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皇商行會與糧食專賣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荀彧這個時候撫掌大笑,這才提出皇商行會的說法。
他說百業皆興,方為聖賢之世。
吾領皇詔來河東,不止為抬高皇商的地位。
更肩負著組建皇商行會,用以監督約束皇商行為的職責。
皇商行會的存在,就是為了限製皇商的不義之舉,把他們的行為規範在以商行儒的範圍內。
普通商人我們照樣歧視,皇商之所以視同士紳,是因為他們僅允許取可取之利。
雖然不再查他們的家財,但我們可以規定,他們的每筆買賣都必須記錄在案,事後供我們查賬。
通過種種約束,促使他們以商存義,以商澤民。
一旦違反,就要剝奪皇商牌照,複歸商籍。
一聽他這麽說,當地士紳可就興奮了,這是又給了他們新權力啊。
他們根本不認為商賈們會守規矩。
因此積極公推耆老士紳為皇商協會執事,監督皇商。
荀彧又借機勸導當地士紳,說如此利民義舉你們自己不做,放任自己看不起的人去做,這符合儒道麽?
果真有士紳熱血上頭,表示要去司州外的州郡買糧賣給糧行,換取皇商牌照。
其實士紳私底下偷偷行商的也不少,借這個機會洗白而已。
身為荀家子,荀彧本來就擅長製定各種規則。
從性惡論出發,他向來不憚用最大的惡意揣測別人。
商人中間最早與他合作的,見真能通過這種方式改善自己這些商賈的地位,當然也盡心盡力的出謀劃策。
他們也怕有皇商肆意為禍,導致商人又迴歸到以前被歧視的地位。
本地耆老道德楷模,加上縣衙商業方麵專門負責的官吏,再加上商賈中的傑出代表,共同組成各縣皇商行會的執事會。
為抬高皇商行會的地位,他們尊縣尊為名義上的行首,也顯示皇商行會屬官方機構的背景。
又有精通數論通過科試的士子,構成皇商行會的實際管理辦事人員階層,負責查賬及統計皇商名單發放皇商牌照等一應事務。
多方協商之下,關於皇商協會的運行規則與成員標準很快就製定出來了。
除普通貨物運輸通關過程中的榷稅外,皇商執事中的商賈還主動提議議定了要交商稅。
與公田一般十取其一,純利潤的十分之一。
不讓交都不行,因為這種稅有象征意義。
象征他們皇商是以商貿為田畝,也是在為國耕耘。
其實是想用利益捆綁朝廷和地方政府,讓他們尊重皇商鼓勵商貿而已。
以荀彧個人的看法認為,皇商行會所定的初版皇商規則與標準都過於嚴苛了些。
他們不止規定了每筆交易的利潤上限,甚至連下限也要管。
禁止賠本賺吆喝,不是為了避免惡意競爭,而是魯人贖奴的延伸思考。
你不能自己亂來,阻了別人以商濟民的道路。
領取皇商牌照之後從商可謂是自由度極低,夠嗆有商人願意加入。
但是無妨,先把道德標準定出來,約束越嚴越容易有好名聲。
反而更有利於提高皇商的社會地位,讓他們與普通商人形成差異。
也能降低士紳從商的顧慮,提升他們的積極性。
哪怕其中都是些不懂做生意的士紳,等名聲起來之後再適度放寬,不怕逐利的商人不加入。
有逐利商人的加入,也能帶動士紳發些小財。
這樣替代田畝的士紳新活路才算真正被打通。
而這幫行事呆板不懂做生意的創始成員,也正好對善於鑽規則空子的其他皇商形成震懾。
開始如果管得太鬆,導致名聲爛了,以後再補救可不好補救。
通過皇商行會的建立,荀彧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幫助了糧食專賣製度的推行。
糧食專賣製度本來預估阻力不會太大。
因為從事糧食貿易在漢代並不是一個利潤太過豐厚的產業。
各地都有常平倉的存在。
根據《史記-貨殖列傳》,春秋晚期,範蠡的老師宋國人辛鈃也就是計然,就提出了平糴理論。
戰國時魏文侯李悝已經在魏國開始實施了平糴政策。
《漢書-食貨誌》詳細記載了其指導思想:
“糴甚貴則傷民,甚賤則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
