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不管是政府、私人、國內還是國外,都受到極大限製,認為巴西體製,無法做到既不通脹又有增長。


    政府支出和赤字性支出,都被大幅削減,認為應當盡量減少,所有形式的刺激政策以避免通脹。


    實踐過程中,出台了一係列政策,被多數經濟學家,形容為正統的,即“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包括極低的政府債務,極有限的政府行為,以及完全資本化、管理嚴格、保守的銀行。


    這些限製通脹的政策,保證了經濟的高度穩定。


    年通脹率從2000%,驟降為個位數。


    但是,這些成果付出了代價是:1980至2005年間,巴西從世界經濟增長最快、通脹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變成通脹率最低增速最慢,(如果不規範地說)的國家之一。


    但雷亞爾計劃,並不是正統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經濟正統源於這樣一種信念,即通過控製貸款、有限政府和低通脹,是最大化增長的政策工具。


    正統政策是手段,而非目的。


    雷亞爾計劃剛好相反,高增長是敵人,因為高增長,能導致惡性通脹導致經濟、z治和社會不穩定。


    因此,控製貸款、有限政府和低通脹,是雷亞爾計劃的目標,而非手段。


    這種區別非常重要,值得再重複一遍:雷亞爾計劃的敵人是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不是目標。


    結果是,巴西人的想法與現實並無太大差別,是巴西政府想做的事,與國際市場認為的有很大差別。


    全世界的投資商,都認為雷亞爾計劃目標就是手段,他們認為這個目標,完全符合自己的利益。


    所以,外國投資商都投資,支持巴西和雷亞爾計劃。


    巴西的對內投資達到空前規模,巴西央行2011年外商直接投資,計劃吸收資金高達600億美元。


    而這些投資,卻與雷亞爾計劃的目標衝突:引進了外國貸款,但政府想要控製貸款。


    給銀行過度撥款,而政府想要嚴格管理銀行。


    鼓勵政府支出,卻被政府視為危險動作。


    因為國外的低息貸款,巴西人也許覺得更富了,但對政府來說,環境卻越來越惡劣,威脅到雷亞爾計劃,維持的來之不易的穩定。


    到2013年時,巴西的年通脹率小幅上升至6%,6%正是政府能接受的底線。


    雷亞爾計劃的真正成果,在於保證了經濟穩定,最重要的是控製力。


    巴西的地理和社會問題,讓人望而生畏,如果不能首先控製當地宏觀經濟力量,不管哪個政府,都無法解決這些問題。


    從這點來說,雷亞爾計劃完成了初衷。


    盡管,通脹沒有完全解決,但也受到了抑製——這給了政府空間,去解決國家麵臨的其它種種問題。


    與內陸擴展計劃一樣,雷亞爾計劃的成功,改變了巴西人對自己國家的看法。


    當通脹讓窮人的儲蓄極度縮水,毀掉幾千萬窮人的生計時,人們對中央政府的信心微乎其微。


    雷亞爾計劃雖然沒有帶來高增長或更多財富,但卻保證了物價穩定——於是,人們可以為自己的未來,打下有限根基。


    一年又一年,儲蓄保值。


    購買力穩定。


    本來這些是發達國家基本的經濟政策,人們認為理所應當,但對這一代巴西人來說卻不熟悉——巴西人將此歸功於中央政府。


    正如內陸擴展計劃,讓巴西所有的州,都在巴西的事業中,擁有既得z治利益。


    雷亞爾計劃,讓巴西所有的州,在中央政府中,擁有了既得經濟利益。


    並不是說雷亞爾計劃,消除了巴西通脹問題的結構性和地緣條件原因——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這讓巴西人知道,他們的國家能夠經濟穩定、他們的政府,能夠為巴西整體的利益努力,而不是哪個州出總統,就為哪個州服務。


    地緣z治任務,是一個國家為了安全和發展,所必須追求的寬泛、戰略性目標。


    這與意識x態道路無關,是由特定國家的地理,和其鄰國的地理情況決定。


    地緣z治任務通常都是嵌套的:第二個任務倚仗第一個任務,第三個任務倚仗第二個任務,凡此種種。


    然而,巴西情況卻並非如此。


    由於巴西處於十分困難的地緣條件下,它本身就是一個貧弱國家,缺乏地形和製度能力影響周邊地區。


    它前三個地緣z治任務,就反映了這一點。


    所以,完成任務的順序,主要是由巴西近鄰的綜合作用決定的。


    這些因素,多數都是巴西無法操控的,而不是通過巴西利亞的決策就能完成。


    所以,巴西隻能推動完成任務,因為環境並不在其掌控中。


    任務一:保護沿海


    巴西南部沿海地區,分布著這個國家的核心領土。


    然而,海岸崎嶇險峻、孤地之間無法貫通,這意味著若是將沿海地區,通過基礎設施連通,巴西就失去了保護屏障。


    保護核心區的唯一方式,就是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打消潛在侵略大國的入侵念頭。


    若沒有這樣一支海軍,巴西就會成為一群支離破碎的城邦,很可能彼此敵視的集合體。


    若沒有這樣一支海軍,巴西的出口,也隻能完全聽憑其它海洋大國的支配。


    但巴西資金匱乏,無力打造這樣一支海軍。


    因此,曆史上,巴西利亞往往尋求與大西洋的霸主結盟,不管它是誰,以此來抑製,強於自己的傳統大國阿根廷。


    在19世紀上半葉,巴西與英國交好。


    但隨著巴西熱情接受米國的m羅宣言,對第一個任務的需求變得更強烈了。


    在西半球所有國家中,巴西基本是唯一一個,歡迎米國這項新殖民政策的國家,把歐洲排除在西半球外,這主要是因為,巴西沒能力,單獨抵禦歐洲大國。


    即使在21世紀,巴西海軍也沒能力,在巴西核心區外海岸線可靠巡邏。


    因此,巴西與米國保持或者緊密的,若非嚴格友好的關係,以保證米國,不會把巴西視作隱憂,或視作米國對付其它潛在威脅的障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