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河東豪族的影響力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阿瞞此刻當然明白了,這才是小皇帝封賞自己的真正用意。
幾度欲拜於小皇帝那邊而不得的不甘與屈辱,複又翻上心頭。
阿瞞隻有一個念頭.
立即叫人殺了那河東來的那十幾個連誰賣給自己糧食都不知道的傻嘀士子。
如果荀彧在阿瞞麾下,即使阿瞞仍舊對他笑臉相迎,但這一刻已經注定了他的必死。
潁川諸賢,還有程昱,都是阿瞞冀望甚深,極為看重的人才。
他容不得其他任何人,對他們擁有這麽大的影響力。
他們說得越有道理,阿瞞心裏就越忌憚。
那豈不是意味著,那人能夠悄無聲息的對自己施加影響?
見四下無人,阿瞞拔劍怒斬麵前擺滿文書的幾案:
“荀文若,某必殺汝!”
然而阿瞞畢竟是阿瞞。
獨自消化了一會兒情緒,他滿麵笑容的走出了內堂,囑典韋命人去放了那些河東士子。
……
十三個被拷打到滿身是傷的士子,就這麽被放出了豫州範圍。
自然有家裏派來的老成家仆伺候看管著,一路灰溜溜的返迴河東。
隻要不是在寬容度極高生存難度極低的社會,人但凡沒腦子犯傻嘀,大都會有些倚仗。
兩漢說強盛那當然是強盛過。
但要說社會寬容度極高,生存難度極低,那就有點胡扯了。
這十三個士子,論背景可都不是簡單人物。
說起豪族,大都最先想起的必是五姓七望。
然除了五姓七望之外,同一級數的還有關隴八族,關西六姓。
關西六姓,韋裴柳薛楊杜,河東就占了一半。
聞喜裴氏、解縣柳氏、汾陰薛氏。
其中薛氏就是出了薛仁貴的那個薛,後世子弟出將入相顯赫一時。
薛安薛強薛謹,皆名動天下。
薛孝通曾與宇文泰結為兄弟。
薛道衡號“一代文宗”。
薛收名列“秦王府十八學士”。
薛元超為“朝右文宗”,曾大力引薦過王勃、楊炯、崔融。
然鵝,蛋是……
汾陰薛的祖上是蜀漢覆滅後北遷安置到河東的降人,一直被當地人叫做蜀薛。
到北魏,出了個擔任黃門侍郎,任羽林監掌宮禁的薛聰。
薛氏與北魏皇族拓拔氏合作愉快,這才被列為郡姓,獲得與裴氏、柳氏同列“河東三姓”的資格。
所以河東十三子裏頭當然沒有姓薛的。
(別打我o(╥﹏╥)o,寫薛氏是為了少寫裴柳二姓)
但內中卻有二柳三裴,接近一半這種級數的貴姓子弟。
你就想這樣的薛,才足以爬到同一級別的裴柳多牛吧!
解縣柳據說是春秋柳下惠的後裔,秦時遷入河東,有70餘人見著史冊。
名人太多列不過來。
就說兩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自創柳體書法,練書法的人常說顏筋柳骨的柳骨創始人柳公權。
聞喜裴氏,一說其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後(是始祖,不是始皇)。
另一說為出奔晉國的秦桓公之子秦公子針的後嗣。
柳氏名人都列不過來,裴氏就更沒法兒列了。
進入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
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其他各級官員不計其數。
列不過來根本列不過來。
二柳三裴之外,十三子其餘子弟再不濟也是平陽賈、安邑衛這種級數的人物。
有人會說了,這些豪右不是魏晉之後才崛起的麽?