平糴政策根據糧食收成將年份分成豐收與歉收兩種年份。
豐收時國家購糧儲存,歉收時拋售糧食,以此來平衡供需穩定糧價。
秦時糧食作為戰略物資,是不允許作為商品自由買賣的,糧食價格由政府決定。
漢代恢複了糧食的流通,但價格波動巨大,漢武帝時桑弘羊重新搬出來了李悝的平糴法,並將之發展為平推法。
但無論是平推法還是平糴法,都要求將糧食存儲於首都京師。
魏國國土麵積有限還就罷了。
秦漢幅員過於遼闊,導致這種中央向四方調配糧食的方式,無論是運輸還是儲存都損耗巨大。
昭帝時,大司農耿壽昌奏請朝廷在邊郡築倉。
一方麵邊境用兵時候有糧草可用,減少運輸損耗。
另一方麵“穀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穀貴時減其賈而糶”,就地起到平糴作用。
這就是常平倉。
雖然由於製度不健全,漢時常平倉一度崩潰。
但常平倉的存在,卻使兩漢糧價始終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
以後各朝紛紛效仿,直到發展為現在國內的糧食儲備製度。
平抑糧價,我們實行的是老祖宗的智慧,而並非是照搬西方經濟學理論。
但這種製度也直接導致糧食貿易並不能產生太過豐厚的收益,吸引不了什麽大豪族參與其內。
所以複行糧食專賣製度,盧噴噴他們都沒預料到會遇到什麽阻力。
並且他們又是借河東郡人口增長過快糧價騰貴,士紳黔首皆有怨言的時機,配合瓷窯錢糧各半的售賣政策推出的。
借口是避免外州商人就地購糧,致使政策無益於平抑糧價。
但一方麵本地士紳雖然不做糧食生意,因為掌握土地他們手頭卻始終有大量糧食。
每年都得賣糧。
其中個別人看中瓷窯錢糧各半售賣瓷器的機會,想賣糧於外地商人,從而大賺一筆。
這是貪念,尚可製止。
而另一方麵,士紳們擔心實行糧食專賣之後,朝廷掌握糧食定價權,會無限壓低糧食采購價
這就屬於正常擔心了。
民間反對的聲浪極大。
士紳們甚至帶動黔首一齊向各縣施壓,說糧食專賣是複秦時暴政。
導致糧食專賣製度一直推行不下去,糧食私賣私營屢禁不止。
荀彧幹脆與士紳們商議,本地糧行的糧食采購價與售賣價格也需要皇商行會進行定價審批,公示後方才推行。
並且皇家糧行本身也需要遵守皇商行會的規則。
荀彧覺得,如此操作多一道監督,對皇家糧行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使用這種方式,才打消了士紳們對於糧食專賣製度的顧慮。
總算才平息了河東郡對於糧食專賣製度的反對聲浪,搞定各縣皇商協會與糧食專賣製度後,荀彧才返迴京師。
休息了一庚(也就是一周),接下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遵盧噴噴所囑,出一份糧行與皇商行會推行規範手冊。
受瓷窯技術標準影響,現在東尚書台所管各種事務,也喜歡效仿技術材料,整理出可複製的推廣規範。
不想此時,境外購糧卻鬧出禍事來了。
盧噴噴急招荀彧商議。
他說百業皆興,方為聖賢之世。
吾領皇詔來河東,不止為抬高皇商的地位。
更肩負著組建皇商行會,用以監督約束皇商行為的職責。
皇商行會的存在,就是為了限製皇商的不義之舉,把他們的行為規範在以商行儒的範圍內。
普通商人我們照樣歧視,皇商之所以視同士紳,是因為他們僅允許取可取之利。
雖然不再查他們的家財,但我們可以規定,他們的每筆買賣都必須記錄在案,事後供我們查賬。
通過種種約束,促使他們以商存義,以商澤民。
一旦違反,就要剝奪皇商牌照,複歸商籍。
一聽他這麽說,當地士紳可就興奮了,這是又給了他們新權力啊。
他們根本不認為商賈們會守規矩。
因此積極公推耆老士紳為皇商協會執事,監督皇商。
荀彧又借機勸導當地士紳,說如此利民義舉你們自己不做,放任自己看不起的人去做,這符合儒道麽?
