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哈德遜河口之時,哈德遜認定這條,能把他帶往北方的河流,是打開“西北航道”的入口。


    然而很快,航道變窄及鹹水消失的現象讓船員們明白,他們航行在通往太平洋的航道上。


    接下來,哈德遜並沒有就此返航,而是繼續溯河而上,探索了200多公裏,抵達後世紐約州的s府奧爾巴尼。


    紐約市並不是紐約州的s府。


    在一個以商業為基礎的社會裏,z治中心的地位,並不具備天然吸引力。


    就像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隻是一個地緣z治妥協的選擇,亦沒有因此變成一個超級城市。


    事情發展到現在,哈德遜應該已經意識到,他這次對“北方航線”的探索工作,再次不得不慘淡收場了。


    針對哈德遜河的探索,真實目的變成了為荷蘭探索一塊,有貿易潛力的殖民地。


    從結果上看,荷蘭人最終對這項工作是認可的。


    最起碼,通過在哈德遜河口所建立的貿易據點,荷蘭人能夠溯河而上,向土著印第安人收購皮草。


    值得一提的是,迴航後的哈德遜,並沒有能抵達阿姆斯特丹複命,而是在經停普利茅斯港時,被英國人扣留。


    很顯然,英國人也意識到哈德遜這次遠航的價值,並希望他能夠將探索成果交付給英國。


    不過,出於個人榮譽及對契約的尊重,哈德遜還是想辦法將航海日誌,轉交給了他在荷蘭的投資人。


    獲得哈德遜河考察結果的荷蘭,隨後在此嚐試了一些貿易活動,但並沒有馬上著手,在哈德遜河口建立殖民地。


    直到1621年,五月花號差點搶灘哈德遜河口的消息傳到荷蘭,荷蘭人才開始真正行動起來,成立了以新大陸為經略目標的“荷蘭西印度公司”。


    1624年,荷蘭在哈德遜河口的“加弗納斯島”建立定居點。


    次年,再從當地土著手中,購買了日後紐約市的中心“曼哈頓島”,以興建自己在北美的殖民中心——新阿姆斯特丹。


    而由新阿姆斯特丹出發,沿哈德遜河向北探索、擴張的殖民地,則被稱冠名為“新尼德蘭”。


    尼德蘭為“低地”的意思,當時的荷蘭還包括日後的比利時、盧森堡,正式名稱為“尼德蘭聯省g和國”。


    可以這樣說,半個多世紀前英國人,對“東北航道”的探索工作雖然遭遇失敗,但卻意外打通英、俄海上貿易通道,及催生“m斯科公司”。


    半個世紀後,又一名英國人代表荷蘭,針對“西北航道”的探索工作,又計劃外的成為了“荷蘭西印度公司”的催化劑。


    類似“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例子,在大航海時代比比皆是。


    就像原本以為自己發現印度的哥倫布,卻幫助西班牙和歐洲,打通了通往新大陸的大門一樣。


    這些“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既定目標能不能達成,


    因為這個目標本身,就有可能是不現實的,但隻要能勇敢走出去,這個世界就會給你以迴報。


    好了,我們還是來看看由哈德遜的這次探險工作,在地緣z治層麵所帶來的後果。


    最直接的後果,是因為荷蘭人的插入,使得“新尼德蘭”或者說“紐約”,在當時,成為了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南北分割點。


    這一點,倒是與其氣候分割點的屬性極為貼合。


    至於說哈德遜本人,他的故事卻還沒有結束。


    以“地緣”這個視角來說,並不會去追溯某個傳奇人物的一生,但如果這個人的經曆,與重大地緣事件相關的話,那還是一個很好切入點的。


    以這個需求來說,哈德遜生命終結前的最後一段經曆,可以幫助解開另一個謎題,那就是為什麽會有“j拿大”。


    最早幫助法國發現哈德遜河口的,是1524年的一名意大利人。


    最早代表西班牙登陸哈德遜河口的,是1525年的一名葡萄牙人。


    而最早幫荷蘭探索哈德遜河的,又是一名英國人(1609年)。


    好了,聽到這些是不是有點暈?


    其實將“航海家”服務於“外國”的現象,與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那些在各國,尋找實現抱負機會的“客卿”做類比,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在大航海時代數以百計的航海家中,哈德遜之所以能夠獲得學者的青睞,原因之一在於他的傳奇經曆。


    1610年,這位幫助荷蘭撕裂英國殖民地的航海家,再次從m斯科公司,得到了一份工作合同,替後者探索“西北航道”。


    這次,哈德遜沒有再跑到紐芬蘭島南麵去,而是老老實實的駛入拉布拉多海。


    在哈德遜還在思考,下一步的方向時,我們不妨先結合地圖,從天帝視角來觀察下,真正具有可行性的“西北航道”,應該是什麽樣的走向。


    看看加拿大地圖,你們很容易發現,在美洲大陸之北、格陵蘭島西側,存在一片輪廓呈三角狀的群島。


    這個群島有一個,很能反映其地理、地緣z治屬性的名稱——j拿大北極群島,後麵簡稱“北極群島”。


    這當中被為引人注目的,是三個大型主島,包括:東南部的“巴芬島”、西南部的“維多利亞島”、北部的“埃爾斯米爾島”。


    以麵積來說,這三個島嶼,在後世全球範圍內都能夠排入前十,分別為第5、第8、第10。


    要知道,滋養了後世英國和5000萬人口的“大不列顛島”,在這份榜單中也不過排名第9。


    若單純以麵積論英雄,為英國發現這些島嶼的殖民者,無異於再造了最起碼3個英國。


    將土地麵積視為最重要的指標,是初級z治愛好者常犯的一個錯誤。


    如果知道上述三大主島的總人口,不過餘人,其中絕大部分,更是生活在氣候相對溫暖的巴芬島南部,


    並且最接近北極點,埃爾斯米爾島甚至幾乎是個無人島時,相信就不會太在意它們的麵積了。


    實際上,即便是在技術發達的21世紀,北極群島上的居民,都還是被國人,稱之為“愛斯基摩”人的“因紐特人”為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