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麗華是個好心腸的人,看到有這麽多的流民乞丐在要飯吃,便把身上沒有吃完的幹飯給了他們。沒想到又擁上來更多的人,“行行好吧,夫人,給我一點吃的吧。”
常惠連忙拉開了她,“這麽多的人,你一個人救不過來的。快走吧。”
張三走了一程,問道:“常哥,你說的鼎在哪兒呢?我怎麽沒有見到?”
這小子,居然還記得自己跟他提過的鼎,看來這還真的不能隨便許諾的,無論他是什麽人。
常惠答道:“我倒是想帶你去看看那大鼎,隻是那鼎是在皇宮裏的,就咱們這身份啊,進不去的。”
張三一聽,那鼎還在皇宮之中,便打消了此念頭,道:“我們還是先去市場上轉轉吧!”
由於不識路,又沒有導航可用,常惠便向路邊一位店主問道:“大哥,我們是從太原郡來的,請問一下,去市場怎麽走啊?”
那店家抬頭看了一眼常惠三人,答道:“長安城這麽大,光是市場就有九個,大的有七市,分別是西市、柳市、東市、孝裏市、直市(因物價無二,故以“直市”為名)、交門市、交道亭市。我不知道你們是想要去幹什麽,也不知道你到底要去哪一個市場,還真的沒法給你指路。”
原來長安城依靠水陸交通的便利與全國其它著名城市,如洛陽、邯鄲、臨淄等聯係在一起,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商業城市,長安的商業區就有九市之多。
常惠連忙補充道:“不好意思,我們初來乍到,沒有搞清楚。我們是想打聽一下,那個最大的做綢緞生意的市場在哪兒?”
那店家一聽,道:“你們要打聽做綢緞生意的啊,那得上東市。那市場裏賣布匹的商家最多了。”
常惠又問道:“從這兒去東市又要如何走?”
那店家答道:“去東市啊,得先往西邊走,到了安門大街,就可以看到北宮了。從北宮再往北走,下一路口就是槁街,槁街又有‘蠻夷邸’之稱,是外國或少數民族使節的住處。從槁街再往西走個幾百步,就到了東市了。”
常惠謝過店家之後,便依著他所說的,一路走到了槁街。自從張騫西行後,橫貫歐洲和東亞的“絲稠之路”逐漸暢通。外國貢使和商人絡繹不絕地來到長安。他們帶來自己的特產,換取中國的貨物,這些人都住在長安槁街的蠻夷邸。蠻夷邸歸屬大鴻臚掌管。
槁,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中空。這漢武帝把外國人居住的地方叫槁街,或許與“槁人”一詞有關。“槁人”又稱稻草人,漢朝以自己為天下的中心,故連外國人居住的地方叫槁街,這與如今的現代社會那一幫崇洋媚外的假中國人相比,真的有天壤之別。
槁街過去,便是東市了。長安的東、西兩市不設在城中心,而設在西北角,並用牆圍起來,以便於官府的控製和管理。
東市平麵皆為方形。三麵建有圍牆,叫“闐”,其門稱為“a”。市內有十字形通道,叫作“隧”。隧兩側是“列肆”,即陳列商品的建築物。肆分別成行,井然有序。
市肆又是行刑之處。漢景帝時,禦史大夫晁錯身穿朝衣被斬於東市,父母妻子同產(同母兄弟)無少長皆棄市。後來,“東市朝衣”便成為典故,專指大臣之被殺戮。放肆也成為一句罵人的口語。從漢朝到清朝的二千多年裏,處決犯人大都選在市場口。
閑話少說,且說常惠進入東市,看到列肆的後麵,挨著市牆,建有堆放貨物的店,叫做“邸舍”,就是周朝的“廛”。商人們隻要是在市中營業的,都要登記入冊,叫作“市籍”。取得市籍的人,得向官府繳納“市租”。市的管理機構設在市場的“旗亭”(也叫“市樓”)上。
東市的商品在西漢已經十分豐富的了,分為八個大區。常惠一路走過去,有農產品區,裏麵有糧食、新鮮蔬菜、幹菜等;有林產品區,裏麵有各種木材、竹竿、木柴、水果、幹果等;有畜產品區,裏麵買賣牛、羊、豬肉、牛皮、羊皮、豬皮、牲畜的角和筋;有漁業產品區,有鮮魚、大幹魚、小雜魚;還有工具區,如牛車、軺車、銅器、鐵器、木器等;有礦產品區,如作坊中常用的丹砂等。在東市的盡頭左邊是農副業產品區,有豆醬、漿(酸性飲料)、帛、絮(絲棉)、毛織品、狐皮等;右邊則是奴婢買賣的地方。
常惠選了一家最大的綢緞鋪走了進去。店小二殷勤地上前問道:“客官,你想要買些什麽?我們店裏有上好的帛、絹、素,都是一等一的好貨。”
常惠上前仔細看了一下店裏絲綢的質量,這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這店裏的絲綢的質量跟自己作坊生產出來的並無二樣。於是便問道:“你們掌櫃的在嗎?我想跟他談一筆大的生意。”
那店小二一聽,連忙朝裏麵喊道:“楊掌櫃,外麵有客人找你!”