那你就小看了這些門閥在兩漢的積累。
但凡裴柳賈衛這種級數的豪右,你都已經不能用有沒有人出仕來判斷他們是否會敗落淪為寒族。
他們兩漢的確不怎麽出名臣。
但他們在當地繁衍日久,宗族人口眾多,與當地各種關係盤根錯節。
雖不得入廟堂為名臣,各種縣令縣尉縣丞之類的小官兒就沒斷過。
在他們所盤踞的縣,近半土地都在他們的控製之下
且在屁民黔首間聲望也頗高。
就算是郡守縣令,不依靠他們也沒辦法治理當地。
風光如袁楊這樣的名族,你還能治住他們。
因為太習慣站在權力中心,被黨錮了失去權力,他們泰半很快淪落為寒族。
但如裴柳這般並不執著於站到政治中心,悄沒聲息的撰取實利跟土地的豪族,你拿他們還真沒辦法。
這才是真正的廣積糧緩稱王苟發展。
拚了命的在本地繁衍,繁衍到你誅他九族他都有足夠的支脈牢牢把控住當地。
因為手中土地眾多,保證了他們有足夠的子弟能夠脫產讀書。
絕對人數上來了,就算幾率再小人家也能源源不斷的產生俊秀子弟。
不讓當官人家也能做個土地主,積聚實力與家學學問。
運用權勢奪他們田產?
你想想明白,小半個縣都是他們同姓同族。
激起民憤與民變誰擔得起責任?
站在台前風光爭奪權力放任野心玩弄心機的,還真不如他們穩。
對付他們也就能二穎那麽蠻幹了。
突然襲擊抓你們宗族主事的主脈的和家產豐厚的。
抓了就走,根本不給你反應的機會。
用的還是外地兵,沒人跟你通消息。
你怎麽都得緩一兩代才能出來個能把持住事情的領袖。
像公孫大玉兒那種方法就不行。
你的兵都是當地的,就算你重用販夫走卒庸人商賈,可他們也是有姓氏的。
你的信使啊兵將啊,都是跟人豪族同宗同族同姓氏。
你打壓這種豪強,人家就有辦法策反你手下的人,給你帶來滅頂之災。
這些豪強就是所謂的士了。
士農工商天下四民,士負責脫產傳承研究知識教化百姓輔佐君王。
但你不能泛濫啊。
泛濫了脫產的士多了,跟宗教國家不事生產專司祭祀的僧侶多了是一迴事。
他們還得生活奢華。
極度壓迫之下負責生產的屁民越來越活不下去了,可不就亂了麽?
荀彧說商,之所以追著想商人能有什麽貢獻出產什麽價值,就是因為他看出來庚哥想把士和商合一了。
他能明白,過去的士是吃俸祿的。
輔佐國政也好牧民興兵也好,他得幹活兒。
沒有官職職司,想活下去基本就得墮落成農工商。
現在的士卻是手裏頭有土地的。
沒有官職他們依靠佃租也能活得滋潤。
說白了就是不事生產,成為了國家和國力的蛀蟲。
閑到野心大了就跳出來跟君王爭奪爭奪權力。
為了維持和擴大這種特權,他們必須兼並土地。
土地所有權就是他們的特權。
井田崩壞之禍,治亂循環之根,恰在於此。
庚哥其實沒想那麽多。
他就是單純覺得沒辦法解決土地兼並,想效仿我兔搞土地國有。
但也算是歪打正著吧。
這會兒土地國有還沒搞成,這些豪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和地位還在。
譬如聞喜解縣平陽安邑等縣的縣令,實行推舉製之後理所應當的落在他們手裏。
所以河東十三子必須救。
不救的話他們不會覺得是自己家子弟傻嘀。
他們隻會遷怒皇商行會,會覺得是朝廷亂煽動導致他們家子弟送了命。
惡了當地豪族,就不止是打擊當地士紳從商積極性的事情了。
你的任何政策和引導他們都會本能反感和抗拒,並且影響其他小士紳。
救是救出來了,但這始終是一樁禍事。
怎樣消弭負麵影響呢?
