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看了一眼這位說話的大臣,並非別人,而是三朝元老,太子太師李績,難怪竟然敢在朝堂上和長孫無忌對著幹。
李治聽了李績這番話之後,點了點頭:“李大人說的倒也有道理,我們雖然應該恩威並施可卻不應該如此縱容降敵,否則很可能會被輕視。”
隨後李治開口問道:“各位愛卿再想一想,應該如何獎賞匈奴王?”
李績和長孫無忌二人已經因為此事生的爭端,朝上其他大臣哪裏還敢說話?全都噤聲不語,李治坐在那裏也頗為尷尬,看著堂下所站的大臣,希望他們能說出一個對策。
眼看著這麽長時間無人應答,李宏從人群裏站了出來:“陛下,末將倒是有一計策。”
李治見終於有人出來說話了,連忙開口道:“愛卿有何想法,不如說來聽聽。”
“臣以為匈奴既然是在馬背上打天下,而且還是畜牧民族,那不如送給他們一根馬鞭,一來表示希望他們水草豐美,牛馬成群,二來也預示著我大唐對他們的統治地位,時時刻刻給他們敲響警鍾。”
李宏這番話說完之後,朝中立刻響起了一陣低語,所有大臣都在那裏私底下商議,似乎是感覺此計頗為妥當,而李績此時也偷偷看了一眼李宏,滿意的點了點頭。
李治思考了片刻,隨後開口道:“這次匈奴送給咱們大唐這麽多東西,咱們隻迴贈一根馬鞭,是不是有些太過輕薄了?”
而李績則在此時開口道:“臣以為李宏將軍所說的非常妥當嗎?既然陛下想做明君,對匈奴恩威並施,那就必然要給他們一些約束,而現如今這根馬鞭就是對他們最大的約束。”
長孫無忌此時也開口道:“陛下,此法雖然可行,可卻不能直接拖使者帶迴去,否則顯得有些太過輕視匈奴王可能會引起其不滿,依臣所見,莫不如咱們也派使臣,把這條鞭子送過去,同時也能看一看匈奴王的反應,看看他是否有臣服之心。”
此二人全都是朝中元老,而且所輔佐的人全都不一樣,所以在朝中兩人也處於對立麵,現如今李績看好李宏,並且希望李治能夠采納李宏的意見。
長孫無忌自然是對此不滿,甚至想要借此打壓李宏,借以削弱李績一方的實力,以免受其牽製。
而李治自然也明白他們二人的心思,看了一眼整個朝堂,基本上沒有什麽放心的人能夠派往月氏國。
這些大臣平日裏在朝堂中出謀劃策還可以,一旦送到北國邊疆,隻怕會說出什麽胡言亂語觸怒了匈奴王,從而激化兩國之間的矛盾。
要說最合適的人選,恐怕就隻有李宏了,他不僅機敏過人,而且為人十分圓滑,倘若派他去定然是十分合適。
可現在他剛剛在朝中樹立起李宏這樣一個標杆,並且準備自此以後重用此人,作為鉗製其他勢力的棋子。
而且他剛剛在邊疆和匈奴一方交戰完畢,連下敵方三座城池,隻怕匈奴王現在已經恨他入骨,倘若真把他派到月氏國,隻怕此人性命不保。
到那個時候他可真就是追悔莫及了,如此一來,高宗皇帝李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而朝中其他大臣自然也都看出了皇帝陛下的憂慮,此時無人敢發一言,更沒有人敢主動請纓,願意拿著這份迴禮前往月氏國。
誰都知道這份迴禮太過輕薄,而且有些太不把匈奴王放在眼裏,一旦拿著這件迴禮去了月氏國,再迴來恐怕就要馬革裹屍了。
李治無奈的歎了口氣:“難道朝中列位公卿大臣就沒人願意帶著這份贈禮出使一趟月氏國嗎?”
