荀諶是什麽辦法。
無非是圖謀剿滅這些豪強。
然後用抄沒的他們的家產來提升瓷窯產能。
但這事兒荀彧覺得不能幹。
他知道荀諶可以把事情設計得很巧妙。
看起來是這些豪強自己找死惹事,朝廷是不得已。
但是他不能允許朝堂用此策。
因為隻要開了先例,天子治下的豪強有錢人,在朝堂諸公甚至陛下眼裏,就會被視作待宰的肥羊。
那些小豪強小皇商,也會被視作等待養肥的肥羊。
就算做得再巧妙,遲早也會被人看出來。
這種小聰明卻是不能用在治國理政上的。
它動搖的是整個士紳階層底層的安全感。
荀諶當然也知道,所以他才會加那句話:“若視豪強如敵國……”
都敵國了,我特麽當然可以不跟你講什麽道義規矩。
自然是什麽招兒髒我什麽招兒望你臉上糊。
荀彧揮揮手,他覺得這兩件事還是拿到小朝議上去討論吧。
隻要重提購國之策,分析為什麽購國之策在紹寶那邊沒成功,在阿瞞這邊更可能成功。
應該可以勾起大家的興趣。
再集思廣益一番,大家或許能找辦法。
但他馬上提出來了另外一個問題:
“此事若成,友若汝此去潁川,當主持購國之策。”
“然汝曾言,吾荀氏若權勢過甚,必為所害。”
“今吾代尚書台,公達副考績司,汝若再掌翊軍校尉部,豈非權勢過重乎?”
“固為家國謀,亦須先思家宅之安,後謀成國之美也。”
“否則事若不成,家國兩誤矣。”
荀彧的擔憂,在於如果荀諶去主持購國之策,對於皇家來說他們荀家權勢的確實在太重了。
他掌政令,荀攸掌人事,荀諶再掌握一個半軍事的對外間諜機構。
這比原先說的在洛陽當方麵主官威脅還大。
若隻是潁川周廟的實際負責人,倒還沒有那麽危險。
畢竟他們荀家本來就在周廟五姓當中。
荀彧並不是單純在以家事壞國事。
他擔心的是,因為這個家也毀了,國事因此恐怕也辦不利落。
所謂家國兩誤,便是因此。
荀諶卻愕然向他:“誰言吾欲掌翊軍校尉部?”
要不然荀彧也不會因為風險太大,站到反對賜立四十郡周廟的立場。
但現在他改變看法了。
如果將目標定成能盡收曹氏之地,有些風險是值得冒一冒的。
但不做任何風險預防措施的去冒風險,那不叫經營政局,那叫博戲。
那種人甚至算不上一個搏戲好手。
即使是賭徒,高明的賭徒也會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才會將無法把控的那些交給運氣。
否則連賭徒都算不上,隻能叫自以為是賭徒的肥羊。
如果同意賜立四十郡周廟,原本擺在荀彧麵前的問題有三個。
一是瓷窯擴產資金的問題,二是如何安撫境內會遭受損失的大豪強。
三是如何保證擴產之後與阿瞞那邊的關係穩定。
但在荀諶來找他談話之後,似乎又多了一個問題。
如何保證阿瞞要求的二級周廟潁川周廟,不會另立山頭,把洛陽祖廟吃幹抹淨。
可荀彧卻認為他麵前隻剩前兩個問題。
因為與阿瞞那邊的關係穩定,現在不止是他們這邊的需求。
也同樣是阿瞞的需求。
荀諶卻提醒荀彧,不要因為阿瞞迫切的需求,就輕視了他在此事上反複的可能。
他的建議是,周廟可以賜立。
但四十郡如周廟建設之類的廟產,必須阿瞞來出。
必須要他投入足夠的成本,反悔之後會全麵泡湯的前提下,才能鎖牢阿瞞。
用現在的話,叫做沉沒成本。
如果一段關係中隻有一方會發生沉沒成本,這段關係不可能穩定。
因為穩定本身就是一種施舍,一種居高臨下的恩賜。
他她它付出的更少,所以他她它可以更高傲。
司並付出瓷窯產能提升的成本之後,阿瞞必須也有相應的投入。
這樣才能防止他提起褲子不認人,翻臉做渣男。
荀彧深以為然。
在把控人心這個方麵,他覺得自己永遠不如弟弟。
他很希望弟弟能幫他,這樣很多事他都可以更加得心應手。
但弟弟的數次自我犧牲,也在提醒他不可以這麽自私。
友若並不甘心做他荀文若的附庸,做身後為他拾漏補缺的那個人。
那些為保全他的犧牲,未嚐不是一種這樣的表態。
他要做獨立的自己,做屬於他自己的事業。
如果不行,那麽哪怕什麽都不做,碌碌無為籍籍無名的過一生。
荀友若永遠不可能做荀文若的附庸。
這是屬於弟弟的驕傲。
同意力促四十郡周廟之事,固然是為了東廷。
在他心底,也未嚐不是想為這個他覺得才具絲毫不弱於自己的弟弟,創造一個適合他的舞台。
潁川周廟的問題,隻要有友若在,就必定不會成為問題。
他對荀友若有這樣的信心。
“瓷窯擴產所需,與安撫境內豪強,汝可有良策?”
