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孔孟都跟勞資姓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聽到朱儁說這個,盧噴噴和皇甫嵩都閉嘴了。
因為這段話勾引起了他們一段很不好的迴憶。
他們共有的,剿滅黃巾的迴憶。
盧噴噴當時麵對的是大賢良師張角,所以他的感受更深刻一些。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什麽戰爭是最殘忍最沒有人性的話,那必定是宗教戰爭。
雖然所有的戰爭或許都不是好東西,但有宗教加入其中的戰爭,尤其如此。
所謂狂信徒,不止是他們拿自己的命不當命,拿同伴的命不當命。
最可怕的是他們拿不同信仰的人不當人。
所以他們可以完全的泯滅人性。
如果朱儁說的其他內容,他二人或許還會用未可知來辯駁一番。
說到大賢良師張角,以那個人的蠱惑性,在推舉製度下為一郡乃至一州之主,那真的是再輕易不過的事情。
如果讓他擁有了官方承認的身份,再將其勢力蔓延到其他州郡,乃至成為太師。
隻是想一想舉國皆是張角身邊那種狂信徒的可怕性,盧噴噴與皇甫嵩都忍不住顫栗。
太特麽的恐怖了。
朱儁所說的“況世間善惑人心者,非僅張角也”並非是虛言。
漢末非世家的造反勢力,無非三種情況。
一種是韓遂邊章以及張純張舉那種,勾連異族為亂的造反派,這種危害最大。
一種就是失地農民聚集起來圍個寨子種田,然後互相串聯,一旦膨脹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做皇帝夢。
黑山白波嚴格意義上都屬於這種類型,隻是這類後來都拉起了黃巾的大旗糊弄人。
第三種就是各種神道鬼道的邪教了。
黃巾隻是其中較為成功的,盧噴噴和皇甫嵩乃至孫老狸花都沒少剿滅。
兩漢正是春秋時代就開始的各種方士紛紛披上道皮的時候,道皮方骨的各種流派層出不窮。
蜀地張道陵所創的五鬥米教是其中最為溫和的教派。
後漢書方士列傳翻開,妥妥的略等於地方妖人造反大全。
得慶幸那個時候他們沒有成功。
否則華夏很可能徹底淪為愚昧落後的宗教國家,而不是曆代統治階級對佛道都保持相當警惕的一種文明。
也所以,此時的天下如果全麵實現各級官員的推舉製,的確會為張角輩提供全新的舞台。
推舉製或許會成為對妖言惑眾者來說最為肥美的土壤。
兩人瞬間被說服,認同了朱儁的意見。
推舉製的實施應該隻限於縣一級,再往上應由朝廷從這些縣一級令官的優秀者中間選拔。
通過實際接觸所選出來的,代表底層廣泛民意的縣官,能對高層的中央權力者形成一定程度的製約。
基本也算是一種民意與集權的平衡吧?
庚哥想,別特麽勞資隨口一句推舉製,還搞出來了什麽規避後世皿煮騙局和亂相的新製度來了。
盧噴噴還是心急於各郡推廣河東郡的經驗。
對此朱儁的建議是暫緩緩,先看看。
出乎盧噴噴意料的是,皇甫嵩表達了堅決的反對意見。
皇甫義真到這時候基本是一個徹底的軍人思維。
所以他覺得,不止是需要慎重的等等看河東郡的推舉製會不會暴露出什麽弊病,
他認為河東郡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它的位置。
位於弘農郡,河南郡、河內郡的包裹之中。
州外接壤的要麽是他們實控的並州,要麽是秦嶺群山阻隔的此時與他們相對友好的涼州二穎所掌控的三輔。
對各方影響都能存在一定範圍的戰略緩衝。
所以皇甫嵩的意思是,就拿河東作為一個獨立的推舉製試驗田。
一直等到天下大定之後,再廣泛的在整個天下十三州推廣河東郡的成功經驗。
“如此周圍郡縣得聞,如何能平?”盧噴噴還在嘮嘮叨叨的表示不滿。
就你河東是特區,周圍郡縣眼紅怎麽辦?
眼紅就讓他們眼紅去,他們還敢為此叛亂不成?
