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亡命奸臧關二爺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說有什麽值得慶幸的,不過是秦宜祿的兒子秦朗算得上因禍得福。
他成為曹操養子,官至驍騎將軍,甚至一度成為曹叡時代的托孤大臣。
秦宜祿的嫡孫秦秀則是西晉初年的博士。
從秦氏後裔的待遇上看,阿瞞確實踐行了“汝妻子吾養之”。
這裏的妻子,指的是妻和子。
宜祿的後人,總算徹底告別了宜祿所代表的蒼頭身份。
已為人母的杜氏被阿瞞所納之後,很受寵愛,又連生二子一女。
女兒是金鄉公主,後來嫁給了“美姿儀,行步顧影”的何晏。
至於兒子,《魏書 武文世王公傳》載,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袞。
注:《魏末傳》稱金鄉公主為尹夫人所生,誤,見裴鬆之校勘。
他所關心的人,最後似乎都活的不錯。
不知道這個結局,值不值得秦宜祿麵對奪妻之恨的忍氣吞聲。
甚至命喪張飛之手,還留下“蚩蚩”的罵名。
《三國誌集解》作者盧弼,曾因此事譏誚王沈在《魏書》之中對阿瞞的馬屁。
王沈《魏書》:(曹操)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
盧弼:秦宜祿之妻何以不賜關羽?王沈所雲,或多溢美之詞。
陰陽家和杠精這兩門手藝,咱們也是有傳承的。
我們說關二爺並不是因為這件事叛曹複歸備崽兒。
是因為這是關二爺在第一次跟著備崽兒降曹的時期發生的事。
二爺被圍下邳的時候,這件事早都過去很久了。
連秦宜祿本人都已經被張三爺哢嚓了。
被圍下邳的關二爺願降,也代表著他已經接受了這件事。
所以你不能說二爺是因為這件事才棄曹歸劉的。
我們更相信,那的確是因為義氣。
方詩銘先生《三國人物散論》的關羽其人一文中,曾總結關羽兩大特點。
他認為關羽一麵是“亡命奸臧”,另一麵則是“氣力勇猛”。
二爺氣力勇猛是經過阿瞞的重要謀士程昱、劉曄,以及孫二謀權家大將周瑜共同口頭認證的。
也是冷兵器時代絕大多數亡命奸臧的共有性格基礎。
不能打,你憑什麽當亡命徒?
二爺的出身大家都清楚。
他是在老家河東郡解縣殺了人,逃到幽州並被備崽兒收留的。
但絕大多數的史書中,二爺卻基本被美化成了忠義的符號,而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性格特征。
我們提及二爺好色的方麵,當然不是為了毀壞二爺的形象。
而是試圖從這個故事作為切入口,還原二爺作為人的一麵。
有血有肉,就如同你曾見過或者知道的真實存在的人那樣的存在。
而不是傳說中隻能膜拜的一尊冰冷神龕。
秦宜祿固然可憐,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在那樣的年代,女性其實是被當做物品甚至傳宗接代的工具。
我們並無意貶低與侮辱女性,而隻是在單純闡述一個事實。
你不能要求那個年代的古人遵循現代的道德規範,就好像你不能用現代社會的生存條件要求那個年代的女性。
自尊自立自強?行至無人處,攜帶錢財的成年男性都可能悄無聲息的被人殺死。
以體力勞作為基本生存方式的年代,體力相對更弱一些的女性,難免會淪為男性的附屬品。
所以二爺好色而欲奪人妻的行為,在他自己眼中,大約跟搶奪錢財差別不大。
也更符合他勇猛無敵亡命徒的真實形象。
但能被作為一個符號被吹捧,二爺是真的具備一種優良的品質。
道兒上兄弟,講義氣。
這一點上二爺沒的說。
很多希望把二爺塑造成忠義代表的古人,總是忙不顛的抹去二爺身上的汙點。
也就是這一次的降曹。
所以他們找出了很多借口。
譬如曾和阿瞞約法三章啦,譬如是為了保護備崽兒家小啊之類的。
其實都是胡扯。
《魏書 武帝紀》中明確有記載,阿瞞於小沛破備時,已獲其家小。
之後才圍攻二爺負責守備的下邳。
備崽兒的妻子家小都根本不在下邳城中。
《蜀書 甘後傳》裏也說了,備崽兒“數喪嫡室”。
且甘後一直到死,都隻是備崽兒的小妾。
到備崽兒都死了,諸葛孔明才為了正阿鬥的身份,奏請正其後位。
在阿瞞破小沛時,甘夫人很可能不過是備崽兒的一個侍過寢的侍女。
阿瞞“獲劉備妻子”的家眷名單裏,應該根本都不包括她。
備崽兒當時的正妻,是糜夫人。
也就是被糜竺親自送到備崽兒牙床上的他親妹子。
這一點我們可以在《糜竺傳》中找到證明。
但糜夫人在《二主妃子傳》中卻並未獲得隻字提及。
結合《甘後傳》“數喪嫡室”的描述,料想在當時阿瞞的暴怒之下,已經遭遇了毒手。
甚至死狀還不怎麽光彩,估計對備崽兒存在一定侮辱意味。
不然哪怕是看在糜竺的份兒上,蜀漢史書多少也會提起幾句。
所有正史記載中,都未曾提及關二爺在曹營曾保護過備崽兒的家眷。
《甘後傳》中,也並未提及。
若甘夫人是得關羽庇佑,在曹營中得保全而還,那麽她的傳記中是不可能不提的。
所以二爺降曹,是為了保存兄長妻小這一點,可以確定是後世文人杜撰。
至於“降漢不降曹”之類的約法三章,基本也可以斷定為瞎掰。
因為當時衣帶詔一事已遍傳天下。
紹寶與阿瞞的交戰,名義是奉詔討賊。
還發過陳琳所撰幾乎把阿瞞氣背過去的討曹檄文。
而二爺在阿瞞與紹寶之間的戰爭中,很明顯是上過場的。
這算哪門子的降漢不降曹?
