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寶寶諸子奪位相殘,是在紹寶勢力壯大並且他自己身死之後。


    可憐的長子袁譚外放青州的時間,卻在初平年間(190-193)。


    彼時的紹寶寶自己都不成氣候,長期處在張燕、公孫瓚等河朔勢力的威脅之下。


    袁譚在青州任上也幹得不錯。


    “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戰功赫赫,對紹寶寶集團的發展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


    《後漢書 公孫瓚傳》記載說,(袁)紹複遣兵數萬與(田)楷連戰二年,糧食並盡,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無青草。


    紹乃遣子(袁)譚為青州刺史,(田)楷與戰,敗退還。


    紹寶外放袁譚到青州,起到了穩定局勢的重要作用。


    但是《魏書 袁紹傳》卻采用了這樣的記載方式:


    (袁紹)擊破(公孫)瓚於易京,並其眾。出長子(袁)譚為青州。


    故意將袁譚外放青州的時間線,放在袁紹攻滅公孫瓚(199)之後,抹黑意圖非常明顯。


    沮授所謂“必為禍始”的記載,因此就有點倒果為因,非常符合時空穿梭黨的言語邏輯。


    沮授在《袁紹傳》中首次出現,是為袁紹畫策定河北的《鄴中對》。


    “橫大河之北”的戰略方針,與袁紹“據河南向,以爭天下”的本誌相合。


    《魏書 袁紹傳》記載,沮授說(袁)紹曰:


    “……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複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


    《鄴中對》的曆史價值,被評價為與魯肅的《榻上策》、諸葛亮的《隆中對》相似。


    但問題是除了最後三句“迎大駕於西京,複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在他說這些話之前,紹寶本來就是這麽想的。


    《魏書 武帝紀》對此有記載。


    (袁)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所以我們說隻是與紹寶本誌相合。


    紹寶有足夠的底氣不迎獻帝複劉氏,因為袁氏本來就是除皇室之外的天下第一世家,聲望足夠。


    不必像阿瞞那樣需要依靠獻帝提升自己的聲望。


    所以那多出的三句話,其實也是廢話。


    《鄴中對》並沒有像魯肅的《榻上策》那樣,明確己方搶地盤為主的現實主義方針。


    也沒有諸葛孔明的《隆中對》那樣,給備崽兒指出一條所謂匡複漢室的理想主義整體規劃。


    對紹寶的既定策略根本毫無更改,算是一段無比正確的廢話。


    充其量隻是能表示,沮授看得懂紹寶的圖謀。


    被硬抬到與《榻上策》及《隆中對》並列,實屬荒謬。


    但這麽幹的作用,在於先入為主,將沮授塑造為袁紹的心腹謀主。


    定下基調之後,便可以強化“袁紹不納忠言,失敗理所當然”的思維慣式。


    這種手法,充斥《袁紹傳》全篇。


    所以故意錯亂時間線,把袁譚鎮青州放在紹寶擊破公孫大玉兒之後敘述,讓沮授出麵諫阻,也並不出奇。


    官渡之戰,是沮授活躍的高峰期。


    彼時的沮授竭力阻撓袁紹南征,袁紹不聽;沮授又勸袁紹打持久戰,不要南渡黃河,袁紹又不聽。


    在反複的“不進忠言”之下,袁紹終於迎來的慘痛失敗。


    然而曆史真相,又並非如此。


    《魏書 袁紹傳》記載,(袁紹)眾數十萬,……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孫子兵法》雲:五則攻之,倍則戰之。


    利用優勢兵力渡河強攻,本身並無不妥。


    就《魏書》的記載,紹寶渡河之初,一度取得戰略優勢,阿瞞後方“軍民疲乏,多叛應袁紹”。


    《魏書 袁紹傳》:太祖與(袁)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


    《魏書 趙儼傳》: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


    仔細梳理紹寶麾下眾謀主的意見,會發現審配、郭圖、逄紀、許攸等人均支持袁紹渡河決戰。


    真正的反對者,僅有沮授與田豐二人而已。


    由此可見,袁紹絕非“不納忠言”之人。


    沮授的相關記載,實際是以結果倒推原因,將烏巢被焚與張合投敵的偶然事件視作必然。


    《魏書》紹寶本傳實際是刻意選取剪裁對袁紹不利的言論,來抹黑紹寶。


    官渡之戰的膠著期間(200),沮授曾建議袁紹“遣別軍助戰劉表”,以襲擊曹操的後方。結果“袁紹又不從”。


    但按《劉表傳》記載,“袁紹求援於劉表,劉表許之而不至,亦不助曹操”。


    可見袁紹已經做到位,是劉表不守信用。


    但在曹魏史官的筆法下,一切都成了紹寶的錯。


    前麵還可以說是在故意誤導,這裏卻已經是在顛倒黑白了,可見曹魏史官的節操。


    至於紹寶偏信南陽與潁川奸人讒言,打壓冀州本土派。


    孫策、孫權扶植淮泗流寓抗衡江東土著;劉焉扶植東州流寓(三輔、南陽人)對抗益州土著。


    備崽兒也在扶植荊楚流寓對抗川蜀土著。


    大家都是這麽幹的。


    紹寶已經對冀州的豪強魁首多有延攬、拉攏之舉了。


    但在流寓與本土發生衝突之時,紹寶幾乎無一例外的站在流寓一邊,是因為流寓人士在冀州不具備根基。


    不給予額外關照,便會非常容易被土著勢力吞滅,那他就會失去製衡本土勢力的資本。


    這如果是昏庸,那到底什麽才是人主的明智?


    紹寶在世時,本土與流寓之爭,尚停留在謠言、讒害一類的鬥爭手段,不敢過分造次。


    這應與紹寶的政治威望有關。


    袁紹身歿後,鬥爭便逐漸失控,最終發展至刀兵相見,審配甚至屠滅了辛評家族。


    而且即使對長子袁譚懷有相當大的惡意,紹寶也並未石樂智。


    他對三個兒子各有安排。


    青州是袁譚的,幽州是袁熙的,冀州是袁尚的。


    除去實質掌控時間相當晚的並州,一碗水基本還算是端平了。


    疼愛幼子,所以最好的冀州留給小兒子,這種程度的偏愛還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在阿瞞進攻的時候,袁譚還率軍到了黎陽,可見兄弟間還是有守望相助之義。


    所謂袁紹的諸子之亂,實際是審配他們搞出來的。


    袁譚和袁熙跟袁尚的年齡差距比較大,這可能是昔年紹寶昔年很是在外奔走了些年頭,根本不著家的緣故。


    他的家小一直在兗州高家那邊,並未帶在身邊。


    所以可以推測,袁尚應該是他被幽閉在渤海郡的時期閑著沒事兒造出來的娃。


    袁譚雖然早早出鎮青州手握兵權,但身為嫡長子卻早早出繼給了被二穎屠掉的袁基,本身沒有繼承權。


    袁熙一出身就是庶子,後來雖然因為親媽劉夫人被扶正獲得了嫡子身份,心氣也不高。


    能夠出鎮幽州應該也心滿意足。


    沒有記載說紹寶是猝死,所以他對後事應該還是有安排的。


    袁尚繼位最開始並沒有人有什麽意見。


    問題在於審配的騷操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其實但是榴蓮醬並收藏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