這話皇甫嵩沒說,噴噴自己也知道。
他就是隨便找點借口嘟囔幾句而已。
本來聲音就不大。
關於推舉製的討論信息量太大,各人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消化,包括張讓他們。
所以討論到這裏也就結束了。
下來更關鍵的討論,是尊孔尊孟捆綁皇室的事情。
這裏綜合張讓皇甫嵩他們的意見,庚哥弄出來了個騷操作。
孔子有封號始於漢。
漢高祖十二年,劉邦來到魯地祭祀孔子,冊封孔子的八世孫孔騰為“奉祀君”,拉開了冊封孔子後裔的序幕。
從董仲舒忽悠著漢武帝獨尊儒術後,漢平帝劉衍首開追諡孔子的記錄,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
東漢明帝時,始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
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改封孔子為“褒成侯”。
別看封的風光,象征意義大於實際,孔家一直都是沒什麽實權地位的吉祥物。
漢朝封邑最高記錄是千戶,到真正把孔老夫子抬起來的有宋也不過是七八品官兒的待遇。
到元朝才有三品的待遇,也是從元朝開始孔家才世襲曲阜縣令。
再到清朝,特賜孔氏紫禁城騎馬和行走禦道的權力,孔氏才真正富貴風光起來。
得勢於異族,不過是異族更需要他們作為一種安撫本土士心的牌坊罷了。
但曆代尊孔不尊孟,尊的卻並不是孔。
尊的是董仲舒從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與“仁義禮智”總結出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服務於統治的三綱。
相對而言,說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民本思想的孟子,當然打骨子裏就不受待見了。
盧噴噴其實對孔先師不怎麽感冒,因為他是古文派,尊周公。
但庚哥是最會變通的,他建議立周廟,周公坐中央,孔孟二師陪祭。
周公為先聖,孔氏世代為奉聖王,孟氏世代為衍仁王。
他不光封孔孟二人本人,這種爵位還是可以傳承的。
孔先師代表生而為人應該遵守的綱常規矩,代表天子為尊的天下秩序。
孟先師則代表聖人對萬民應有的仁愛,代表萬民享有的權利,代表推舉製。
二姓也別到地方上作威作福了。
主脈全部搬來京師,世襲周廟二三主祭。
頭號主祭必須是皇家,漢天子可是傳承周天子的國祚。
說到承國祚這事兒,也是一筆亂賬。
剛開國那會兒都不承認秦的合法性,自認自己才是正牌傳承周的朝代。
所以自命水德,尚黑,之前還搞過個烏龍。
邦祖宗最開始以為自己這邊來自南方,南方朱雀,還尚過一陣火德。
那就是沒文化亂指的。
文帝時方士新垣平弄虛作假,號稱看見了黃龍,說漢應該是土德,結果被揭穿了。
到漢武那邊司馬遷等人上書要求承認漢承秦而不是承周,所以才捏著鼻子承認了自己是土德,開始尚黃。
到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又提出了新的理論。
他們認為王朝更替不是新德克舊德,那樣殺伐之氣太重,應該是舊德生新德。
德的起點也不應是黃帝,而應該從太皞伏羲排起(燧人氏:我沒有牌麵是吧?)
而秦不以德治國,所以不是一個正統王朝,不能算在正朔之內。
根據這套新理論,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炎帝承接伏羲,木生火,炎帝就是火德。
火生土,炎帝之後的黃帝就是土德,少昊以金德承土德,顓頊以水德承金,帝嚳木德承水。
唐堯火德、虞舜土德、夏禹金德、成湯水德,而水生木,所以周代就是木德。
秦不算在正朔之內,木生火,所以取代周的漢應該是火德。
東漢從光武帝就接受了這套說法。
就因為兩漢為火德,所以漢朝的洛陽會被改成雒陽,避水。
著紅衣的士兵也是從那會兒開始被叫做赤佬的。
作為承接周木德的炎漢,以皇帝為主祭祭奠周公。
不止是祭祀源自周的禮樂製度與學說,也是祭奠周的相生之恩,這沒毛病吧?
皇帝是主祭,二祭三祭地位也不能低了。
但邦祖宗留下過異姓不得為王的規矩,你們也都知道的。
所以沒辦法,孔孟二姓傳承王位的家主,必須接受賜姓為劉。
用這種方式與漢室皇族深度綁定。
當然,皇族有皇族的規矩,卻不能絕了兩位先師的主脈苗裔。
所以兩姓主脈族長生前姓劉,死後複歸孔孟二姓。
沒有承襲王位的時候姓本姓,承襲王位之後才姓劉。
闔族隻需王位上的那個人姓劉,其他人該姓孔姓孔,該姓孟姓孟。
兩家的王都可分一郡公田之租稅歸屬皇家的那部分。
用於周廟祭祀與家族開支之用。
至於實際封地為哪個郡,這個不固定。
作為榮譽稱號頒布給天下最尊孔孟的郡縣。
庚哥玩兒得無恥,他不止希望把劉姓皇室與孔孟深度捆綁。
還想借機給天下人打下“非劉姓不得為王”的思想鋼印。
這樣他才能不管怎麽鹹魚,都不會下場太慘。
其實都沒有用,不管你搞得多複雜後世該篡位還是會篡位。
但是吧,世人沒有不怕麻煩的。
他隻要把篡位的好處搞得少少的,麻煩折騰得多多的,捆綁的利益攸關方搞得雜雜的。
就能把反對的聲音搞得大大的。
很少有奇葩會願意為了點不涉實權的虛名,想去解那麽複雜的線團。
隻要你怕麻煩那他就贏了。
按庚哥的想法扶桑那撮爾小國,所謂的萬世一統不就是這麽迴事兒麽?
