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海岸平原,意味著主要城市間,無法形成小城市。


    一個城市無法分享另一城市的基礎設施成果,若想連通這些城市,需要先爬上峭壁,登上地盾,


    然後,穿越地盾,再爬下峭壁,到達另一城市,這種方式極端困難,並且糜費時間和工程。


    巴西沒有能,直接到達拉普拉塔河的通航河流,所以,不得不四處籌資用於建設,這個資本密集型工程。


    土地的根本局限性,也拉高了成本,一開始就要注入巨資,增加了開發成本。


    孤立地形,並不是能“逐漸擺脫”或“改變”的東西。


    地形是恆定的,這些城市,就是不能互相整合的、現代的、低成本城市,它們無法建在懸崖邊上。


    而且,由於巴西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城市,都位於孤地上,所以這對巴西的發展能力,造成了永恆限製。


    到了21世紀,巴西的主要公路和鐵路,也寥寥無幾,即使地形允許,比南部國家更平坦地區,相比建設起來造價更高。


    由於峭壁太陡,距海岸太近,巴西缺少一條,主要的沿海道路係統。


    觀察巴西海岸線就能明白,為什麽巴西的沿海道路,基本隻是雙車道,而沿海城市極小,勉強把能用的小塊土地都湊上。


    巴西大部分地區仍沒有鐵路,巴西以出口大豆、玉米和大米而聞名,而這些貨物,是通過卡車運至港口,這種方式,是散裝貨物運輸造價最高的方式。


    在巴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大峭壁都是直接伸入海岸。


    這個地圖生動說明了,為什麽大峭壁殘酷地限製了,裏約熱內盧的發展。


    由於缺少世界其它主要城市的那種傳統海岸,巴西南部沿海城市的發展,都遵循相似模式。


    聖保羅州是例外,中心是聖保羅市。


    隻有聖保羅有足夠的平坦土地,按標準模式發展,形成規模經濟。


    聖保羅也是巴西,唯一代表著現代的、基礎設施整合式的,傳統發展模式的地區。


    所以,這一地區貢獻了巴西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不足為奇了,盡管,該地人口,隻占全國五分之一。


    在1950年,聖保羅州的經濟產出,占全國的一半以上。


    不幸的是,聖保羅並非沿海城市。


    聖保羅的峭壁太陡,沿海孤地——桑托斯港——太小,無法充分發掘聖保羅的潛能。


    聖保羅坐落在巴西地盾頂部,海拔800米,距海岸70千米。


    而米國密西西比河通航終點,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盡管距海岸3000千米,但海拔不到200米。


    巨大的海拔差,緩和了沿海地區亞熱帶氣候的影響,但卻極大增加了,連通沿海城市和州的高成本和工程量。


    所以,盡管聖保羅確實是個主要經濟中心,但卻無法與巴西沿海城市,以及世界緊密相聯。


    缺乏規模經濟、地區基礎設施整合困難,造成了發展瓶頸。


    尤其是限製了沿海孤地與外部世界的溝通,這就是大部分巴西港口的現狀。


    於是,這成了巴西經濟,突破麵臨的最重大的限製因素。


    巴西是許多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國,但由於地理條件限製運輸,城市難以整合,港口發展遭到徹底限製。


    在21世紀,巴西七大港口吞吐量總和,不及我國第一大港s海港,所有巴西港口吞吐量總和,遠遠不及我國兩大港,s海港和舟山港總和。


    巴西無法通過沿海,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為那裏沒有足夠土地,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


    而爬上大峭壁,發展內陸也麵臨新的問題。


    大峭壁頂部的沿海山脈,把河流切割開來。


    距東南沿海的幾十千米的範圍內,南美河流向西流,而非向東,最終注入拉普拉塔河網。


    早期巴西城市嚐試發展內陸腹地,而最終卻發現,這些腹地,向南與阿根廷和巴拉圭地區聯係更劃算,而不是與東部本國其它地區。


    對內陸許多地方來說,沿河順流直下,將貨物運至布宜諾斯艾利斯這種大港口更便宜、便捷,而拖著這些貨物,


    攀上並翻越巴西沿海山脈、再爬下大峭壁,到達不連貫的二流巴西港口,並非明智之選。


    同樣,沿著大西洋海岸南下,順著拉普拉塔河上溯,進入巴拉那河,比糜費巨資建立陸地基礎設施更容易。


    巴西早期在內陸嚐試整合,而結果卻削弱了巴西內部聯係,加強了對南邊鄰國的經濟依賴。


    這些南方鄰國,利用了巴西這一弱點,使巴西勉力控製國家完整。


    米國d立的情況是,所有殖民地,都受同一行政機構管理,一起作戰反對殖民地領主。


    而南美與此經曆不同,南美是不同實體之間的鬆散拚湊,在曆史上的那15年裏,為各自的d立而戰。


    巴拉圭1811年獲得d立,阿根廷1818年d立,巴西1823年d立。


    一旦d立,這個地區的新國家,立刻開始了爭奪水路控製權的鬥爭。


    水路控製權是在南錐體地區,成為主導的、綜合的經濟大國的關鍵。


    由於巴西是該地區,最後脫離宗主國控製的國家,所以它在d立後,沒有充分時間鞏固自身,


    準備d立後的戰爭,與其它南錐體國家相比,它的天然孤地特點,讓這種鞏固整合難上加難。


    所以,巴西在後來發生的戰爭中表現不佳。


    這些早期戰爭造成的結果是,烏拉圭從巴西分裂出去,巴西失去了所有拉普拉塔河,流域河流通航終點的控製權。


    所有河流的通航河段,後都被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控製著,而缺乏資金的巴西,隻能退居在高原亞熱帶地區。


    阿根廷和巴拉圭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增長,而巴西隻靠種植園農業,默默無聞超過一個世紀。


    之後,兩代人的地區競爭,集中於阿根廷與巴拉圭之間,兩國爭奪拉普拉塔河海運係統。


    1864至1870年的三國同盟戰爭,是競爭的白熱化階段,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最終殘忍地打敗巴拉圭。


    至少90%巴拉圭男性,死於這場戰爭,巴拉圭國基本被消滅,直到20世紀90年代,人口還沒有恢複平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