於是灰溜溜迴到司州的河東十三子,馬車剛駛入河東郡範圍,就被現場盛大的歡迎儀式給驚著了。
幾度欲拜於小皇帝那邊而不得的不甘與屈辱,複又翻上心頭。
阿瞞隻有一個念頭.
立即叫人殺了那河東來的那十幾個連誰賣給自己糧食都不知道的傻嘀士子。
如果荀彧在阿瞞麾下,即使阿瞞仍舊對他笑臉相迎,但這一刻已經注定了他的必死。
潁川諸賢,還有程昱,都是阿瞞冀望甚深,極為看重的人才。
他容不得其他任何人,對他們擁有這麽大的影響力。
他們說得越有道理,阿瞞心裏就越忌憚。
那豈不是意味著,那人能夠悄無聲息的對自己施加影響?
見四下無人,阿瞞拔劍怒斬麵前擺滿文書的幾案:
“荀文若,某必殺汝!”
然而阿瞞畢竟是阿瞞。
獨自消化了一會兒情緒,他滿麵笑容的走出了內堂,囑典韋命人去放了那些河東士子。
……
十三個被拷打到滿身是傷的士子,就這麽被放出了豫州範圍。
自然有家裏派來的老成家仆伺候看管著,一路灰溜溜的返迴河東。
隻要不是在寬容度極高生存難度極低的社會,人但凡沒腦子犯傻嘀,大都會有些倚仗。
兩漢說強盛那當然是強盛過。
但要說社會寬容度極高,生存難度極低,那就有點胡扯了。
這十三個士子,論背景可都不是簡單人物。
說起豪族,大都最先想起的必是五姓七望。
然除了五姓七望之外,同一級數的還有關隴八族,關西六姓。
關西六姓,韋裴柳薛楊杜,河東就占了一半。
聞喜裴氏、解縣柳氏、汾陰薛氏。
其中薛氏就是出了薛仁貴的那個薛,後世子弟出將入相顯赫一時。
薛安薛強薛謹,皆名動天下。
薛孝通曾與宇文泰結為兄弟。
薛道衡號“一代文宗”。
薛收名列“秦王府十八學士”。
薛元超為“朝右文宗”,曾大力引薦過王勃、楊炯、崔融。
然鵝,蛋是……
汾陰薛的祖上是蜀漢覆滅後北遷安置到河東的降人,一直被當地人叫做蜀薛。
到北魏,出了個擔任黃門侍郎,任羽林監掌宮禁的薛聰。
薛氏與北魏皇族拓拔氏合作愉快,這才被列為郡姓,獲得與裴氏、柳氏同列“河東三姓”的資格。
所以河東十三子裏頭當然沒有姓薛的。
(別打我o(╥﹏╥)o,寫薛氏是為了少寫裴柳二姓)
但內中卻有二柳三裴,接近一半這種級數的貴姓子弟。
你就想這樣的薛,才足以爬到同一級別的裴柳多牛吧!
解縣柳據說是春秋柳下惠的後裔,秦時遷入河東,有70餘人見著史冊。
名人太多列不過來。
就說兩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自創柳體書法,練書法的人常說顏筋柳骨的柳骨創始人柳公權。
聞喜裴氏,一說其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後(是始祖,不是始皇)。
另一說為出奔晉國的秦桓公之子秦公子針的後嗣。
柳氏名人都列不過來,裴氏就更沒法兒列了。
進入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
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其他各級官員不計其數。
列不過來根本列不過來。
二柳三裴之外,十三子其餘子弟再不濟也是平陽賈、安邑衛這種級數的人物。
有人會說了,這些豪右不是魏晉之後才崛起的麽?
