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紅木的樹幹,含有大量水溶性的紅色成分。


    葡萄牙商人將之製成粉末狀運迴歐洲,用來為高檔布料染色。


    這項頗具壟斷性的資源,為葡萄牙人治下的巴西,帶來了大量經濟利益。


    由此導致的一個後果則是,在隨後的兩個世紀當中,這種原本普遍生長於巴西的樹木,被采伐殆盡,以至於後世的巴西政府,不得不出台政策保護。


    對於登陸美洲的葡萄牙人來說,初期其實是感到很遺憾的。


    畢竟在探索完巴西之後,他們未能發現,類似印加、阿茲特克這樣的文明體。


    這意味著,殖民者們並不能,依靠掠奪土著居民的累世積累,來迅速致富。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類似巴西紅木這樣的,預想之外的資源,會被逐漸開發出來。


    這片土地在“前哥倫布時代”的原生狀態,亦直接影響到了後來巴西的地緣氣質。


    為什麽葡屬美洲能夠形成一個整體,而西屬美洲卻分裂為,將近20個國家感到迷惑。


    其實關於西屬美洲為什麽會分裂,之前的內容已經講解的很清楚了。


    從地理結構上說,西屬美洲是依附於,科迪勒拉山係而存在的。


    單就跨度來說,已經很難想象,在如此之大的跨度之上,能夠建立一個統一國家。


    在西班牙人登陸之前,阿茲特點、瑪雅、印加等文明的d立發展,亦證明了這點。


    在建立殖民統治後,西班牙人逐漸分割出:新西班牙、秘魯、新格拉納達、拉普拉塔四個總督區。


    並在各總督區內部,進一步細分行政區,建立了數十個郡,更是因為認知到,西屬美洲殖民地的分裂性。


    那麽,巴西的麵積看起來也不小,為什麽卻最終整合成了一個國家呢?


    這是因為,巴西的麵積雖大,但核心區卻很集中。


    如果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內部擁有幾個不必互相依存的核心區,那麽分裂的風險就會加大。


    以西屬美洲的情況來說,身處新墨西哥城的“新西班牙總督”,沒有辦法,讓身在秘魯的西班牙殖民者,聽命於自己。


    同樣,秘魯總督又很難讓,波哥大或者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市民臣服於自己。


    反之,一個核心板塊,如果能夠集中境內大部分資源,那些地廣人稀的邊緣地區,一般並沒有力量分裂出去。


    後世俄羅斯就是這方麵的典型案例,無論是人口、經濟、工業,它的歐洲部分,在總量中的占比,都超過了80%。


    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有能夠在絕對實力上,壓倒俄羅斯的外部勢力介入,


    否則,將西伯利亞從它手中,分裂出去的計劃,就隻能停留在臆想階段。


    現在我們知道了,葡屬美洲之所以通常演變成“巴西”,而不是分裂成多個國家,基礎原因在於,它有一個能集中,大部分資源的核心區。


    那麽,這個核心區在哪裏呢?很顯然,並不會在亞馬遜平原。


    即使在21世紀,這片以熱帶雨林著稱的土地,大部都還處於未開發狀態,當然,他們應該為此感到慶幸。


    生活在亞馬遜地區的巴西人,主要居住在河口及幹流沿岸地區,整個區域的人口加起來,也隻有1800萬左右。


    要知道,巴西的總人口,在2018年可是達到了2.12億,這個數字在全球人口中,幾乎僅為一個零頭。


    這樣看來,亞馬遜地區在巴西內部的地緣z治定位,類似於西伯利亞在俄羅斯內部的定位。


    如果沒有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包括外東北,隻擁有歐洲部分的俄羅斯,依然會是個歐洲大國。


    問題是,缺少亞洲部分所提供的寶貴資源和地緣空間,它能否長期躋身世界大國的行列,將成為一個疑問。


    就像後世的英、法、德、倭,雖然曾經在某一個曆史階段,成為世界地緣z治舞台的主角,


    但在諸後發板塊紛紛崛起的21世紀,又都很難憑一己之力,成為一類地緣z治區。


    正因為如此,法、德才會抱團,搭建歐盟這個平台。


    英、倭等沒落的海洋帝國,才會緊緊的依附於米國,這個“新世界島中心”國家身邊。


    亞馬遜地區所擁有的巨大潛力,無疑是躋身大國行業的加分項。


    不過,巴西能否成為大國,還是要看另一大地理單元——巴西高原的情況。


    要是這片高原同樣的地廣人稀,那麽,巴西的潛力,最多不過是另一個j拿大罷了。


    好在這種情況並未出現,一片能夠承載2億人口的高原,是無論如何不能說條件差的。


    假如巴西高原內部,不存在分裂風險的話,那麽,以它的地緣力量來說,控製亞馬遜平原,完全不成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這裏所說的“巴西高原”,還包括高原對應的狹長沿海平原。


    如果沒有海岸線,這片高原的地緣價值將大打折扣。


    殖民者們認知一片大陸,永遠是從海岸線開始的。


    由於未發現成熟文明的蹤跡,以及期望中的貴重金屬,登陸巴西之後的葡萄牙人,並沒有馬上開始殖民工作。


    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有限的資源,必須投向更有利可圖的東方航線。


    遲至16世紀30年代,殖民巴西的計劃才開始實施。


    在此之前,葡萄牙人隻是定期派駐一些艦船,前往巴西海岸線巡航,以向其它覬覦,這片土地的歐洲國家宣示主權。


    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一個大事件,成為了葡萄牙開發巴西的助推劑。


    1522年9月8日,麥哲倫船隊中的幸存者“維多利亞號”,在曆經種種磨難後,返迴了西班牙。


    盡管麥哲倫本人已經身死於f律賓,但卻絲毫不會有損他,對這次發現的貢獻,以及這次航行的意義。


    對於人類來說,麥哲倫的航行,驗證了世界是一個球體的推斷。


    而對於西班牙來說,f律賓的發現,使之有了從自己勢力範圍,靠近香料產地的可能性。


    1494年的j皇子午線,隻是在大西洋中央,劃定了一條分割線,並不能讓兩顆牙,完美瓜分一個球麵世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