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這麽多人?那確實不太好辦……哎?我記得你剛不是說,曹將軍在兗州俘獲了三十萬降卒嗎?把他們調來一用,不就萬無一失了嗎?”
聽華興問起此事,荀彧不由自主的發出了一聲長歎:
“唉!降卒若真能派上用場,我家主公也不會向您求援了。兗州降卒雖多,但眼下能調用的真是少之又少!”
見華興仍是一臉疑惑,荀彧便主動解釋道:
“首先,這些降卒是上個月才剛剛俘獲,不僅軍心未穩,且缺乏操練,就算強行參戰,戰力也是非常之低;其次,這些降卒大多都是黃巾軍出身,本就對我部不滿。在真心歸化之前,若是輕易放出,很可能會臨陣脫逃,甚至反戈相向……所以就目前情況來看,這三十萬降卒根本無法調用。”
荀彧所言確實不假,帶著領降兵打仗,就好似背著炸彈上戰場。
尤其是那些剛剛投降不久的士兵,他們大多都是屈於武力才無奈投降的,本就對對方心存不滿。
一旦給了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再加上一些不懷好意的挑撥,他們很可能會在戰場上失去控製。
到時候,別說是幫己方打仗,搞不好還會轉過頭來找自己的麻煩。
當然了,若是數量不多的話,倒也無所謂,就算出了問題也能臨時解決。
但曹軍的情況恰恰相反,他俘獲的降卒足有三十餘萬,比他自己的部隊還要多出數倍!
若真在戰場上出了問題,絕不是輕易就能控製住的。
所以,為了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曹操決定暫時不調用任何降卒,將他們全都留在了兗州之內。
聽過荀彧的解釋後,華興很快就理解了對方的苦衷:
“哦,原來是這樣啊,在下明白了。哎?那不知貴軍此刻,真正能調用的兵力,又有多少啊?”
見對方問起兵力一事,荀彧下意識皺了皺眉頭,眼中也閃過一絲猶豫。
但在短暫的思量過後,他最終還是如實的將老底兒交了出來:
“不瞞將軍,我軍能調用的真實戰力,隻有不到五萬。”
“五萬……”
聽過這個數字,華興搭在桌上的手指忽然停在了半空,臉上也露出沉思之色。
他並不是對曹軍的兵力產生了懷疑,而是隱隱感覺這場對決另有蹊蹺!
以陸普的情報能力,曹軍有多少兵馬,他定是心知肚明。
麵對手握五萬精兵,又有高牆防護的曹軍,陸普卻隻調用了袁紹的十萬軍馬,這顯然有些不太對勁兒。
因為以陸普的性格,既然是要徹底鏟除曹操,他肯定不會隻帶這點兵來!
十萬兵雖聽上去不少,但想將坐擁兗、青兩州的曹操全盤剿滅,顯然不太夠用。
所以在華興看來,陸普肯定還有其他舉動,敵軍絕不止袁紹一家。
但為何荀彧沒有告訴自己呢?
是出於某種原因,故意隱瞞了敵情?
還是說,曹軍尚未發現,所以他們並不知情?
為了搞清此事的真相,沒過多久就聽華興出言問道:
“荀思馬,在下還有一事不明,請大人賜教!”
“將軍無需見外,叫我文若就好。有何疑問,您盡管開口。”
“好!那……我就直說了!”
一臉肅穆的點了點頭後,就見華興眉梢一挑,兩道目光有如烈焰一般,直向荀彧的雙眸射去:
“文若大人,曹將軍有五萬大軍在手,又有城郭高牆庇護,按理說並不懼怕遠道而來的袁紹啊?就算他有十萬兵力,想要拿下許昌,最少也得一年半載吧?曹將軍為何這麽早就來找我求援了呢?”
“這個、這個……”
荀彧支吾了兩聲,便沒了下文。
期間還一直低著腦袋,顯然有些心虛。
見到此景,華興很快就猜到,多半是荀彧隱瞞了軍情,便二次說道:
“另外,曹將軍很清楚,華某手中並沒多少兵力。就算我去了,也幫不上什麽大忙。可他仍舊命你向我求援,給人感覺像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所以,若沒猜錯的話,貴軍這次麵對的敵人,應該不止袁紹一家吧?”
