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起碼在機車迷中,有“世界上死亡率最高比賽”之稱的“曼島tt”,可是殿堂級般的存在。


    對,大家沒有看錯,這裏說的“曼島”,就是“馬恩島”。


    你們把“馬”、“恩”兩字,連起來快速念就明白了。


    將不列顛群島中,麵積排名前三的島嶼,與“三島”之說對應起來,隻能說是一種“地理正確”吧。


    就“英倫”一詞,出現的年代來說,它更應該指向的是: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三部分。從1707年起,至1927年的220年期間,“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曾經是英國的正式國名。


    其中的“大不列顛”,指向的是1707年,由英格蘭、愛爾蘭兩大王國,聯合組建的“不列顛王國”。


    前者在地理上,位於不列顛島的北部,地形上高地多、低地少。


    後者位於不列顛島的中、南部,地形上則以平原為主。


    20世紀20年代,隨著愛爾蘭大部d立,僅保留“北愛爾蘭”部分的英國,將國名再次改成了“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要不是早在1301年,英格蘭就吞並了不列顛島西部的“威爾士”,而不是組成聯合王國。


    並且,將“威爾士親王”的頭銜,作為了英國王儲的封號,估計按照英國人這種直白的命名方式,在21世紀,人們能看到的國名,會更加的複雜。


    好在英國的國名,雖然變來變去,內部結構看起來也錯綜複雜,但英格蘭始終是一切的主導。


    換句話說,這種國名上的變化,展現出來的,更多是一部英格蘭的興衰史。


    隻要英格蘭本身不陷入分裂,那麽,“英國”就將一直存在於地緣z治舞台上。


    就像剝離了十四個加盟共和國之後的俄羅斯,並不會被外部置疑,有沒有資格繼承沙俄及s聯的地緣遺產一樣。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英國名字如果變成“英格蘭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甚至迴歸為300多年前“英格蘭王國”,相信也不會讓人感到特別意外。


    一個曾經叱詫全球的“日不落帝國”,落到這般田地,多少會讓一些有殖民情結的人,感到一絲淒涼。


    然而,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


    後麵你們會發現,“英美文明”在價值觀上,原本就不追求中央集權模式,組織結構上,也一以貫之的搭建模塊式結構。


    正是這種價值觀和模式,幫助英國從一個邊緣島國,快速成長為一個全球性帝國。


    由此帶來的益處還在於,z治上的脫鉤,並不天然導致彼此關係的惡化。


    無論在帝國內部還是外部,維持彼此關係的主線,都是這一價值觀和經濟上的共同利益。


    將“大英帝國”,視為人類曆史上最成功的帝國,並不僅僅因為它稱霸四海200多年,並一度控製了地球上14的陸地,


    還在於,即使在大英帝國已然崩潰的20世紀,英國的君主,仍然能夠在法律上,被認定為16個國家的元首,


    並且,能夠通過“英聯邦”這種,被視為帶有“後殖民時代”色彩的組織平台,與大部分前殖民地,保持密切的經貿、文化交流。


    盡管,後世大部份人,可能不認為,這種帝國遺產,有什麽值得炫耀之處,但在可以選擇自由進入的情況下,


    仍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願意這樣做,很難說這不是一種,軟實力優勢的體現了。


    對比已經解體的,由法國和原法屬非洲殖民地,所組成“法蘭西共同體”,以及名存實亡的,


    由前f聯國家組成的“d立國家聯合體”,這種感受會更加的明顯。


    再來說說“英美國文明2.0版”的米國。


    在可以預見的21世紀,米國很難再維持一超獨大的局麵了。


    在實踐中,米國所推廣的所謂“普世價值觀”,也被證明其實沒有那麽普世。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即使米國模式,沒有如願成為“曆史終結者”,其仍然不失為一個,不成功的模式,但仍擁有一批受眾群體。


    而在曆史上,西方文明內部中的其它類型,並未取得過這樣的成功。


    這也是為什麽,我要把“英美文明”,單獨從“西方文明”中剝離出來,以英、美在北美的地緣擴張史為主線,將之全景式的展現出來。


    準確說,“英美文明”是脫胎於“西方文明”的一個次生文明。


    西方文明的文化源頭在希臘,而z治源頭則在羅馬。


    作為一個近岸離島,英格蘭地區融入西方文明圈的時間,已經有了兩千年時間。


    公元前58—前51年,“凱撒”率領羅馬軍團,征服了整個高盧地區,也就是後世的法國。


    在征服高盧期間,誌得意滿誌的“凱撒大帝”,連續兩次入侵不列顛。


    隻不過,在高盧戰事未平的情況下,登陸不列顛的羅馬大軍,很快又撤迴了高盧。


    公元43年,卷土重來的羅馬軍團,再次登陸不列顛。


    這次,準備充分的羅馬人,用了14世紀的時間,完成了對英格蘭地區的征服,並將之變身為,羅馬的“不列顛尼亞”行省。


    原本世居於不列顛的凱爾特人,則被擠壓到了島嶼的西、北部,演化成為了後世,仍然在英國m族序列中的:威爾士人、凱爾特人。


    基於上述曆史,“不列顛”成為了英國代名詞,“高盧”成為了後來法國的標簽。


    從羅馬征服的角度來看,法國要比英國,更早融入西方文明圈,加之島嶼之於大陸的邊緣屬性,因而,法國長期保持對英國的心理優勢。


    即使21世紀,英語及“英美文明”,已然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導者,依然改變不了高盧雄雞的高傲心態。


    反觀不列顛,最起碼在大英帝國崛起之前,客觀上,也是認可這種定位的。


    之所以在這裏提到法國,是因為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之一,法國不僅長期以歐洲代言人定位自身,


    更因為其與英國相愛相殺的地緣關係,對“英美文明”的形成,起到的推動作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