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關羽的大刀距離自己隻剩下不到十米時,華興終於眼前一亮,似乎是想到了什麽,抬手喝止了對方:
“將軍且慢!請聽在下……最後一言!”
雖然很不想搭理華興,但聽對方說是最後一言,關羽還是耐著性子拉住了韁繩,一臉不耐煩的問道:
“何事?快說!”
見對方給了機會,華興定不會錯過,立馬上前一步,指著關羽張口罵道:
“人都說關雲長是義薄雲天,沒想到今日一見……哼!不過爾爾。要我看,你不過就是一自私自利,不忠不義的家夥罷了,真是令人失望!”
關羽這一路走來,遇到過不少小瞧他的人。
有人說他武藝不行,後來被他收拾了;
也有人說他軍法不行,後來也受到了教訓。
可像華興這般,說他“德行”不行之人,還是頭一次出現,也深深刺痛了關羽的靈魂。
因為在關羽的理念中,“忠義”二字堪比天地,乃是他這麽多年來,從未動搖過的為人之本。
可華興卻說他是個不忠不義之人!
對此評價,關羽真的是相當的不滿。
聽聞此言,他眼中瞬間閃過了一抹深深的恨意,仿佛要將對方撕碎一般。
“哼!你個華姓小兒,關某不肯降你,正是因為我心存忠義。什麽自私自利,不忠不義,簡直是一派胡言。你此話到底何意?今天非得給我說清楚不可!”
見關羽對此事如此認真,華興便知他這次賭對了。
心中暗自欣喜,臉上卻故作輕蔑,口中二次罵道:
“哼!什麽心存忠義?不過就是欺世盜名罷了。要我看,你不肯投降,隻是為了保住你的名聲而已,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大忠大義!”
“放屁!”
可這次還不等關羽開口,就聽一旁的張飛搶先罵道:
“那照你這麽說,所有不肯投降之人,都是欺世盜名?隻有投降於你,才算是大忠大義?你這歪理邪說真是可笑至極!”
見對方並不理解自己話中之意,華興先衝張飛搖了搖頭,隨後才不慌不忙的解釋道:
“將軍此言差矣!在華某看來,忠義與否,絕不是簡單的降或不降就能判定的。兩位若以為隻要不降就是忠,那你們對“忠義”的理解真的是太片麵、太狹隘了。這樣吧,我先問二位一個問題,你們的主公公孫瓚,目前最需要的是什麽啊?”
沒想到華興竟提起了他們的主公,關、張二人同時皺起了眉頭。
由於不清楚對方到底是何目的,他二人隻是對視一眼,並未張口答複。
“既然兩位不肯迴答,那就由華某代勞吧。”
等了七八秒後,見這二人均無迴複之意,華興便自顧自的開口說道:
“據我所知,公孫將軍目前正與袁紹開戰,雙方打得是膠著異常、難解難分。由於戰線過長,公孫將軍此時不僅缺兵,還更加缺將!尤其在麵對袁紹麾下大將顏良、文醜時,貴軍中除了二位之外,怕是再無人能敵。想要取勝,兩位將軍可以說是至關重要!所以,我相信公孫將軍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你二人能盡快趕迴幽州,與他一起對付死敵袁紹。我這麽說應該沒錯吧?”
幽州軍的情況,關羽是再清楚不過了。
正如華興所言,公孫瓚確實很希望他二人盡快北上去應對袁紹,而不是留在此地耽誤軍情。
所以在這件事上,關羽並未反駁,而是出言問道:
“那又如何?你說的這些,與忠義之事有何幹係?”
“當然有關,而且是關係重大!”
帶著一臉凝重的表情點了點頭後,就聽華興義正言辭的說道:
“主公有難,希望你二人盡快趕迴幽州助他一臂之力。可你二人呢?是絲毫不將主公的危難放在中上,反而要把性命白白丟在這裏!敢問二位,這就是你們所謂的忠嗎?如果這也是忠,頂多算是愚忠,它根本配不上‘大忠’二字。”
華興的此番言論雖然有些討巧,但從邏輯上看,也確實有幾分道理。關、張在聽聞之後,臉色明顯發生了變化。
“所以,到底戰死沙場是忠,還是留下性命迴報主公是忠,還望兩位將軍三思而後行。”
見自己的言論已經起到作用,為了鞏固來之不易的戰果,華興又趕忙趁熱打鐵的道:
“另外,關於這個‘義’字,兩位做的也是差強人意!”