沒想到這華興竟會如此厲害,不過三言兩語的功夫便看穿了此事,荀彧當即內心一震,眼中也劃過一線糾結。
華興猜得沒錯,除了袁紹之外,的確還有其他敵人也在窺視著曹操的領地。
但在出門前,為了避免華興被敵軍的數量嚇到,曹操是千叮嚀萬囑咐,不許荀彧將此事告知華興。
擔心華興聽說有這麽多敵人後,幹脆放棄盟約,避而不來了,所以荀彧一直都沒敢將此事告訴華興。
但現在,見對方已經猜到了真相,若繼續否認下去,一來是很容易露餡;二來,搞不好還會因此惹惱了對方!
所以,在幾經權衡之後,荀彧最終還是摒棄了曹操的叮囑,帶著滿麵的歉意,衝著華興迴道:
“唉!在下早就聽說華將軍心思縝密,有如張良在世。今日一見,果真如此,文若佩服、佩服!”
又是一個九十度的鞠躬過後,荀彧才張口說道:
“將軍所猜不假,除了袁紹之外,的確還有另一支敵軍存在,他就是……後將軍袁術!”
“嗬嗬,還真被我猜中了?我說文若大人,這麽重要的情報,你為何之前不告訴我啊?藏著不說……是你的主意,還是曹將軍的主意啊?”
此話剛一出口,就見荀彧上前一步,將罪責全都攬在了自己的身上:
“請將軍息怒!隱瞞一事,都是在下的主意,我家主公……並不知情!之前,文若未曾告知將軍,是擔心將軍知曉敵軍的數量後,會心生顧忌,所以、所以……”
“噢!你是擔心我被敵軍的數量嚇破了膽,就不敢發兵援助了?文若兄,你這麽想,也太看不起華某了吧?”華興則似笑非笑的迴了一句。
“唉!此事確實是在下之過,是文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隻要將軍肯出兵救援,文若甘願接受任何懲罰!”
既然要認錯,就得拿出認錯的態度。
話音剛落,就見荀彧兩腿一彎,噗的一聲跪在了地上。
聽華興問起此事,荀彧不由自主的發出了一聲長歎:
“唉!降卒若真能派上用場,我家主公也不會向您求援了。兗州降卒雖多,但眼下能調用的真是少之又少!”
見華興仍是一臉疑惑,荀彧便主動解釋道:
“首先,這些降卒是上個月才剛剛俘獲,不僅軍心未穩,且缺乏操練,就算強行參戰,戰力也是非常之低;其次,這些降卒大多都是黃巾軍出身,本就對我部不滿。在真心歸化之前,若是輕易放出,很可能會臨陣脫逃,甚至反戈相向……所以就目前情況來看,這三十萬降卒根本無法調用。”
荀彧所言確實不假,帶著領降兵打仗,就好似背著炸彈上戰場。
尤其是那些剛剛投降不久的士兵,他們大多都是屈於武力才無奈投降的,本就對對方心存不滿。
一旦給了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再加上一些不懷好意的挑撥,他們很可能會在戰場上失去控製。
到時候,別說是幫己方打仗,搞不好還會轉過頭來找自己的麻煩。
當然了,若是數量不多的話,倒也無所謂,就算出了問題也能臨時解決。
但曹軍的情況恰恰相反,他俘獲的降卒足有三十餘萬,比他自己的部隊還要多出數倍!
若真在戰場上出了問題,絕不是輕易就能控製住的。
所以,為了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曹操決定暫時不調用任何降卒,將他們全都留在了兗州之內。
聽過荀彧的解釋後,華興很快就理解了對方的苦衷:
“哦,原來是這樣啊,在下明白了。哎?那不知貴軍此刻,真正能調用的兵力,又有多少啊?”
見對方問起兵力一事,荀彧下意識皺了皺眉頭,眼中也閃過一絲猶豫。
但在短暫的思量過後,他最終還是如實的將老底兒交了出來:
“不瞞將軍,我軍能調用的真實戰力,隻有不到五萬。”
“五萬……”
聽過這個數字,華興搭在桌上的手指忽然停在了半空,臉上也露出沉思之色。
他並不是對曹軍的兵力產生了懷疑,而是隱隱感覺這場對決另有蹊蹺!