堂下所有大臣仍舊是噤若寒蟬,一言不發,看到他們這副模樣,李治無奈的歎了一口氣,準備讓身邊的吳良輔宣布退朝。
而李宏則是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末將不才,願意帶贈禮出使月氏國。”
此言一出,堂上所有大臣立刻嘩然一片,誰也不知道這位年輕的將領剛剛挫敗了匈奴,可以說對戰匈奴的勝利,完全是因為有此人的參戰。
可以想象到匈奴現在是如何痛恨此人,可他竟然主動請纓希望前往月氏國,這不是自尋死路嗎?
李治看了一眼李宏,隨後說道:“匈奴王生性暴戾桀驁,你確定真要出使月氏國?”
李宏點了點頭:“末將不才,願為大唐肝腦塗地。”
而長孫無忌此時也在一旁開口道:“依臣所見,此事除了李將軍之外,其他人恐怕不妥,因為朝中眾臣隻有李將軍和匈奴打過交道,即便是出使月氏國,到了那邊也能更好說話。”
其實這就是長孫無忌借以排除異己的手段,他早就看出了此人對於王皇後的威脅,所以想要盡快除掉李宏,以免在以後釀成大禍。
既然他們都已經這麽說了,李治自然也無法拒絕,隻得點了點頭:“即便是真的迴贈一根馬鞭,也需要再多一些其他贈禮才行,否則顯得我們大唐太過吝嗇,這樣吧,你先迴複著手準備,盡快啟程,爭取快去快迴,長安城這邊還需要你的鎮守才行。”
李宏跪倒在地,開口道:“末將多謝陛下信任,定不辱使命!”
隨後李治命令吳良輔宣布退朝,然後轉身離開了朝堂,隻剩下這些大臣三三兩兩的離開。
李宏離開的時候是特地選在最後,而他出去的時候,正好看到李績正在宮門外等他。
看到了李績,李宏立馬開口道:“老大人,您怎麽在這裏?”
“我已經等候將軍多時了,不知道將軍可否借一步說話。”
李績親自出口邀請他自然不會不給麵子,立馬隨著李績來到了宮門一側,隨後開口道:“晚輩駑鈍,不知道老大人有何指教?”
“今天將軍在朝堂之上妙語連珠,著實讓人佩服,而且老夫也十分敬佩將軍的膽色,竟然敢隻身出使月氏國,隻是將軍知道這次出使月氏國,會有多少艱難險阻嗎?”
李治聽了李績這番話之後,點了點頭:“李大人說的倒也有道理,我們雖然應該恩威並施可卻不應該如此縱容降敵,否則很可能會被輕視。”
隨後李治開口問道:“各位愛卿再想一想,應該如何獎賞匈奴王?”
李績和長孫無忌二人已經因為此事生的爭端,朝上其他大臣哪裏還敢說話?全都噤聲不語,李治坐在那裏也頗為尷尬,看著堂下所站的大臣,希望他們能說出一個對策。
眼看著這麽長時間無人應答,李宏從人群裏站了出來:“陛下,末將倒是有一計策。”
李治見終於有人出來說話了,連忙開口道:“愛卿有何想法,不如說來聽聽。”
“臣以為匈奴既然是在馬背上打天下,而且還是畜牧民族,那不如送給他們一根馬鞭,一來表示希望他們水草豐美,牛馬成群,二來也預示著我大唐對他們的統治地位,時時刻刻給他們敲響警鍾。”
李宏這番話說完之後,朝中立刻響起了一陣低語,所有大臣都在那裏私底下商議,似乎是感覺此計頗為妥當,而李績此時也偷偷看了一眼李宏,滿意的點了點頭。
李治思考了片刻,隨後開口道:“這次匈奴送給咱們大唐這麽多東西,咱們隻迴贈一根馬鞭,是不是有些太過輕薄了?”