……
先秦小知識:
很多人隻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卻很少人知道他其實是子姓,孔氏。
據《古今姓氏書辯證》 和《通誌·氏族略》記載:“商始祖偰,為舜之司徒,受封於商,賜姓子。
偰生在殷水,以“殷”為姓, 被舜帝封在商地並賜姓為“子”。
所以孔子是商王族,跟帝辛也就是商紂王一個祖宗的。
姓和氏不是一個概念,姓是主脈不可更改,氏是分支,會因封地與官職而變化。
比較簡單粗暴的理解是,你是姬姓,長子於原地繼承原部落,其餘孩子被分封出去或者獲得新職務,譬如分封到嬴水之側,就是姬姓贏氏。
到秦漢大一統,這種氏越來越多的跡象才停止,姓氏都開始固定和傳承。
但同姓之間依舊不能通婚,譬如唐氏和祝氏,同屬姬姓,結婚屬於亂倫。
很多喜歡跪舔西方的人說,中國沒有貴族,聽到這麽說直接撅他一臉。
但凡一個有姓氏的中國人,身上的貴族血脈差不多都能倒推到夏商周三代。
不提實在是因為太爛大街了,泰西蠻人的所謂貴族餐桌禮儀,包括分餐製什麽都是咱們祖宗玩兒剩的。
咱們可沒有箍桶匠(庫伯)或者好人(古德曼)這種非貴族的姓氏。
問題又來了,孔子孔子,有沒有可能說的是子孔氏,簡稱孔子。
箕子微子都姓子,有沒有可能是後人誤解子為尊稱,然後冒出來老子墨子韓非子孟子莊子鬼穀子?
因為這段話勾引起了他們一段很不好的迴憶。
他們共有的,剿滅黃巾的迴憶。
盧噴噴當時麵對的是大賢良師張角,所以他的感受更深刻一些。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什麽戰爭是最殘忍最沒有人性的話,那必定是宗教戰爭。
雖然所有的戰爭或許都不是好東西,但有宗教加入其中的戰爭,尤其如此。
所謂狂信徒,不止是他們拿自己的命不當命,拿同伴的命不當命。
最可怕的是他們拿不同信仰的人不當人。
所以他們可以完全的泯滅人性。
如果朱儁說的其他內容,他二人或許還會用未可知來辯駁一番。
說到大賢良師張角,以那個人的蠱惑性,在推舉製度下為一郡乃至一州之主,那真的是再輕易不過的事情。
如果讓他擁有了官方承認的身份,再將其勢力蔓延到其他州郡,乃至成為太師。
隻是想一想舉國皆是張角身邊那種狂信徒的可怕性,盧噴噴與皇甫嵩都忍不住顫栗。
太特麽的恐怖了。
朱儁所說的“況世間善惑人心者,非僅張角也”並非是虛言。
漢末非世家的造反勢力,無非三種情況。
一種是韓遂邊章以及張純張舉那種,勾連異族為亂的造反派,這種危害最大。
一種就是失地農民聚集起來圍個寨子種田,然後互相串聯,一旦膨脹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做皇帝夢。
黑山白波嚴格意義上都屬於這種類型,隻是這類後來都拉起了黃巾的大旗糊弄人。
第三種就是各種神道鬼道的邪教了。
黃巾隻是其中較為成功的,盧噴噴和皇甫嵩乃至孫老狸花都沒少剿滅。
兩漢正是春秋時代就開始的各種方士紛紛披上道皮的時候,道皮方骨的各種流派層出不窮。
蜀地張道陵所創的五鬥米教是其中最為溫和的教派。
後漢書方士列傳翻開,妥妥的略等於地方妖人造反大全。
得慶幸那個時候他們沒有成功。
否則華夏很可能徹底淪為愚昧落後的宗教國家,而不是曆代統治階級對佛道都保持相當警惕的一種文明。
也所以,此時的天下如果全麵實現各級官員的推舉製,的確會為張角輩提供全新的舞台。
推舉製或許會成為對妖言惑眾者來說最為肥美的土壤。
兩人瞬間被說服,認同了朱儁的意見。
推舉製的實施應該隻限於縣一級,再往上應由朝廷從這些縣一級令官的優秀者中間選拔。
通過實際接觸所選出來的,代表底層廣泛民意的縣官,能對高層的中央權力者形成一定程度的製約。
基本也算是一種民意與集權的平衡吧?
