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估算,在紅木貿易存續的2個世紀中,有大約5000萬株紅木,被采伐運往歐洲。


    身在巴西的葡萄牙人,是如此的依賴紅木經濟,除了用它的名字,命名殖民地以外。


    在最初的100年間,葡萄牙人甚至沒有向內陸地區進行滲透,以至於被嘲諷為,隻能緊緊依附於海岸線生存。


    不過,從在大曆史層麵,葡萄牙這種做法,恰恰幫助後來的巴西,得到了能夠排名世界第五的領土麵積。


    因為除了西班牙人有機會,從西麵滲透巴西高原和亞馬遜地區以外,其餘競爭者想覬覦這片土地,都必須在大西洋岸線上壓倒葡萄牙。


    由於西班牙的經營重心,一直在安第斯山脈一線,並沒有過多的餘力向東擴張。


    所以,隻要能夠把英、法、荷等競爭者,阻擋在海岸線,葡萄牙人就能有充足的時間,考慮向內陸擴張的問題。


    現在我們清楚了,從生態角度看,最初的巴西,即不是在亞馬遜森林,也不是在巴西高原的熱帶草原上,而是是紮根於“大西洋沿岸森林”地帶。


    當年走出亞馬遜森林的圖皮人,之所以沒有向巴西腹地遷徙,而是沿海岸線進入巴西東南海岸,


    同樣是因為這條狹長雨林地帶的存在,這與他們在亞馬遜的生存環境類似。


    然而,經由600年的開發,這條成就巴西的森林地帶,到了21世紀,已經和巴西紅木一樣幾近消失。


    能夠在聖保羅等地尚能看到的雨林,尚不足其原始覆蓋麵積的10%。


    在森林消失的同時,以“巴西海岸山脈”為核心的這片山、海相接的區域,卻滋養了高達1.6億的巴西人。


    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中,人口的增長,總是伴隨著森林的消失。


    客觀說,在葡萄牙人落戶巴西之前,大西洋沿岸森林,已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圖皮人需要焚燒森林,以種植木薯等作物。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歐洲人的到來,大大加速了森林消失的進程。


    這是因為在歐洲人到來之後,在這片土地上開展種植業的目的,就不再僅限於,滿足土地定居者的溫飽問題了。


    大量的森林被開發成種植園,在地緣z治層麵,其實也是一種必然。


    雖然,葡屬美洲擁有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但葡萄牙要想長久的經營巴西,再多的資源也有消耗完的一天。


    在工業革命之前,農業幾乎是讓一片土地,做到可持續性發展的唯一途徑。


    在這一問題上,巴西紅木所染指的紅色顏色市場,正好可以提供一個比較案例。


    雖然葡萄牙人壟斷了巴西紅木,但卻沒有能夠,壟斷歐洲紅色顏料市場。


    西班牙人同樣在他們的領地上,發現了一種可供製作紅色顏色的特產。


    不過,這種特產並不是植物,而是一種昆蟲——胭脂蟲。


    這種以仙人掌為食物的昆蟲,體內含有大量的紅色素(胭脂紅素)。


    西班牙人在從墨西哥原住民那裏,獲知胭脂蟲的秘密後,開始有意識的集中種植仙人掌,以喂養這種,能夠製造紅色顏料的昆蟲。


    這種匪夷所思的商品,為新西班牙獲得的經濟利益,甚至僅次於,從墨西哥高原開采的金、銀。


    與巴西紅木相比,胭脂蟲貿易要更加的有可持續性。


    一棵適合采伐提供紅色顏料的巴西紅木,一般需要生長30年左右的時間。


    即使是在後世,也很難有資本,去做如此長周期的投資。


    反觀仙人掌的生長,則要迅速的多。


    雖然在幹旱地帶,開拓“仙人掌種植園”並飼養昆蟲,看起來有些奇怪。


    不過,從本質上看,這和其它農業行為,並沒有什麽不同。


    這也使得,在紅木資源幾盡消耗殆盡的18世紀,全球胭脂紅的產量,反而迎來了高峰。


    胭脂紅不僅能夠作為紡織物的染料,比如為英國著名的紅色軍服染色,還可以為化妝品和藝術品,提供紅色元素。


    基於胭脂紅的市場是如此廣闊,其原料又有可以通過可再生的手段獲取,西班牙人曾經費盡心機的保持這一秘密,並禁止活蟲出口。


    甚至對外宣稱,它和巴西紅木一樣,提取自天然植物,因為幹胭脂蟲的形態,看起來很像植物的種子。


    一直到18世紀末,科學家才通過顯微鏡獲知,這種能夠製作紅色顏料的種子,其實是一種昆蟲。在獲知胭脂蟲的秘密,並進一步探知它養殖方法後。


    法國等國家,開始將胭脂蟲和仙人掌,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作物”,引種至自己控製下的,熱帶沙漠氣候區,比如北非阿爾及利亞。


    在無法保守這一秘密後,西班牙同樣在自己殖民的其它地區,擴張胭脂蟲的產量,比如北非近海的加那利群島,以對抗外部競爭。


    需要說明的是,工業時代的到來,再一次打亂了這個世界的經濟結構。


    1860年,科學家們研究出了,從煤焦油中提供紅色顏色的方法,終結了胭脂紅貿易黃金期。


    就像合成化肥的研製成功,終結了硝石礦的暴利一樣。


    不過,大航海時代的歐洲殖民者,用以挖掘殖民地潛力的技術手段,更多還隻能停留在農業層麵。


    比如,引入舊大陸的馴養哺乳動物,就使得潘帕斯草原的潛力得以開發。


    而在大航海時代,能夠進入全球貿易體係,並對國際z治造成直接影響的,則主要是那些,更適合長距離貿易、更具利潤空間的“經濟作物”。


    廣義來說,除了糧食作物以外的農作物,都可以被稱之為“經濟作物”。


    熱帶地區的高溫多雨環境,及其所造就的生物多樣性,使得這一區間,成為了大多數經濟作物的原產地。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身處高緯度地區的歐洲人,隻能間接通過貿易獲得香料等,原產於熱帶地區的經濟作物。


    即使有種植的想法,也會因為環境的不適應性,而無法實施。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推進,歐洲人重新規劃世界貿易版圖的同時,也開始嚐試,在自己控製的殖民地中開拓種植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