而李績則在此時開口道:“臣以為李宏將軍所說的非常妥當嗎?既然陛下想做明君,對匈奴恩威並施,那就必然要給他們一些約束,而現如今這根馬鞭就是對他們最大的約束。”
長孫無忌此時也開口道:“陛下,此法雖然可行,可卻不能直接拖使者帶迴去,否則顯得有些太過輕視匈奴王可能會引起其不滿,依臣所見,莫不如咱們也派使臣,把這條鞭子送過去,同時也能看一看匈奴王的反應,看看他是否有臣服之心。”
此二人全都是朝中元老,而且所輔佐的人全都不一樣,所以在朝中兩人也處於對立麵,現如今李績看好李宏,並且希望李治能夠采納李宏的意見。
長孫無忌自然是對此不滿,甚至想要借此打壓李宏,借以削弱李績一方的實力,以免受其牽製。
而李治自然也明白他們二人的心思,看了一眼整個朝堂,基本上沒有什麽放心的人能夠派往月氏國。
這些大臣平日裏在朝堂中出謀劃策還可以,一旦送到北國邊疆,隻怕會說出什麽胡言亂語觸怒了匈奴王,從而激化兩國之間的矛盾。
要說最合適的人選,恐怕就隻有李宏了,他不僅機敏過人,而且為人十分圓滑,倘若派他去定然是十分合適。
可現在他剛剛在朝中樹立起李宏這樣一個標杆,並且準備自此以後重用此人,作為鉗製其他勢力的棋子。
而且他剛剛在邊疆和匈奴一方交戰完畢,連下敵方三座城池,隻怕匈奴王現在已經恨他入骨,倘若真把他派到月氏國,隻怕此人性命不保。
到那個時候他可真就是追悔莫及了,如此一來,高宗皇帝李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而朝中其他大臣自然也都看出了皇帝陛下的憂慮,此時無人敢發一言,更沒有人敢主動請纓,願意拿著這份迴禮前往月氏國。
誰都知道這份迴禮太過輕薄,而且有些太不把匈奴王放在眼裏,一旦拿著這件迴禮去了月氏國,再迴來恐怕就要馬革裹屍了。
李治無奈的歎了口氣:“難道朝中列位公卿大臣就沒人願意帶著這份贈禮出使一趟月氏國嗎?”
堂下所有大臣仍舊是噤若寒蟬,一言不發,看到他們這副模樣,李治無奈的歎了一口氣,準備讓身邊的吳良輔宣布退朝。
而李宏則是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末將不才,願意帶贈禮出使月氏國。”
此言一出,堂上所有大臣立刻嘩然一片,誰也不知道這位年輕的將領剛剛挫敗了匈奴,可以說對戰匈奴的勝利,完全是因為有此人的參戰。
可以想象到匈奴現在是如何痛恨此人,可他竟然主動請纓希望前往月氏國,這不是自尋死路嗎?
李治看了一眼李宏,隨後說道:“匈奴王生性暴戾桀驁,你確定真要出使月氏國?”
李宏點了點頭:“末將不才,願為大唐肝腦塗地。”
而長孫無忌此時也在一旁開口道:“依臣所見,此事除了李將軍之外,其他人恐怕不妥,因為朝中眾臣隻有李將軍和匈奴打過交道,即便是出使月氏國,到了那邊也能更好說話。”
其實這就是長孫無忌借以排除異己的手段,他早就看出了此人對於王皇後的威脅,所以想要盡快除掉李宏,以免在以後釀成大禍。
既然他們都已經這麽說了,李治自然也無法拒絕,隻得點了點頭:“即便是真的迴贈一根馬鞭,也需要再多一些其他贈禮才行,否則顯得我們大唐太過吝嗇,這樣吧,你先迴複著手準備,盡快啟程,爭取快去快迴,長安城這邊還需要你的鎮守才行。”
李宏跪倒在地,開口道:“末將多謝陛下信任,定不辱使命!”
隨後李治命令吳良輔宣布退朝,然後轉身離開了朝堂,隻剩下這些大臣三三兩兩的離開。
李宏離開的時候是特地選在最後,而他出去的時候,正好看到李績正在宮門外等他。
看到了李績,李宏立馬開口道:“老大人,您怎麽在這裏?”
“我已經等候將軍多時了,不知道將軍可否借一步說話。”
李績親自出口邀請他自然不會不給麵子,立馬隨著李績來到了宮門一側,隨後開口道:“晚輩駑鈍,不知道老大人有何指教?”
“今天將軍在朝堂之上妙語連珠,著實讓人佩服,而且老夫也十分敬佩將軍的膽色,竟然敢隻身出使月氏國,隻是將軍知道這次出使月氏國,會有多少艱難險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