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拉的如此之長,一定程度與瑪雅地區,沒有這種頂級資源有關。


    然而,在與加勒比海相鄰的另一個板塊——墨西哥高原,西班牙人卻獲得了巨大的收獲。


    在登陸加勒比島嶼之後,西班牙人很快就從土著居民口中,獲知了“阿茲特克文明”的存在,並了解到這個高原文明盛產黃金和白銀。


    與瑪雅人不同的是,阿茲特克人已經初步掌握了銅的冶煉技術。


    隻是,麵對西班牙人的火槍與更為精良的盔甲、冷兵器,用石製兵器,還是加入點青銅兵器反抗,都無法改變這些文明覆滅的結局。


    在征服墨西哥高原後,阿茲特克人的文明中心“特諾奇提特蘭”,被摧毀重建,成為了後世的墨西哥s都“墨西哥城”(1521年)。


    這座城市,不僅被用來搜集墨西哥高原上,所出產的白銀、黃金,更成為了整個“新西班牙總督府”的z治中心。


    以地理板塊來說,墨西哥高原所直麵的這片海洋,並不屬於加勒比海,而是被稱之為墨西哥灣。


    不過,地理學家的這種分類,並不影響墨西哥灣海麵所發生的一切,在大航海時代,成為“加勒比”曆史的一部分。


    從墨西高高原轉運出來的財富,會先在西距墨西哥城,300公裏的“韋拉克魯斯港”裝船。


    這個港口,當時名叫“聖胡安.德烏盧阿”,也是西班牙征服阿茲克文明時的登陸點。


    承載著巨大財富的寶船,在經停古巴的哈瓦那城後,再穿越古巴島與佛羅裏達半島之間的“佛羅裏達海峽”。


    最終由巴哈馬群島北部進入大西洋,駛向西班牙。


    從巴拿馬或者卡塔赫納出發的寶船,大多時候,也會先駛往哈瓦那補給或者重新裝船。


    如果,你們發現哈瓦納實際處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大西洋這三個海區的交匯點上,應該就不會為西班牙人的這種選擇感到驚訝了。


    這一航線在幫助哈瓦那,成為地區交通樞紐地位的同時,亦讓拿騷有機會成為海盜的樂土。


    你們很容易在地圖上感覺到,這些平時藏身於巴哈馬海域的劫掠者們,是多麽容易的從繁忙的航道中發現商機。


    如果以位置來說,後世米國佛羅裏達州所在“佛羅裏達半島”,看起來也不應該被西班牙人或者海盜所無視。


    通過這個北美大陸的突出部,同樣可以對往來加勒比地區的航道造成戰略影響。


    如果說,海盜們可能覺得這樣的大陸地區,不適合他們與各國海軍玩躲貓貓遊戲,那麽,應該更有戰略視野的西班牙呢?


    西班牙並非沒有嚐試在佛羅裏達半島殖民,位於半島東南端的邁阿密地區,是西班牙人最早試圖建立殖民地的地點。


    選擇這個位置,而不是最半島最南部的岬角,是因為那個看起來更合適的位置,直到後世,仍然是一片沼澤之地。


    這就是米國的“大沼澤國家公園”。


    不過,在邁阿密土著部落的強烈反抗之下,這種嚐試並不成功。


    雖然在征服過程中,這種反抗是非常的常見,並不足以讓殖民者放棄想法,但此後西班牙人對佛羅裏達的熱情,遠沒有對那些島嶼更高。


    直到1564年,法國人試圖在佛羅裏達半島東北部建立殖民地,感覺到危機的西班牙人,


    才出兵趕走了法國人,建立了一個名叫“聖奧古斯丁”的殖民地。


    這種做法,讓人感覺西班牙人之所以在乎佛羅裏達,並不是覺得此地有多大的開發潛力,


    僅僅隻是因為害怕失去佛羅裏達,會對他們在加勒比海的利益造成影響。


    縱觀西班牙在中北美洲的殖民曆史,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西班牙對後來,歸屬於米國的這部分土地,並沒有用心去經營。


    以墨西哥灣西北部的“德州”為例,注意是“得克薩斯州”,不要跟賣扒雞的那個搞混了。


    一直到17世紀末,在看到法國試圖在密西西比河上,建立“聖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時,


    西班牙才開始在這一地區,建立第一個殖民地——聖安東尼奧。


    而此時,距離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已經過去過去了整整200年。


    另一個看起來不應該被放過的位置,在太平洋方向與墨西哥接壤的加利福尼亞州,西班牙人的滲透時間還要更晚。


    一直到1777年,西班牙人才嚐試在舊金山灣南端,建立第一個殖民點——聖何塞,又譯“聖何西”。


    要知道,在這個時間點上,米國d立戰爭都已經開打了。


    究竟是什麽原因,讓西班牙未能產生殖民“米國”的想法呢?


    從地理環境來看,製約西班牙人目光的,其實是一根看不見的線——北迴歸線。


    這條一般被定位為北緯23度26分的分割線,被認為是分割熱帶、溫帶氣候區的基準線。


    雖然因為地勢、洋流等因素影響,一片陸地到底被歸類為,什麽大的氣候類型,並不能單純以緯度來劃定,但這並不影響,緯度對氣候所產生的決定性作用。


    在幫助大家在腦海中,定位北迴歸線位置的問題上,哈瓦那這個加勒比地區的地緣樞紐點,可以做個不錯的參照物。


    這條切割溫、熱帶的緯度分割線,正是從哈瓦那的北部,橫穿“佛羅裏達海峽”南部而過。


    將邁阿密與哈瓦那兩者之間氣候做個對比,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北迴歸線對氣候的影響,是否真如我剛才暗示的那樣。


    作為米國本土最溫暖、溫潤的地區,讓氣象學家感到一絲猶豫的是,在定義邁阿密地區氣候時,


    到底應該是,應該將之歸類於溫帶屬性的“亞熱帶氣候”,還是沒有四季之分的“熱帶氣候”。


    反觀身處北迴歸線之南的哈瓦那,爭議就是隻在於:其到底是偏向“熱帶草原氣候”,還是“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在米國本土,勉強有可能擠入熱帶範疇的地區,隻有邁阿密所處的佛羅裏達半島南端。


    也就是說,米國和“英美文明”在氣候上的屬性,都為“溫帶”。


    這種與中央之國的情況頗為相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