那楊掌櫃一聽,從裏麵出來了。此人個子有點瘦,身著綢緞,兩眼炯炯有神,顯得十分精明。他看了常惠三人一眼,問道:“誰找我?”
常惠便自我介紹道:“楊掌櫃,我叫常惠,太原郡來的,想跟您做筆大生意。”
楊掌櫃一聽,便客氣地道:“哦,原來是常掌櫃的啊,快,裏麵請。”
常惠三人便跟了進去,到裏麵屋子裏坐下。
楊掌櫃叫下人上了茶,問道:“不知道常掌櫃想要與我談一筆什麽大生意?”
常惠問道:“楊掌櫃,你們店裏的綢緞都是從齊地過來的吧?”
那楊掌櫃有些驚訝,“這你是怎麽知道的?”
常惠答道:“我們以前是同行,也是從齊地進貨的,所以對於那些作坊都是熟悉的。”
楊掌櫃問道:“既然我們以前是同行,那你今日又打算和我談什麽生意?”
常惠取出隨身攜帶的自家作坊生產的幾截樣品道:“楊掌櫃請看看,這是我家作坊剛出來的樣品。我現在不從齊地進貨了,而是在太原郡自己開了一家作坊。要是楊掌櫃覺得我們的質量還行的話,我們就可以合作。”
常惠連忙拉開了她,“這麽多的人,你一個人救不過來的。快走吧。”
張三走了一程,問道:“常哥,你說的鼎在哪兒呢?我怎麽沒有見到?”
這小子,居然還記得自己跟他提過的鼎,看來這還真的不能隨便許諾的,無論他是什麽人。
常惠答道:“我倒是想帶你去看看那大鼎,隻是那鼎是在皇宮裏的,就咱們這身份啊,進不去的。”
張三一聽,那鼎還在皇宮之中,便打消了此念頭,道:“我們還是先去市場上轉轉吧!”
由於不識路,又沒有導航可用,常惠便向路邊一位店主問道:“大哥,我們是從太原郡來的,請問一下,去市場怎麽走啊?”
那店家抬頭看了一眼常惠三人,答道:“長安城這麽大,光是市場就有九個,大的有七市,分別是西市、柳市、東市、孝裏市、直市(因物價無二,故以“直市”為名)、交門市、交道亭市。我不知道你們是想要去幹什麽,也不知道你到底要去哪一個市場,還真的沒法給你指路。”
原來長安城依靠水陸交通的便利與全國其它著名城市,如洛陽、邯鄲、臨淄等聯係在一起,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商業城市,長安的商業區就有九市之多。
常惠連忙補充道:“不好意思,我們初來乍到,沒有搞清楚。我們是想打聽一下,那個最大的做綢緞生意的市場在哪兒?”
那店家一聽,道:“你們要打聽做綢緞生意的啊,那得上東市。那市場裏賣布匹的商家最多了。”
常惠又問道:“從這兒去東市又要如何走?”