剛才被人說是“愚忠”,關、張二人本就不太舒服。
此刻又聽華興說他們“義”字也沒做好,二人的臉上立刻閃起了不悅之色。
但還不等他們發作,華興便已搶先說道:
“所謂‘義’,不光是剛正、節烈,更是為了情誼,願意自我犧牲的勇氣與態度。可看看你們,為了所謂的忠義和名聲,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還非要以卵擊石,不僅賠上自己的性命不說,就連跟隨你們多年的將士也一並搭了進去,真是害人害己。這,就是你們所謂的大義嗎?”
話到此處,華興先稍稍頓了一下,隨後才繼續說道:
“另外,再想想你們的結義大哥——劉備!當年,你們口口聲聲說什麽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同死’一事沒有做到也就罷了,如今連大哥的血海深仇都沒報,便要自尋死路,你們這麽做也太不負責了吧?等去了九泉之下,你們有什麽臉麵去見你們的大哥劉備呢?這就是你們所謂的大義?若真是如此,哼,我看不要也罷!”
剛才,聽完華興關於“忠”字的講述,關、張二人心裏就已經產生了變化,不再像當初那般堅定了。
此刻,聽完“義”字的講解後,他們的思想變化就更大了。
尤其是當華興提起劉備時,他二人也深刻的感覺到,若連大仇都沒報就這麽死掉的話,那確實太可惜了!
所以在不知不覺中,他二人已被華興成功洗腦,漸漸接受了投降一事。
但在實施之前,關羽仍有幾個問題想要說清楚,沒過多久就聽他一聲長歎,撫須說道:
“唉!罷了、罷了!隻要你肯接受關某的兩個條件,我兄弟二人便願意卸甲棄戰。”
“將軍且慢!請聽在下……最後一言!”
雖然很不想搭理華興,但聽對方說是最後一言,關羽還是耐著性子拉住了韁繩,一臉不耐煩的問道:
“何事?快說!”
見對方給了機會,華興定不會錯過,立馬上前一步,指著關羽張口罵道:
“人都說關雲長是義薄雲天,沒想到今日一見……哼!不過爾爾。要我看,你不過就是一自私自利,不忠不義的家夥罷了,真是令人失望!”
關羽這一路走來,遇到過不少小瞧他的人。
有人說他武藝不行,後來被他收拾了;
也有人說他軍法不行,後來也受到了教訓。
可像華興這般,說他“德行”不行之人,還是頭一次出現,也深深刺痛了關羽的靈魂。
因為在關羽的理念中,“忠義”二字堪比天地,乃是他這麽多年來,從未動搖過的為人之本。
可華興卻說他是個不忠不義之人!
對此評價,關羽真的是相當的不滿。
聽聞此言,他眼中瞬間閃過了一抹深深的恨意,仿佛要將對方撕碎一般。
“哼!你個華姓小兒,關某不肯降你,正是因為我心存忠義。什麽自私自利,不忠不義,簡直是一派胡言。你此話到底何意?今天非得給我說清楚不可!”
見關羽對此事如此認真,華興便知他這次賭對了。
心中暗自欣喜,臉上卻故作輕蔑,口中二次罵道:
“哼!什麽心存忠義?不過就是欺世盜名罷了。要我看,你不肯投降,隻是為了保住你的名聲而已,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大忠大義!”
“放屁!”
可這次還不等關羽開口,就聽一旁的張飛搶先罵道:
“那照你這麽說,所有不肯投降之人,都是欺世盜名?隻有投降於你,才算是大忠大義?你這歪理邪說真是可笑至極!”