那你就小看了這些門閥在兩漢的積累。
但凡裴柳賈衛這種級數的豪右,你都已經不能用有沒有人出仕來判斷他們是否會敗落淪為寒族。
他們兩漢的確不怎麽出名臣。
但他們在當地繁衍日久,宗族人口眾多,與當地各種關係盤根錯節。
雖不得入廟堂為名臣,各種縣令縣尉縣丞之類的小官兒就沒斷過。
在他們所盤踞的縣,近半土地都在他們的控製之下
且在屁民黔首間聲望也頗高。
就算是郡守縣令,不依靠他們也沒辦法治理當地。
風光如袁楊這樣的名族,你還能治住他們。
因為太習慣站在權力中心,被黨錮了失去權力,他們泰半很快淪落為寒族。
但如裴柳這般並不執著於站到政治中心,悄沒聲息的撰取實利跟土地的豪族,你拿他們還真沒辦法。
這才是真正的廣積糧緩稱王苟發展。
拚了命的在本地繁衍,繁衍到你誅他九族他都有足夠的支脈牢牢把控住當地。
因為手中土地眾多,保證了他們有足夠的子弟能夠脫產讀書。
絕對人數上來了,就算幾率再小人家也能源源不斷的產生俊秀子弟。
不讓當官人家也能做個土地主,積聚實力與家學學問。
運用權勢奪他們田產?
你想想明白,小半個縣都是他們同姓同族。
激起民憤與民變誰擔得起責任?
站在台前風光爭奪權力放任野心玩弄心機的,還真不如他們穩。
對付他們也就能二穎那麽蠻幹了。
突然襲擊抓你們宗族主事的主脈的和家產豐厚的。
抓了就走,根本不給你反應的機會。
用的還是外地兵,沒人跟你通消息。
你怎麽都得緩一兩代才能出來個能把持住事情的領袖。
像公孫大玉兒那種方法就不行。
你的兵都是當地的,就算你重用販夫走卒庸人商賈,可他們也是有姓氏的。
你的信使啊兵將啊,都是跟人豪族同宗同族同姓氏。
你打壓這種豪強,人家就有辦法策反你手下的人,給你帶來滅頂之災。
這些豪強就是所謂的士了。
士農工商天下四民,士負責脫產傳承研究知識教化百姓輔佐君王。
但你不能泛濫啊。
泛濫了脫產的士多了,跟宗教國家不事生產專司祭祀的僧侶多了是一迴事。
他們還得生活奢華。
極度壓迫之下負責生產的屁民越來越活不下去了,可不就亂了麽?
荀彧說商,之所以追著想商人能有什麽貢獻出產什麽價值,就是因為他看出來庚哥想把士和商合一了。
他能明白,過去的士是吃俸祿的。
輔佐國政也好牧民興兵也好,他得幹活兒。
沒有官職職司,想活下去基本就得墮落成農工商。
現在的士卻是手裏頭有土地的。
沒有官職他們依靠佃租也能活得滋潤。
說白了就是不事生產,成為了國家和國力的蛀蟲。
閑到野心大了就跳出來跟君王爭奪爭奪權力。
為了維持和擴大這種特權,他們必須兼並土地。
土地所有權就是他們的特權。
井田崩壞之禍,治亂循環之根,恰在於此。
庚哥其實沒想那麽多。
他就是單純覺得沒辦法解決土地兼並,想效仿我兔搞土地國有。
但也算是歪打正著吧。
這會兒土地國有還沒搞成,這些豪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和地位還在。
譬如聞喜解縣平陽安邑等縣的縣令,實行推舉製之後理所應當的落在他們手裏。
所以河東十三子必須救。
不救的話他們不會覺得是自己家子弟傻嘀。
他們隻會遷怒皇商行會,會覺得是朝廷亂煽動導致他們家子弟送了命。
惡了當地豪族,就不止是打擊當地士紳從商積極性的事情了。
你的任何政策和引導他們都會本能反感和抗拒,並且影響其他小士紳。
救是救出來了,但這始終是一樁禍事。
怎樣消弭負麵影響呢?
於是灰溜溜迴到司州的河東十三子,馬車剛駛入河東郡範圍,就被現場盛大的歡迎儀式給驚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