庚哥想,別特麽勞資隨口一句推舉製,還搞出來了什麽規避後世皿煮騙局和亂相的新製度來了。
盧噴噴還是心急於各郡推廣河東郡的經驗。
對此朱儁的建議是暫緩緩,先看看。
出乎盧噴噴意料的是,皇甫嵩表達了堅決的反對意見。
皇甫義真到這時候基本是一個徹底的軍人思維。
所以他覺得,不止是需要慎重的等等看河東郡的推舉製會不會暴露出什麽弊病,
他認為河東郡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它的位置。
位於弘農郡,河南郡、河內郡的包裹之中。
州外接壤的要麽是他們實控的並州,要麽是秦嶺群山阻隔的此時與他們相對友好的涼州二穎所掌控的三輔。
對各方影響都能存在一定範圍的戰略緩衝。
所以皇甫嵩的意思是,就拿河東作為一個獨立的推舉製試驗田。
一直等到天下大定之後,再廣泛的在整個天下十三州推廣河東郡的成功經驗。
“如此周圍郡縣得聞,如何能平?”盧噴噴還在嘮嘮叨叨的表示不滿。
就你河東是特區,周圍郡縣眼紅怎麽辦?
眼紅就讓他們眼紅去,他們還敢為此叛亂不成?
這話皇甫嵩沒說,噴噴自己也知道。
他就是隨便找點借口嘟囔幾句而已。
本來聲音就不大。
關於推舉製的討論信息量太大,各人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消化,包括張讓他們。
所以討論到這裏也就結束了。
下來更關鍵的討論,是尊孔尊孟捆綁皇室的事情。
這裏綜合張讓皇甫嵩他們的意見,庚哥弄出來了個騷操作。
孔子有封號始於漢。
漢高祖十二年,劉邦來到魯地祭祀孔子,冊封孔子的八世孫孔騰為“奉祀君”,拉開了冊封孔子後裔的序幕。
從董仲舒忽悠著漢武帝獨尊儒術後,漢平帝劉衍首開追諡孔子的記錄,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
東漢明帝時,始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
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改封孔子為“褒成侯”。
別看封的風光,象征意義大於實際,孔家一直都是沒什麽實權地位的吉祥物。
漢朝封邑最高記錄是千戶,到真正把孔老夫子抬起來的有宋也不過是七八品官兒的待遇。
到元朝才有三品的待遇,也是從元朝開始孔家才世襲曲阜縣令。
再到清朝,特賜孔氏紫禁城騎馬和行走禦道的權力,孔氏才真正富貴風光起來。
得勢於異族,不過是異族更需要他們作為一種安撫本土士心的牌坊罷了。
但曆代尊孔不尊孟,尊的卻並不是孔。
尊的是董仲舒從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與“仁義禮智”總結出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服務於統治的三綱。
相對而言,說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民本思想的孟子,當然打骨子裏就不受待見了。
盧噴噴其實對孔先師不怎麽感冒,因為他是古文派,尊周公。
但庚哥是最會變通的,他建議立周廟,周公坐中央,孔孟二師陪祭。
周公為先聖,孔氏世代為奉聖王,孟氏世代為衍仁王。
他不光封孔孟二人本人,這種爵位還是可以傳承的。
孔先師代表生而為人應該遵守的綱常規矩,代表天子為尊的天下秩序。
孟先師則代表聖人對萬民應有的仁愛,代表萬民享有的權利,代表推舉製。
二姓也別到地方上作威作福了。
主脈全部搬來京師,世襲周廟二三主祭。
頭號主祭必須是皇家,漢天子可是傳承周天子的國祚。
說到承國祚這事兒,也是一筆亂賬。
剛開國那會兒都不承認秦的合法性,自認自己才是正牌傳承周的朝代。
所以自命水德,尚黑,之前還搞過個烏龍。
邦祖宗最開始以為自己這邊來自南方,南方朱雀,還尚過一陣火德。
那就是沒文化亂指的。
文帝時方士新垣平弄虛作假,號稱看見了黃龍,說漢應該是土德,結果被揭穿了。
到漢武那邊司馬遷等人上書要求承認漢承秦而不是承周,所以才捏著鼻子承認了自己是土德,開始尚黃。
到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又提出了新的理論。
他們認為王朝更替不是新德克舊德,那樣殺伐之氣太重,應該是舊德生新德。
德的起點也不應是黃帝,而應該從太皞伏羲排起(燧人氏:我沒有牌麵是吧?)
