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惠也出去了,他要找合適的成衣鋪,談好價格,還得看看師傅的手藝。這也是一門技術活。因為這個新成立的公司自己也有股份,常惠便非常的細心,他得一炮打響才是。
他走進了街道邊上的一家成衣鋪。西漢的成衣鋪,跟我們想象中的服裝店是完全不同的。現代的服裝店,裏麵是賣各式各樣的服裝,但西漢的成衣鋪,你一走進去,隻能看到到處忙碌的裁縫,說白了,就是一個加工廠。
客人自己把料子買來了,裁縫給你量了尺寸,根據你的要求量身定製。樣式也很簡單。主要有深衣、襦裙、褙子這三大類。
深衣,又稱袍子、曲裾,從戰國時期便開始流行了。這是男、女服裝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裏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在此基礎上有一種變形的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係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
褙子,始創於秦,漸為庶民所采用。其樣式以直領對襟為主,腋下開胯,腰間用勒帛係束,下長過膝,這是當時的婢妾穿的一種常禮服。因為婢妾穿腋下開胯的衣服,行走做事較方便。男子也穿這個,不過一般是把褙子當做便服或襯在禮服裏麵的衣服來穿。又不是三歲的小孩子了,又沒有內衣,穿著開胯的衣服外出行走,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情的。
不過,由於褙子束結、行動靈活自如,漸為武士所用,並與鎧甲配合,成為軍服,為曆代軍士兵卒所穿用,亦稱“戎服”。這是常惠後來從軍時才知道的,這裏就先不再多說了。
常惠走了進去,成衣鋪的老板兼師傅常師傅就打招唿道:“喲,是大掌櫃的來了啊,快,裏麵請。”
常惠的好幾套衣服都是在常師傅這兒做的,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常惠隨著職務的升遷就做了好幾身衣服的了,也算是這店裏的大客戶了。所以,常師傅自然要多看他幾眼。如今成了周記最年輕的大掌櫃,也算是晉陽城裏的名人了。
常惠這會兒是昂首挺胸的,氣度更不比以往。他進了屋子裏,用眼睛的餘光掃了一下,這家成衣鋪除了常師傅外也就四五個人,便開始打探情況道:“常師傅,這幾個都是你請的幫工還是?”
常師傅謙虛地道:“我這小店,哪裏還請得起幫工啊,他們啊,都是來我這兒當學徒的。”
古時候,想學一門技術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學會了就會搶師傅的飯碗,所以,師傅都是一點一點的教,學徒們不僅要交錢,還要免費給師傅打幾年的工。
常惠對常師傅的手藝還是有信心的,加上製作內褲也並不是件很難的技術活,便直接了當地開口問道:“常師傅啊,你這店一年大概能掙多少錢啊?”
常師傅被常惠問得有些倉促,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迴答,“我這是小店,哪能跟你大掌櫃比啊,就是混口飯吃罷了。”
常惠這才意識到剛才的問話有些失禮,解釋道:“常師傅誤會了,是這樣子的。我們周記準備開辦一家全城最大的成衣鋪。我想找一個幫我管事的。我看你幹這一行也有些年頭了,手藝也不錯。如果你有這個興趣的話,我想推薦你任那兒的掌櫃。當然啦,你若是覺得自己開店比在我那兒當掌櫃的要舒服賺得也多,我就不勉強了。”
常師傅一聽,眼前頓時就亮了,“真的啊?我們開這個店,生意時好時壞,也沒個準的。要是一年能有個三百四百石的收入,旱澇保收的話,我也願意試一下。”
常惠道:“這個要求也不算高,我可以答應你。不過,你得把你的技術毫無保留地教給我請的雇工們。當然,你隻管教學指導,不必親自動手幹活的了。”
常師傅想了一下,有些心動,又問了一句:“我在你們周記吃過一種餅,聽說要皇宮裏才有得吃的,我想問一下,我要是進了周記,能不能天天吃到那餅?”
