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角度來說,在西印度群島開辟種植園的目的,戰略上很大程度,並不是為帝國獲得多少財富,


    而是吸引西班牙人願意落戶於此,以保障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航道安全。


    既然在大陸資源被發現之後,西印度群島的戰略價值,就更多體現在航線保障之上,那麽,即使是四大主島,也就並非完全不能被放棄了。


    西班牙要做的,是集中力量確保一些重要港口不失,比如哈瓦那,並利用海軍力量,保障幾條主力航線的安全。


    在這一思路影響下,17世紀初,西班牙主動放棄了擁有更多天然良港,但同時亦吸引更多海盜,侵擾甚至落戶的海地地區。


    那些原本在此開辟種植園的西班牙人,被要求帶上他們的奴隸和財產,遷往多米尼加地區,以避免他們所掌握的資源為海盜所利用。


    與西印度群島其它島嶼不同另一點是,由於山地的存在與分割,伊斯帕尼奧拉島擁有更為複雜的氣候類型。


    簡單來劃分的話,海地地區屬性熱帶雨林氣候,而多米尼加則大部屬於熱帶草原氣候,除了北部山地以外。


    西班牙人的放棄,使得這一地區的天然港口,成為海盜們的樂園。


    不過,堅壁清野之舉,卻沒有影響到海盜們的補給。


    很快,就有一些來自歐洲的冒險者們發現,捕獵那些生活在內陸雨林地區的野生動物,


    如野豬、野牛,再製成醃肉出售給海盜們,也是筆不錯的生意。


    這種情況,不由的讓後人想起,在米國西部興起淘金熱之後,有個聰明的年輕人,


    將賣不出去的帆布帳蓬,改製成工裝褲賣給淘金工人的故事,後世牛仔褲就是這麽來的。


    即使沒有來自雨林的饋贈,海盜們同樣可以通過劫掠和交換,得到他們所需的生活資料。


    隻要海盜們的生意能夠繼續下去,就一定能夠圍繞著他們,生成出一連串生意來。


    就像當時還是海邊的土著人,會在海地種地出售糧食給海盜一樣。


    從這個角度來說,放棄海地,並不會減少西班牙寶船遭遇攻擊的風險。


    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西班牙人又怎麽能夠保證,接下來不會有其它歐洲國家,來填補海地的z治真空呢?


    在後來的曆史中,這種情況的確出現了。


    在海地地區討生活的人,並不僅僅隻有英國人,更有來自法國、荷蘭等國的流民。


    最終搶先一步,將海地打造成自己殖民地的不是英國,而是與之如影隨形般存在的法國。


    17世紀中葉,法國開始有意識的開始向海地移民,並且勸說那些,從事海盜和獵人工作的歐洲流民,重新恢複那些被西班牙人放棄的種植園。


    及至17世紀70年代年,海地地區,已經生成有十幾塊法國殖民地,和數千法國移民。


    由於山地的阻隔,和法國方麵的低調行事,西班牙人一開始並沒有覺察到,


    法國已經把流民之地屬性的海地,慢慢變身成為了自己的殖民地。


    當法國人宣稱,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約三分之一的土地,應該被稱之為“法屬聖多明戈”,即:聖多明戈是法國為海地取的名字。


    西班牙才意識到,自己的臥榻之側,已經有了法國的存在。


    公元1697年,在歐洲的又一場爭霸戰之後,法國正式通過條約,得到了這片多山的土地。


    哥倫布發現的“海地角”,則成為了法屬多明戈的s府。


    隻是最終,事情卻沒有朝著有利於法國的方向發展。


    在後世,歐洲國家留在前殖民地身上,最顯性的印記當屬語言。


    以此來劃分,海地與多米尼加之間,最大的地緣區別,應該是前者屬於法語區,後者屬於西語區。


    然而實際上,絕大多數海地人並不說法語,而是使用一種,被稱之為“海地克裏奧爾語”的語言。


    “克裏奧爾”的意思為“混合”,在殖民時代,克裏奧爾人通常被指向,擁有歐洲血統的混血人。


    所謂“海地克裏奧爾語”,本質也是一種以法語為基礎,摻雜有土著印第安語、非洲語言、西班牙語等,語言元素的混合語言。


    隻是,使用這種語言的海地人,卻並非是血統意義上的“克裏奧爾”,而是真正的非洲h人。


    在殖民史上,海地擁有兩項被載入史冊的記錄,那就是拉美曆史上,最早獲得d立的殖民地,以及“世界上第一個h人g和國”。


    得到海地之後,通過招攬移民、開拓種植園,並大量從非洲購買奴隸,法國將這片土地,經營成了一片經濟繁榮之地。


    及至18世紀末,這片富庶的法國殖民地,共生活有1萬法國人,以及50萬h人奴隸。


    大量h奴的引入,是“法屬聖多明戈”繁榮的基礎。


    有一種說法,當時每三個被販運至美洲的奴隸,就有一個被送往海地。


    問題是,人口比例的嚴重失衡,也為法國的統治埋下了安全隱患。


    在一個遠離本土的離島上,如何管理數量達到自己50倍,並且內心充滿怨恨的h人奴隸,是法國人必須解決的問題。


    盡管,生活在島上的法國人,有意識的將少量血統意義上的“克裏奧爾人”,培養成他們管理h人和種植園的中間階層。


    這在歐洲殖民地區是常規做法,但這種做法,並不足以影響到奴隸們,在人口上的絕對優勢。


    對於法國人來說,更為不幸的是,這些黑白混血的“克裏奧人”,並不總是站在他們的一邊。


    對於後者來說,同樣有可能認定,自己遭遇到白人的歧視。


    公元1790年,海地g命爆發。


    這場g命最初的導火索,恰恰正是由“克裏奧人”所點燃的。


    此後十餘年間,整個“法屬聖多明戈”陷入了一片混戰。


    大量法國人或被屠殺,或被迫離開。


    而各自為戰的克裏奧人及黑人內部,同樣紛爭不斷,並造成了大量人口損失。


    盡管,在這場混亂正在進行當中,法國進入了它曆史上,最為強大的“拿破侖時代”(1799-1821年)。


    並且於1802年,向海地派出了一支,3.5萬規模的遠征軍,卻依舊沒有能夠挽迴敗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