以陸普的情報能力,曹軍有多少兵馬,他定是心知肚明。
麵對手握五萬精兵,又有高牆防護的曹軍,陸普卻隻調用了袁紹的十萬軍馬,這顯然有些不太對勁兒。
因為以陸普的性格,既然是要徹底鏟除曹操,他肯定不會隻帶這點兵來!
十萬兵雖聽上去不少,但想將坐擁兗、青兩州的曹操全盤剿滅,顯然不太夠用。
所以在華興看來,陸普肯定還有其他舉動,敵軍絕不止袁紹一家。
但為何荀彧沒有告訴自己呢?
是出於某種原因,故意隱瞞了敵情?
還是說,曹軍尚未發現,所以他們並不知情?
為了搞清此事的真相,沒過多久就聽華興出言問道:
“荀思馬,在下還有一事不明,請大人賜教!”
“將軍無需見外,叫我文若就好。有何疑問,您盡管開口。”
“好!那……我就直說了!”
一臉肅穆的點了點頭後,就見華興眉梢一挑,兩道目光有如烈焰一般,直向荀彧的雙眸射去:
“文若大人,曹將軍有五萬大軍在手,又有城郭高牆庇護,按理說並不懼怕遠道而來的袁紹啊?就算他有十萬兵力,想要拿下許昌,最少也得一年半載吧?曹將軍為何這麽早就來找我求援了呢?”
“這個、這個……”
荀彧支吾了兩聲,便沒了下文。
期間還一直低著腦袋,顯然有些心虛。
見到此景,華興很快就猜到,多半是荀彧隱瞞了軍情,便二次說道:
“另外,曹將軍很清楚,華某手中並沒多少兵力。就算我去了,也幫不上什麽大忙。可他仍舊命你向我求援,給人感覺像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所以,若沒猜錯的話,貴軍這次麵對的敵人,應該不止袁紹一家吧?”
沒想到這華興竟會如此厲害,不過三言兩語的功夫便看穿了此事,荀彧當即內心一震,眼中也劃過一線糾結。
華興猜得沒錯,除了袁紹之外,的確還有其他敵人也在窺視著曹操的領地。
但在出門前,為了避免華興被敵軍的數量嚇到,曹操是千叮嚀萬囑咐,不許荀彧將此事告知華興。
擔心華興聽說有這麽多敵人後,幹脆放棄盟約,避而不來了,所以荀彧一直都沒敢將此事告訴華興。
但現在,見對方已經猜到了真相,若繼續否認下去,一來是很容易露餡;二來,搞不好還會因此惹惱了對方!
所以,在幾經權衡之後,荀彧最終還是摒棄了曹操的叮囑,帶著滿麵的歉意,衝著華興迴道:
“唉!在下早就聽說華將軍心思縝密,有如張良在世。今日一見,果真如此,文若佩服、佩服!”
又是一個九十度的鞠躬過後,荀彧才張口說道:
“將軍所猜不假,除了袁紹之外,的確還有另一支敵軍存在,他就是……後將軍袁術!”
“嗬嗬,還真被我猜中了?我說文若大人,這麽重要的情報,你為何之前不告訴我啊?藏著不說……是你的主意,還是曹將軍的主意啊?”
此話剛一出口,就見荀彧上前一步,將罪責全都攬在了自己的身上:
“請將軍息怒!隱瞞一事,都是在下的主意,我家主公……並不知情!之前,文若未曾告知將軍,是擔心將軍知曉敵軍的數量後,會心生顧忌,所以、所以……”
“噢!你是擔心我被敵軍的數量嚇破了膽,就不敢發兵援助了?文若兄,你這麽想,也太看不起華某了吧?”華興則似笑非笑的迴了一句。
“唉!此事確實是在下之過,是文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隻要將軍肯出兵救援,文若甘願接受任何懲罰!”
既然要認錯,就得拿出認錯的態度。
話音剛落,就見荀彧兩腿一彎,噗的一聲跪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