常惠還以為他會提出什麽其它為難的問題,沒想到他居然提出的是這一個,還真的是應了那一句歇後語:裁縫幹活——忘不了吃(尺)。他不禁嗬嗬一笑,“當然啦,隻要你進了周記,那老婆餅天天吃都有。”
常師傅道:“好,那這事就這麽說定了。我什麽時候可以去上任?”
常惠道:“新的作坊正在找人搭建,估計還得有半個多月。”
這時,常師傅帶的幾個徒弟也聽了他們的談話,連忙問道:“師傅,你一走,那我們怎麽辦?”
常惠替常師傅迴答道:“你們也不用著急,隻要你們自己願意去,也可以來我們周記的成衣鋪當夥計。出師之後,可以繼續留在成衣鋪工作。待遇我可以保證不會比在其它的地方差。”
那幾個人一聽,連忙過來道謝。
常惠想起此行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目的,便道:“常師傅,我今天還想請你幫我做一條棉褲子的,不過,這件事恐怕得你親自動手。”
常師傅說道:“大掌櫃的活,我肯定親自動手做。來,我先給你量一下尺寸。”
常惠道:“我這個活啊,跟你過去接的活可不大一樣。你得按照我的要求做,工錢我可以多付一些的。具體情況我們進裏屋說吧。”
常惠將常師傅拉進裏麵的屋子,將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然後又在自己的身上比劃了一下。
在常惠連比帶劃的解說下,常州師傅終於弄明白了常惠的想法。
古代沒有鬆緊帶,不過常惠想出了一個替代的辦法,就是在褲子的開口處設一口子,將一段布匹做成的帶子拴入到裏麵,通過帶子打結就可以固定在人的腰上了。
常師傅也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在常惠這麽一點撥下,果然連夜將常惠所需要的棉內褲加工了出來。
常惠試了試,雖然比現代社會的差了些,但總比那個漏風的褙子穿在裏麵要暖和多了,冬天外出,不怕挨凍了。便又讓常師傅照樣把冬天、夏天的趕製幾套。他打算給老爺送一套,張夫人也有,還有阿九與娟姑娘也是少不了的。
他走進了街道邊上的一家成衣鋪。西漢的成衣鋪,跟我們想象中的服裝店是完全不同的。現代的服裝店,裏麵是賣各式各樣的服裝,但西漢的成衣鋪,你一走進去,隻能看到到處忙碌的裁縫,說白了,就是一個加工廠。
客人自己把料子買來了,裁縫給你量了尺寸,根據你的要求量身定製。樣式也很簡單。主要有深衣、襦裙、褙子這三大類。
深衣,又稱袍子、曲裾,從戰國時期便開始流行了。這是男、女服裝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裏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在此基礎上有一種變形的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係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
褙子,始創於秦,漸為庶民所采用。其樣式以直領對襟為主,腋下開胯,腰間用勒帛係束,下長過膝,這是當時的婢妾穿的一種常禮服。因為婢妾穿腋下開胯的衣服,行走做事較方便。男子也穿這個,不過一般是把褙子當做便服或襯在禮服裏麵的衣服來穿。又不是三歲的小孩子了,又沒有內衣,穿著開胯的衣服外出行走,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情的。
不過,由於褙子束結、行動靈活自如,漸為武士所用,並與鎧甲配合,成為軍服,為曆代軍士兵卒所穿用,亦稱“戎服”。這是常惠後來從軍時才知道的,這裏就先不再多說了。
常惠走了進去,成衣鋪的老板兼師傅常師傅就打招唿道:“喲,是大掌櫃的來了啊,快,裏麵請。”
常惠的好幾套衣服都是在常師傅這兒做的,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常惠隨著職務的升遷就做了好幾身衣服的了,也算是這店裏的大客戶了。所以,常師傅自然要多看他幾眼。如今成了周記最年輕的大掌櫃,也算是晉陽城裏的名人了。
常惠這會兒是昂首挺胸的,氣度更不比以往。他進了屋子裏,用眼睛的餘光掃了一下,這家成衣鋪除了常師傅外也就四五個人,便開始打探情況道:“常師傅,這幾個都是你請的幫工還是?”
