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利掌控製海權,並擁有更強大軍力的情況下,秘魯人的首都僅僅支撐了兩天,便宣告投降。


    1883年10月,智利與秘魯政府簽訂和平條約,得到了原本為秘魯控製塔拉帕卡地區,


    同時承諾在10年之後,將突出部性質的塔克納地區歸還秘魯。


    至於玻利維亞,還有誰會關心他們的得失呢?


    拋開地緣z治上的得失不說,這場戰爭,對於三國海上力量的建設,亦造成了深遠影響。


    為了永遠不可能放棄的海洋夢,玻利維亞長期在的的喀喀湖,維持一支人數,約數千的“內陸海軍”力量。


    痛定思痛的秘魯,則長期與智利在海軍建設上展開競賽。


    這種競賽導致智利、秘魯兩個不大的南美國家,在海軍實力上能夠與巴西一起,躋身南美前三。


    至於到底誰更有優勢,也許還要通過一場戰爭,才能夠驗證了。


    對於初級地緣z治愛好者來說,攻占一國首都卻並不吞並對方,往往是很難理解的事。


    產生這一疑問的根源,在於將地緣z治問題,簡單理解為土地的歸屬問題,而忽視了居民的控製、融合成本。


    實際操作中,為被征服地區,建立新的“國族”認同感,才是z治家所麵臨的最困難問題。


    雖然進行z族清洗,或者m族大遷徙,看起來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


    但這樣做,即使沒有後世社會,所考慮的人道危機問題,在技術上的難度也是非常之大的,尤其是原住居民人口眾多的情況下。


    如果智利一定要吞並秘魯,那麽等待他們的隻能是失敗。


    智利並沒有可能,把秘魯人變身成為智利人。


    不過,單就阿塔卡馬沙漠的情況來說,卻對智利人來說頗為有利。


    這片沙漠並非傳統的聚落區,所有的定居點,都是圍繞著海港以及礦區而生成的。


    比如,玻利維亞曾經的出海口“安托塔加斯塔”城,僅僅是在1866年,才開始出現在這片沙漠中。


    那些經濟移民,對這片土地,尚沒有形成歸屬感。


    同時,沙漠地區的人口承載能力有限。


    仍以“安托法加斯塔”地區為例,其在21世紀,是智利行政麵積最大的大區。


    但人口卻隻有50萬左右,每平方公裏人口還不到4人,其中超過三分之二,都生活在安托法加斯塔城。


    這意味著,從人的角度來說,這片沙漠的地緣融合問題,要簡單的多。


    智利軍隊隻要有能力拿下,幾乎不存在重建居民歸屬感的問題。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遙遠的天朝,竟然有機會在“硝石戰爭”,以及智利經營阿塔卡馬沙漠的問題上,體現出存在感。


    在從秘魯手中,奪取的塔拉帕卡地區中,人口最多的城市,是位於這一大區中部,沿海的“伊基克”城。


    據稱,這座沙漠城市20萬左右的人口中,有13為華人後裔。


    這一比例,即使放在華人移民,最為密集的東南亞地區,也足以令人側目。


    追根溯源的話,伊基克的華人移民,源起於19世紀後半期,所開啟的華人海外淘金熱潮。


    在人口大爆炸的壓力,以及諸西方殖民地,急需勞動力的誘惑下,大量來自東南沿海的華人,走上了出海謀生的道路。


    盡管這些移民中的絕大部分,出海之時,都僅僅是把這當成一項工作,而不是真正的想移民。


    但迫於各種原因,還是有很多華人最終留駐當地。


    19世紀的南美大陸,秘魯是吸引華人勞工最多的國家。


    整個秘魯境內,生活著將近十萬國人。


    然而,這裏說的“吸引”,很大程度帶著欺騙的成分。


    其中最為惡劣的合同,要求契約勞工們,在長達8年時間中,不能獲得任何報酬。


    很顯然,沒有人會在事先了解這些內容之時,接受這樣的約定。


    有記錄表明,曾經支撐秘魯經濟的鳥糞島上,禁錮著數千最為悲慘的天朝勞工。


    不過,這些華人中的大部分,並不是從事采礦業,而是分散在鐵路工地、加工廠、種植園,以及在白人家庭中充當傭人。


    當智利軍隊開始進攻利馬時,一些被受騙來到秘魯工作的國人,看到了獲得解放的希望。


    這當中,一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曾經在英國軍隊中服役的智利軍官,起到了關鍵作用。


    這名對國人和中國語言,有一定了解的智利軍官,接受了國人自行編隊,加入智利軍隊的請求。


    在整個進軍利馬的戰役中,大約有2000名國人,得以穿上智利軍服。


    雖然這些國人所承擔的,主要是非正麵作戰性質的後勤及破壞工作,但智利人很快為他們的決定感到慶幸。


    國人特有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對改變命運的渴望,使得這批加入智利軍隊的國人,表現得非常優異。


    在後世流傳的一些文章中,這支軍隊,被認定為是戰敗後,移民海外的太平軍聯係。


    而伊基克的則被描述為,智利為了感謝國人的幫助,而特別留給國人的自治城市。


    問題是,南美太平洋戰爭所開啟的時間,是在1879年。


    此前相關三國雖然摩擦不斷,但並沒有開啟戰端,而太平天國在天朝的失敗時間,是1864年。


    如果說,真的有人數高達上萬的太平軍,通過契約勞工的形式,出現在伊基克的礦場,時間並不會離1864年,這個時間點太遠。


    要是這樣的話,意味著這支仍保持建製的太平軍,已經在秘魯條件惡劣的礦場中,生活了十幾年。


    拋開如此大規模,且成建製的出海行動是否可行,單單是在環境惡劣的礦場工作十五年這一點,


    已是沒有可能性了,因此,此文將戰爭的時間點,有意提前到1866年。


    可以肯定的是,在硝石戰爭中加入智利的青壯年,並不是所謂太平軍殘部。


    唯一有可能,將這支天朝軍隊與太平軍聯係在一起的,是將他們組織起來的首領。


    這名國人在決定加入智利軍隊之前,已經憑借自身的努力,在秘魯成為了一名,小有積蓄的農場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