沉吟著,荀彧問弟弟。
“並無。”荀諶雙手一攤,非常光棍的答道:
“兄亦知吾,此非吾之所長。”
言下之意很明白,這是你擅長的領域,別問我。
你都沒辦法我更不可能有辦法了。
荀彧被氣笑了,但心底裏卻是真實的開心。
從束發起,友若多久沒在他麵前耍賴過了?
雖然表演著兄友弟恭,雖然他們兄弟倆感情的確好。
但誰規定感情好的兄弟倆,心中沒有比較之心?
弟弟覺得比不過自己,所以對自己越發恭敬。
他的確會因為自己的每一點成就而真誠的開心。
隻是那些開心背後,是他壓抑在內心自己都不願意承認的不甘與落寞。
他並不知道荀彧也同樣欣賞敬佩甚至嫉妒著他在另一些方麵的才華。
就那麽恭敬著,兄弟倆其實也生疏了。
可現在這近乎耍賴的表現,卻是在告訴荀彧,弟弟已經解開了心結。
他自信了,他發現了自己在某些方麵不輸於甚至遠遠勝過哥哥。
所以他也能痛快承認自己的不能了,而不是明知不能還苦苦思索。
高興歸高興,但實話還是要講的:
“吾亦苦思無策也。”
“如今朝堂,天子雖善納諫,卻非因人成事之輩。”
“若此二事有解,賜立之事十可成八九。”
“然若無策,吾亦僅能盡力促之。”
“能否使朝堂諸公允之,吾亦並無把握。”
皇帝雖然看似大撒把,但卻不是那種盲信盲從之輩。
他對各種事情都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而不是依賴誰誰誰,聽誰說一句話就改變自己的態度和立場。
無法說服天子乾綱獨斷,那就要說服朝堂諸公達成共識。
但剛才那倆事兒沒有妥當的解決方法,說服起來也困難啊。
荀諶皺著眉毛思索了一會兒,然後笑:
“若視豪強如敵國,吾或有策!”
荀諶這麽一說,荀彧就也笑著搖頭了。
他大概能猜到荀諶是什麽辦法。
無非是圖謀剿滅這些豪強。
然後用抄沒的他們的家產來提升瓷窯產能。
但這事兒荀彧覺得不能幹。
他知道荀諶可以把事情設計得很巧妙。
看起來是這些豪強自己找死惹事,朝廷是不得已。
但是他不能允許朝堂用此策。
因為隻要開了先例,天子治下的豪強有錢人,在朝堂諸公甚至陛下眼裏,就會被視作待宰的肥羊。
那些小豪強小皇商,也會被視作等待養肥的肥羊。
就算做得再巧妙,遲早也會被人看出來。
這種小聰明卻是不能用在治國理政上的。
它動搖的是整個士紳階層底層的安全感。
荀諶當然也知道,所以他才會加那句話:“若視豪強如敵國……”
都敵國了,我特麽當然可以不跟你講什麽道義規矩。
自然是什麽招兒髒我什麽招兒望你臉上糊。
荀彧揮揮手,他覺得這兩件事還是拿到小朝議上去討論吧。
隻要重提購國之策,分析為什麽購國之策在紹寶那邊沒成功,在阿瞞這邊更可能成功。
應該可以勾起大家的興趣。
再集思廣益一番,大家或許能找辦法。
但他馬上提出來了另外一個問題:
“此事若成,友若汝此去潁川,當主持購國之策。”
“然汝曾言,吾荀氏若權勢過甚,必為所害。”
“今吾代尚書台,公達副考績司,汝若再掌翊軍校尉部,豈非權勢過重乎?”
“固為家國謀,亦須先思家宅之安,後謀成國之美也。”
“否則事若不成,家國兩誤矣。”
荀彧的擔憂,在於如果荀諶去主持購國之策,對於皇家來說他們荀家權勢的確實在太重了。
他掌政令,荀攸掌人事,荀諶再掌握一個半軍事的對外間諜機構。
這比原先說的在洛陽當方麵主官威脅還大。
若隻是潁川周廟的實際負責人,倒還沒有那麽危險。
畢竟他們荀家本來就在周廟五姓當中。
荀彧並不是單純在以家事壞國事。
他擔心的是,因為這個家也毀了,國事因此恐怕也辦不利落。
所謂家國兩誤,便是因此。
荀諶卻愕然向他:“誰言吾欲掌翊軍校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