見對方並不理解自己話中之意,華興先衝張飛搖了搖頭,隨後才不慌不忙的解釋道:
“將軍此言差矣!在華某看來,忠義與否,絕不是簡單的降或不降就能判定的。兩位若以為隻要不降就是忠,那你們對“忠義”的理解真的是太片麵、太狹隘了。這樣吧,我先問二位一個問題,你們的主公公孫瓚,目前最需要的是什麽啊?”
沒想到華興竟提起了他們的主公,關、張二人同時皺起了眉頭。
由於不清楚對方到底是何目的,他二人隻是對視一眼,並未張口答複。
“既然兩位不肯迴答,那就由華某代勞吧。”
等了七八秒後,見這二人均無迴複之意,華興便自顧自的開口說道:
“據我所知,公孫將軍目前正與袁紹開戰,雙方打得是膠著異常、難解難分。由於戰線過長,公孫將軍此時不僅缺兵,還更加缺將!尤其在麵對袁紹麾下大將顏良、文醜時,貴軍中除了二位之外,怕是再無人能敵。想要取勝,兩位將軍可以說是至關重要!所以,我相信公孫將軍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你二人能盡快趕迴幽州,與他一起對付死敵袁紹。我這麽說應該沒錯吧?”
幽州軍的情況,關羽是再清楚不過了。
正如華興所言,公孫瓚確實很希望他二人盡快北上去應對袁紹,而不是留在此地耽誤軍情。
所以在這件事上,關羽並未反駁,而是出言問道:
“那又如何?你說的這些,與忠義之事有何幹係?”
“當然有關,而且是關係重大!”
帶著一臉凝重的表情點了點頭後,就聽華興義正言辭的說道:
“主公有難,希望你二人盡快趕迴幽州助他一臂之力。可你二人呢?是絲毫不將主公的危難放在中上,反而要把性命白白丟在這裏!敢問二位,這就是你們所謂的忠嗎?如果這也是忠,頂多算是愚忠,它根本配不上‘大忠’二字。”
華興的此番言論雖然有些討巧,但從邏輯上看,也確實有幾分道理。關、張在聽聞之後,臉色明顯發生了變化。
“所以,到底戰死沙場是忠,還是留下性命迴報主公是忠,還望兩位將軍三思而後行。”
見自己的言論已經起到作用,為了鞏固來之不易的戰果,華興又趕忙趁熱打鐵的道:
“另外,關於這個‘義’字,兩位做的也是差強人意!”
剛才被人說是“愚忠”,關、張二人本就不太舒服。
此刻又聽華興說他們“義”字也沒做好,二人的臉上立刻閃起了不悅之色。
但還不等他們發作,華興便已搶先說道:
“所謂‘義’,不光是剛正、節烈,更是為了情誼,願意自我犧牲的勇氣與態度。可看看你們,為了所謂的忠義和名聲,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還非要以卵擊石,不僅賠上自己的性命不說,就連跟隨你們多年的將士也一並搭了進去,真是害人害己。這,就是你們所謂的大義嗎?”
話到此處,華興先稍稍頓了一下,隨後才繼續說道:
“另外,再想想你們的結義大哥——劉備!當年,你們口口聲聲說什麽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同死’一事沒有做到也就罷了,如今連大哥的血海深仇都沒報,便要自尋死路,你們這麽做也太不負責了吧?等去了九泉之下,你們有什麽臉麵去見你們的大哥劉備呢?這就是你們所謂的大義?若真是如此,哼,我看不要也罷!”
剛才,聽完華興關於“忠”字的講述,關、張二人心裏就已經產生了變化,不再像當初那般堅定了。
此刻,聽完“義”字的講解後,他們的思想變化就更大了。
尤其是當華興提起劉備時,他二人也深刻的感覺到,若連大仇都沒報就這麽死掉的話,那確實太可惜了!
所以在不知不覺中,他二人已被華興成功洗腦,漸漸接受了投降一事。
但在實施之前,關羽仍有幾個問題想要說清楚,沒過多久就聽他一聲長歎,撫須說道:
“唉!罷了、罷了!隻要你肯接受關某的兩個條件,我兄弟二人便願意卸甲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