那店家答道:“去東市啊,得先往西邊走,到了安門大街,就可以看到北宮了。從北宮再往北走,下一路口就是槁街,槁街又有‘蠻夷邸’之稱,是外國或少數民族使節的住處。從槁街再往西走個幾百步,就到了東市了。”
常惠謝過店家之後,便依著他所說的,一路走到了槁街。自從張騫西行後,橫貫歐洲和東亞的“絲稠之路”逐漸暢通。外國貢使和商人絡繹不絕地來到長安。他們帶來自己的特產,換取中國的貨物,這些人都住在長安槁街的蠻夷邸。蠻夷邸歸屬大鴻臚掌管。
槁,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中空。這漢武帝把外國人居住的地方叫槁街,或許與“槁人”一詞有關。“槁人”又稱稻草人,漢朝以自己為天下的中心,故連外國人居住的地方叫槁街,這與如今的現代社會那一幫崇洋媚外的假中國人相比,真的有天壤之別。
槁街過去,便是東市了。長安的東、西兩市不設在城中心,而設在西北角,並用牆圍起來,以便於官府的控製和管理。
東市平麵皆為方形。三麵建有圍牆,叫“闐”,其門稱為“a”。市內有十字形通道,叫作“隧”。隧兩側是“列肆”,即陳列商品的建築物。肆分別成行,井然有序。
市肆又是行刑之處。漢景帝時,禦史大夫晁錯身穿朝衣被斬於東市,父母妻子同產(同母兄弟)無少長皆棄市。後來,“東市朝衣”便成為典故,專指大臣之被殺戮。放肆也成為一句罵人的口語。從漢朝到清朝的二千多年裏,處決犯人大都選在市場口。
閑話少說,且說常惠進入東市,看到列肆的後麵,挨著市牆,建有堆放貨物的店,叫做“邸舍”,就是周朝的“廛”。商人們隻要是在市中營業的,都要登記入冊,叫作“市籍”。取得市籍的人,得向官府繳納“市租”。市的管理機構設在市場的“旗亭”(也叫“市樓”)上。
東市的商品在西漢已經十分豐富的了,分為八個大區。常惠一路走過去,有農產品區,裏麵有糧食、新鮮蔬菜、幹菜等;有林產品區,裏麵有各種木材、竹竿、木柴、水果、幹果等;有畜產品區,裏麵買賣牛、羊、豬肉、牛皮、羊皮、豬皮、牲畜的角和筋;有漁業產品區,有鮮魚、大幹魚、小雜魚;還有工具區,如牛車、軺車、銅器、鐵器、木器等;有礦產品區,如作坊中常用的丹砂等。在東市的盡頭左邊是農副業產品區,有豆醬、漿(酸性飲料)、帛、絮(絲棉)、毛織品、狐皮等;右邊則是奴婢買賣的地方。
常惠選了一家最大的綢緞鋪走了進去。店小二殷勤地上前問道:“客官,你想要買些什麽?我們店裏有上好的帛、絹、素,都是一等一的好貨。”
常惠上前仔細看了一下店裏絲綢的質量,這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這店裏的絲綢的質量跟自己作坊生產出來的並無二樣。於是便問道:“你們掌櫃的在嗎?我想跟他談一筆大的生意。”
那店小二一聽,連忙朝裏麵喊道:“楊掌櫃,外麵有客人找你!”
那楊掌櫃一聽,從裏麵出來了。此人個子有點瘦,身著綢緞,兩眼炯炯有神,顯得十分精明。他看了常惠三人一眼,問道:“誰找我?”
常惠便自我介紹道:“楊掌櫃,我叫常惠,太原郡來的,想跟您做筆大生意。”
楊掌櫃一聽,便客氣地道:“哦,原來是常掌櫃的啊,快,裏麵請。”
常惠三人便跟了進去,到裏麵屋子裏坐下。
楊掌櫃叫下人上了茶,問道:“不知道常掌櫃想要與我談一筆什麽大生意?”
常惠問道:“楊掌櫃,你們店裏的綢緞都是從齊地過來的吧?”
那楊掌櫃有些驚訝,“這你是怎麽知道的?”
常惠答道:“我們以前是同行,也是從齊地進貨的,所以對於那些作坊都是熟悉的。”
楊掌櫃問道:“既然我們以前是同行,那你今日又打算和我談什麽生意?”
常惠取出隨身攜帶的自家作坊生產的幾截樣品道:“楊掌櫃請看看,這是我家作坊剛出來的樣品。我現在不從齊地進貨了,而是在太原郡自己開了一家作坊。要是楊掌櫃覺得我們的質量還行的話,我們就可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