無非是後世文人憑借自己的想象與理解中的忠義,在給二爺塗脂抹粉。
二爺理解中的忠義,大抵與他們不同。
所以關二為什麽降?
說好聽點,叫做留待有用之身。
說不好聽點,叫做求生欲。
雖然叫做亡命徒,實際上這種人的求生欲卻往往比普通人更強。
不然多曆險境的他們,基本早都無了。
他們可以胡作非為,但說到死總會計較一個值不值。
下邳四麵被圍,守是守不住的,硬守下去除了送掉性命沒有意義。
知道備崽兒還活著,二爺當然不可能如那些迂腐文人腦袋裏頭的忠義戲碼,為表現為臣之節寧死不降。
作為亡命奸臧,二爺性格中有其兇狠的一麵,自然也有其狡詐的一麵。
他逃脫無望,又不知備崽兒身在何方,難免就想先找地方偷生棲身。
碰巧原本在備崽兒麾下的時候,阿瞞就覺得他很勇很猛很牛掰。
這會兒備崽兒也平了,又在跟紹寶互扯頭發的撕逼大戰之中,正是用人的時候。
不免就起了惜才之心,想要招降。
他成為曹操養子,官至驍騎將軍,甚至一度成為曹叡時代的托孤大臣。
秦宜祿的嫡孫秦秀則是西晉初年的博士。
從秦氏後裔的待遇上看,阿瞞確實踐行了“汝妻子吾養之”。
這裏的妻子,指的是妻和子。
宜祿的後人,總算徹底告別了宜祿所代表的蒼頭身份。
已為人母的杜氏被阿瞞所納之後,很受寵愛,又連生二子一女。
女兒是金鄉公主,後來嫁給了“美姿儀,行步顧影”的何晏。
至於兒子,《魏書 武文世王公傳》載,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袞。
注:《魏末傳》稱金鄉公主為尹夫人所生,誤,見裴鬆之校勘。
他所關心的人,最後似乎都活的不錯。
不知道這個結局,值不值得秦宜祿麵對奪妻之恨的忍氣吞聲。
甚至命喪張飛之手,還留下“蚩蚩”的罵名。
《三國誌集解》作者盧弼,曾因此事譏誚王沈在《魏書》之中對阿瞞的馬屁。
王沈《魏書》:(曹操)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
盧弼:秦宜祿之妻何以不賜關羽?王沈所雲,或多溢美之詞。
陰陽家和杠精這兩門手藝,咱們也是有傳承的。
我們說關二爺並不是因為這件事叛曹複歸備崽兒。
是因為這是關二爺在第一次跟著備崽兒降曹的時期發生的事。
二爺被圍下邳的時候,這件事早都過去很久了。
連秦宜祿本人都已經被張三爺哢嚓了。
被圍下邳的關二爺願降,也代表著他已經接受了這件事。
所以你不能說二爺是因為這件事才棄曹歸劉的。
我們更相信,那的確是因為義氣。
方詩銘先生《三國人物散論》的關羽其人一文中,曾總結關羽兩大特點。
他認為關羽一麵是“亡命奸臧”,另一麵則是“氣力勇猛”。
二爺氣力勇猛是經過阿瞞的重要謀士程昱、劉曄,以及孫二謀權家大將周瑜共同口頭認證的。
也是冷兵器時代絕大多數亡命奸臧的共有性格基礎。
不能打,你憑什麽當亡命徒?