果真有士紳熱血上頭,表示要去司州外的州郡買糧賣給糧行,換取皇商牌照。
其實士紳私底下偷偷行商的也不少,借這個機會洗白而已。
身為荀家子,荀彧本來就擅長製定各種規則。
從性惡論出發,他向來不憚用最大的惡意揣測別人。
商人中間最早與他合作的,見真能通過這種方式改善自己這些商賈的地位,當然也盡心盡力的出謀劃策。
他們也怕有皇商肆意為禍,導致商人又迴歸到以前被歧視的地位。
本地耆老道德楷模,加上縣衙商業方麵專門負責的官吏,再加上商賈中的傑出代表,共同組成各縣皇商行會的執事會。
為抬高皇商行會的地位,他們尊縣尊為名義上的行首,也顯示皇商行會屬官方機構的背景。
又有精通數論通過科試的士子,構成皇商行會的實際管理辦事人員階層,負責查賬及統計皇商名單發放皇商牌照等一應事務。
多方協商之下,關於皇商協會的運行規則與成員標準很快就製定出來了。
除普通貨物運輸通關過程中的榷稅外,皇商執事中的商賈還主動提議議定了要交商稅。
與公田一般十取其一,純利潤的十分之一。
不讓交都不行,因為這種稅有象征意義。
象征他們皇商是以商貿為田畝,也是在為國耕耘。
其實是想用利益捆綁朝廷和地方政府,讓他們尊重皇商鼓勵商貿而已。
以荀彧個人的看法認為,皇商行會所定的初版皇商規則與標準都過於嚴苛了些。
他們不止規定了每筆交易的利潤上限,甚至連下限也要管。
禁止賠本賺吆喝,不是為了避免惡意競爭,而是魯人贖奴的延伸思考。
你不能自己亂來,阻了別人以商濟民的道路。
領取皇商牌照之後從商可謂是自由度極低,夠嗆有商人願意加入。
但是無妨,先把道德標準定出來,約束越嚴越容易有好名聲。
反而更有利於提高皇商的社會地位,讓他們與普通商人形成差異。
也能降低士紳從商的顧慮,提升他們的積極性。
哪怕其中都是些不懂做生意的士紳,等名聲起來之後再適度放寬,不怕逐利的商人不加入。
有逐利商人的加入,也能帶動士紳發些小財。
這樣替代田畝的士紳新活路才算真正被打通。
而這幫行事呆板不懂做生意的創始成員,也正好對善於鑽規則空子的其他皇商形成震懾。
開始如果管得太鬆,導致名聲爛了,以後再補救可不好補救。
通過皇商行會的建立,荀彧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幫助了糧食專賣製度的推行。
糧食專賣製度本來預估阻力不會太大。
因為從事糧食貿易在漢代並不是一個利潤太過豐厚的產業。
各地都有常平倉的存在。
根據《史記-貨殖列傳》,春秋晚期,範蠡的老師宋國人辛鈃也就是計然,就提出了平糴理論。
戰國時魏文侯李悝已經在魏國開始實施了平糴政策。
《漢書-食貨誌》詳細記載了其指導思想:
“糴甚貴則傷民,甚賤則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
平糴政策根據糧食收成將年份分成豐收與歉收兩種年份。
豐收時國家購糧儲存,歉收時拋售糧食,以此來平衡供需穩定糧價。
秦時糧食作為戰略物資,是不允許作為商品自由買賣的,糧食價格由政府決定。
漢代恢複了糧食的流通,但價格波動巨大,漢武帝時桑弘羊重新搬出來了李悝的平糴法,並將之發展為平推法。
但無論是平推法還是平糴法,都要求將糧食存儲於首都京師。
魏國國土麵積有限還就罷了。
秦漢幅員過於遼闊,導致這種中央向四方調配糧食的方式,無論是運輸還是儲存都損耗巨大。
昭帝時,大司農耿壽昌奏請朝廷在邊郡築倉。
一方麵邊境用兵時候有糧草可用,減少運輸損耗。
另一方麵“穀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穀貴時減其賈而糶”,就地起到平糴作用。
這就是常平倉。
雖然由於製度不健全,漢時常平倉一度崩潰。
但常平倉的存在,卻使兩漢糧價始終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
以後各朝紛紛效仿,直到發展為現在國內的糧食儲備製度。
平抑糧價,我們實行的是老祖宗的智慧,而並非是照搬西方經濟學理論。
但這種製度也直接導致糧食貿易並不能產生太過豐厚的收益,吸引不了什麽大豪族參與其內。
所以複行糧食專賣製度,盧噴噴他們都沒預料到會遇到什麽阻力。
並且他們又是借河東郡人口增長過快糧價騰貴,士紳黔首皆有怨言的時機,配合瓷窯錢糧各半的售賣政策推出的。
借口是避免外州商人就地購糧,致使政策無益於平抑糧價。
但一方麵本地士紳雖然不做糧食生意,因為掌握土地他們手頭卻始終有大量糧食。
每年都得賣糧。
其中個別人看中瓷窯錢糧各半售賣瓷器的機會,想賣糧於外地商人,從而大賺一筆。
這是貪念,尚可製止。
而另一方麵,士紳們擔心實行糧食專賣之後,朝廷掌握糧食定價權,會無限壓低糧食采購價
這就屬於正常擔心了。
民間反對的聲浪極大。
士紳們甚至帶動黔首一齊向各縣施壓,說糧食專賣是複秦時暴政。
導致糧食專賣製度一直推行不下去,糧食私賣私營屢禁不止。
荀彧幹脆與士紳們商議,本地糧行的糧食采購價與售賣價格也需要皇商行會進行定價審批,公示後方才推行。
並且皇家糧行本身也需要遵守皇商行會的規則。
荀彧覺得,如此操作多一道監督,對皇家糧行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使用這種方式,才打消了士紳們對於糧食專賣製度的顧慮。
總算才平息了河東郡對於糧食專賣製度的反對聲浪,搞定各縣皇商協會與糧食專賣製度後,荀彧才返迴京師。
休息了一庚(也就是一周),接下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遵盧噴噴所囑,出一份糧行與皇商行會推行規範手冊。
受瓷窯技術標準影響,現在東尚書台所管各種事務,也喜歡效仿技術材料,整理出可複製的推廣規範。
不想此時,境外購糧卻鬧出禍事來了。
盧噴噴急招荀彧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