常師傅謙虛地道:“我這小店,哪裏還請得起幫工啊,他們啊,都是來我這兒當學徒的。”
古時候,想學一門技術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學會了就會搶師傅的飯碗,所以,師傅都是一點一點的教,學徒們不僅要交錢,還要免費給師傅打幾年的工。
常惠對常師傅的手藝還是有信心的,加上製作內褲也並不是件很難的技術活,便直接了當地開口問道:“常師傅啊,你這店一年大概能掙多少錢啊?”
常師傅被常惠問得有些倉促,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迴答,“我這是小店,哪能跟你大掌櫃比啊,就是混口飯吃罷了。”
常惠這才意識到剛才的問話有些失禮,解釋道:“常師傅誤會了,是這樣子的。我們周記準備開辦一家全城最大的成衣鋪。我想找一個幫我管事的。我看你幹這一行也有些年頭了,手藝也不錯。如果你有這個興趣的話,我想推薦你任那兒的掌櫃。當然啦,你若是覺得自己開店比在我那兒當掌櫃的要舒服賺得也多,我就不勉強了。”
常師傅一聽,眼前頓時就亮了,“真的啊?我們開這個店,生意時好時壞,也沒個準的。要是一年能有個三百四百石的收入,旱澇保收的話,我也願意試一下。”
常惠道:“這個要求也不算高,我可以答應你。不過,你得把你的技術毫無保留地教給我請的雇工們。當然,你隻管教學指導,不必親自動手幹活的了。”
常師傅想了一下,有些心動,又問了一句:“我在你們周記吃過一種餅,聽說要皇宮裏才有得吃的,我想問一下,我要是進了周記,能不能天天吃到那餅?”
常惠還以為他會提出什麽其它為難的問題,沒想到他居然提出的是這一個,還真的是應了那一句歇後語:裁縫幹活——忘不了吃(尺)。他不禁嗬嗬一笑,“當然啦,隻要你進了周記,那老婆餅天天吃都有。”
常師傅道:“好,那這事就這麽說定了。我什麽時候可以去上任?”
常惠道:“新的作坊正在找人搭建,估計還得有半個多月。”
這時,常師傅帶的幾個徒弟也聽了他們的談話,連忙問道:“師傅,你一走,那我們怎麽辦?”
常惠替常師傅迴答道:“你們也不用著急,隻要你們自己願意去,也可以來我們周記的成衣鋪當夥計。出師之後,可以繼續留在成衣鋪工作。待遇我可以保證不會比在其它的地方差。”
那幾個人一聽,連忙過來道謝。
常惠想起此行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目的,便道:“常師傅,我今天還想請你幫我做一條棉褲子的,不過,這件事恐怕得你親自動手。”
常師傅說道:“大掌櫃的活,我肯定親自動手做。來,我先給你量一下尺寸。”
常惠道:“我這個活啊,跟你過去接的活可不大一樣。你得按照我的要求做,工錢我可以多付一些的。具體情況我們進裏屋說吧。”
常惠將常師傅拉進裏麵的屋子,將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然後又在自己的身上比劃了一下。
在常惠連比帶劃的解說下,常州師傅終於弄明白了常惠的想法。
古代沒有鬆緊帶,不過常惠想出了一個替代的辦法,就是在褲子的開口處設一口子,將一段布匹做成的帶子拴入到裏麵,通過帶子打結就可以固定在人的腰上了。
常師傅也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在常惠這麽一點撥下,果然連夜將常惠所需要的棉內褲加工了出來。
常惠試了試,雖然比現代社會的差了些,但總比那個漏風的褙子穿在裏麵要暖和多了,冬天外出,不怕挨凍了。便又讓常師傅照樣把冬天、夏天的趕製幾套。他打算給老爺送一套,張夫人也有,還有阿九與娟姑娘也是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