二爺的出身大家都清楚。
他是在老家河東郡解縣殺了人,逃到幽州並被備崽兒收留的。
但絕大多數的史書中,二爺卻基本被美化成了忠義的符號,而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性格特征。
我們提及二爺好色的方麵,當然不是為了毀壞二爺的形象。
而是試圖從這個故事作為切入口,還原二爺作為人的一麵。
有血有肉,就如同你曾見過或者知道的真實存在的人那樣的存在。
而不是傳說中隻能膜拜的一尊冰冷神龕。
秦宜祿固然可憐,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在那樣的年代,女性其實是被當做物品甚至傳宗接代的工具。
我們並無意貶低與侮辱女性,而隻是在單純闡述一個事實。
你不能要求那個年代的古人遵循現代的道德規範,就好像你不能用現代社會的生存條件要求那個年代的女性。
自尊自立自強?行至無人處,攜帶錢財的成年男性都可能悄無聲息的被人殺死。
以體力勞作為基本生存方式的年代,體力相對更弱一些的女性,難免會淪為男性的附屬品。
所以二爺好色而欲奪人妻的行為,在他自己眼中,大約跟搶奪錢財差別不大。
也更符合他勇猛無敵亡命徒的真實形象。
但能被作為一個符號被吹捧,二爺是真的具備一種優良的品質。
道兒上兄弟,講義氣。
這一點上二爺沒的說。
很多希望把二爺塑造成忠義代表的古人,總是忙不顛的抹去二爺身上的汙點。
也就是這一次的降曹。
所以他們找出了很多借口。
譬如曾和阿瞞約法三章啦,譬如是為了保護備崽兒家小啊之類的。
其實都是胡扯。
《魏書 武帝紀》中明確有記載,阿瞞於小沛破備時,已獲其家小。
之後才圍攻二爺負責守備的下邳。
備崽兒的妻子家小都根本不在下邳城中。
《蜀書 甘後傳》裏也說了,備崽兒“數喪嫡室”。
且甘後一直到死,都隻是備崽兒的小妾。
到備崽兒都死了,諸葛孔明才為了正阿鬥的身份,奏請正其後位。
在阿瞞破小沛時,甘夫人很可能不過是備崽兒的一個侍過寢的侍女。
阿瞞“獲劉備妻子”的家眷名單裏,應該根本都不包括她。
備崽兒當時的正妻,是糜夫人。
也就是被糜竺親自送到備崽兒牙床上的他親妹子。
這一點我們可以在《糜竺傳》中找到證明。
但糜夫人在《二主妃子傳》中卻並未獲得隻字提及。
結合《甘後傳》“數喪嫡室”的描述,料想在當時阿瞞的暴怒之下,已經遭遇了毒手。
甚至死狀還不怎麽光彩,估計對備崽兒存在一定侮辱意味。
不然哪怕是看在糜竺的份兒上,蜀漢史書多少也會提起幾句。
所有正史記載中,都未曾提及關二爺在曹營曾保護過備崽兒的家眷。
《甘後傳》中,也並未提及。
若甘夫人是得關羽庇佑,在曹營中得保全而還,那麽她的傳記中是不可能不提的。
所以二爺降曹,是為了保存兄長妻小這一點,可以確定是後世文人杜撰。
至於“降漢不降曹”之類的約法三章,基本也可以斷定為瞎掰。
因為當時衣帶詔一事已遍傳天下。
紹寶與阿瞞的交戰,名義是奉詔討賊。
還發過陳琳所撰幾乎把阿瞞氣背過去的討曹檄文。
而二爺在阿瞞與紹寶之間的戰爭中,很明顯是上過場的。
這算哪門子的降漢不降曹?
無非是後世文人憑借自己的想象與理解中的忠義,在給二爺塗脂抹粉。
二爺理解中的忠義,大抵與他們不同。
所以關二為什麽降?
說好聽點,叫做留待有用之身。
說不好聽點,叫做求生欲。
雖然叫做亡命徒,實際上這種人的求生欲卻往往比普通人更強。
不然多曆險境的他們,基本早都無了。
他們可以胡作非為,但說到死總會計較一個值不值。
下邳四麵被圍,守是守不住的,硬守下去除了送掉性命沒有意義。
知道備崽兒還活著,二爺當然不可能如那些迂腐文人腦袋裏頭的忠義戲碼,為表現為臣之節寧死不降。
作為亡命奸臧,二爺性格中有其兇狠的一麵,自然也有其狡詐的一麵。
他逃脫無望,又不知備崽兒身在何方,難免就想先找地方偷生棲身。
碰巧原本在備崽兒麾下的時候,阿瞞就覺得他很勇很猛很牛掰。
這會兒備崽兒也平了,又在跟紹寶互扯頭發的撕逼大戰之中,正是用人的時候。
不免就起了惜才之心,想要招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