而秦不以德治國,所以不是一個正統王朝,不能算在正朔之內。
根據這套新理論,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炎帝承接伏羲,木生火,炎帝就是火德。
火生土,炎帝之後的黃帝就是土德,少昊以金德承土德,顓頊以水德承金,帝嚳木德承水。
唐堯火德、虞舜土德、夏禹金德、成湯水德,而水生木,所以周代就是木德。
秦不算在正朔之內,木生火,所以取代周的漢應該是火德。
東漢從光武帝就接受了這套說法。
就因為兩漢為火德,所以漢朝的洛陽會被改成雒陽,避水。
著紅衣的士兵也是從那會兒開始被叫做赤佬的。
作為承接周木德的炎漢,以皇帝為主祭祭奠周公。
不止是祭祀源自周的禮樂製度與學說,也是祭奠周的相生之恩,這沒毛病吧?
皇帝是主祭,二祭三祭地位也不能低了。
但邦祖宗留下過異姓不得為王的規矩,你們也都知道的。
所以沒辦法,孔孟二姓傳承王位的家主,必須接受賜姓為劉。
用這種方式與漢室皇族深度綁定。
當然,皇族有皇族的規矩,卻不能絕了兩位先師的主脈苗裔。
所以兩姓主脈族長生前姓劉,死後複歸孔孟二姓。
沒有承襲王位的時候姓本姓,承襲王位之後才姓劉。
闔族隻需王位上的那個人姓劉,其他人該姓孔姓孔,該姓孟姓孟。
兩家的王都可分一郡公田之租稅歸屬皇家的那部分。
用於周廟祭祀與家族開支之用。
至於實際封地為哪個郡,這個不固定。
作為榮譽稱號頒布給天下最尊孔孟的郡縣。
庚哥玩兒得無恥,他不止希望把劉姓皇室與孔孟深度捆綁。
還想借機給天下人打下“非劉姓不得為王”的思想鋼印。
這樣他才能不管怎麽鹹魚,都不會下場太慘。
其實都沒有用,不管你搞得多複雜後世該篡位還是會篡位。
但是吧,世人沒有不怕麻煩的。
他隻要把篡位的好處搞得少少的,麻煩折騰得多多的,捆綁的利益攸關方搞得雜雜的。
就能把反對的聲音搞得大大的。
很少有奇葩會願意為了點不涉實權的虛名,想去解那麽複雜的線團。
隻要你怕麻煩那他就贏了。
按庚哥的想法扶桑那撮爾小國,所謂的萬世一統不就是這麽迴事兒麽?
……
先秦小知識:
很多人隻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卻很少人知道他其實是子姓,孔氏。
據《古今姓氏書辯證》 和《通誌·氏族略》記載:“商始祖偰,為舜之司徒,受封於商,賜姓子。
偰生在殷水,以“殷”為姓, 被舜帝封在商地並賜姓為“子”。
所以孔子是商王族,跟帝辛也就是商紂王一個祖宗的。
姓和氏不是一個概念,姓是主脈不可更改,氏是分支,會因封地與官職而變化。
比較簡單粗暴的理解是,你是姬姓,長子於原地繼承原部落,其餘孩子被分封出去或者獲得新職務,譬如分封到嬴水之側,就是姬姓贏氏。
到秦漢大一統,這種氏越來越多的跡象才停止,姓氏都開始固定和傳承。
但同姓之間依舊不能通婚,譬如唐氏和祝氏,同屬姬姓,結婚屬於亂倫。
很多喜歡跪舔西方的人說,中國沒有貴族,聽到這麽說直接撅他一臉。
但凡一個有姓氏的中國人,身上的貴族血脈差不多都能倒推到夏商周三代。
不提實在是因為太爛大街了,泰西蠻人的所謂貴族餐桌禮儀,包括分餐製什麽都是咱們祖宗玩兒剩的。
咱們可沒有箍桶匠(庫伯)或者好人(古德曼)這種非貴族的姓氏。
問題又來了,孔子孔子,有沒有可能說的是子孔氏,簡稱孔子。
箕子微子都姓子,有沒有可能是後人誤解子為尊稱,然後冒出來老子墨子韓非子孟子莊子鬼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