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加文明覆蓋的中安第斯地區,情況同樣如此。


    秘魯和玻利維亞,至今仍然存有很高比例的印加後裔。


    至於智利的原住民,在曆史上更多是為所謂“印歐混血”m族的產生,提供母本基因。


    在z族上認定自己屬於白人,並且出生於新大陸的美洲人,一般會被統稱之為,“克裏奧爾人”或者“土生白人”。


    不過,純粹從血統上說,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界定。


    如果讓阿根廷人來看,土生白人就應該保持血統純正,但在巴拉圭人看來,


    正因為擁有了瓜拉尼基因,才保證了他們不被阿根廷吞並。


    至於智利人,他們的情況與巴拉圭人類似,混入土著血統,並不會被認為是一件丟臉的事。


    在21世紀,智利有75%的人,在z族上屬於混血。


    在殖民時代,混血屬性的智利、巴拉圭人“土生白人”,都能夠在本地區,享受較高的z治、社會地位。


    兩個m族的另一個相似之處,體現在軍事上的強勢,並且對軍政府時代,留有更多的美好記憶。


    一個經常為後世軍迷所關注到的細節是,智利軍服脫胎於二戰中的德國軍服,以至於看到智利閱兵的影相資料時,會有一種穿越感。


    這種對軍事強權的崇拜感,甚至讓智利成為了,二戰後最大的德國戰犯庇護地。


    有資料表明,二戰後,有近萬名德國戰犯逃往智利。


    如果說,巴拉圭的大國夢,很大程度是一種海洋夢,那麽擁有漫長海岸線的智利,就不存在出海的問題了。


    曆史上,受益於這種天然優勢,智利會比兩個北方鄰國,更注重海軍的建議。


    智利能夠在以一敵二的局麵下,完勝秘魯和玻利維亞聯軍,這一優勢發揮了很大作用。


    另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是,智利曆史上最著名的總統p諾切特。


    他在1973-1990年期間擔任總統,同時也是其三軍總司令,


    甚至他還是一位知名的地緣z治領域專家,著有《智利地理大綱》、《地緣z治學雜文》等書。


    看到這裏,相信有人為玻利維亞捏一把汗了。


    可以這樣說,無論是通過軍事還是和平手段,玻利維亞想從智利手中,拿迴一個出海口的願景都很難實現。


    現在,還是讓我們迴到地理基本麵上,去看看秘魯,為什麽當年會和玻利維亞結盟。


    地緣上的相近性,並不是結成z治聯盟的必須條件。


    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同屬“東斯拉夫”,並且擁有共同曆史的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從古至今的關係會如此的緊張。


    z治家們作出判斷,更多是基於當時局麵與形勢。


    就阿塔卡馬的爭奪來說,看看爭議地區的位置,其實就很容易明白,這種博弈局麵,為什麽會出現了。


    無論是在印加還是西班牙統治時期,阿塔卡馬沙漠,幾乎都沒有體現過任何地緣價值。


    印加帝國在征服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脈後,所延伸的沿海國道,在經過阿塔卡瑪沙漠時,也不得不繞道於山地之上。


    一如人煙稀少的北查科平原一樣,西班牙人同樣不認為,為這片不毛之地,劃定一條明確的邊境線有什麽必要。


    這種情況,在世界其它幹旱地區同樣存在。


    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會在撒哈拉大沙漠等地區,看到那麽多橫平豎直的邊境線。


    必須為一片人煙稀少的,沿海爭議地帶劃定邊境時,最為公平的分配方式,


    是按照彼此在內陸核心區的邊境線,向海洋自然延伸。


    阿塔卡瑪沙漠整體位於南緯18°-28°之間。


    當我們在地圖上標定出這個區間,就會發現,按照剛才所說的內陸邊境自然延伸原則,


    玻利維亞可以主張南緯18°-23°之間的海岸線。


    以南部分,智利則更有理由控製。


    這樣劃分的話,大體相當於玻利維亞和智利,對分了這片盛產硝石的土地。


    至於秘魯,其實是沒有什麽理由,在阿塔卡瑪沙漠分一杯羹的。


    從地理安全角度看,一定要這麽做的慶,等於為自己延伸了一塊,沒有依托的危險突出部。


    然而,阿塔卡馬沙漠的硝石資源實在是太誘人了,尤其是秘魯鳥糞石資源難以為繼的情況下。


    因此在紛爭驟起之時,秘魯率先將自己的控製線,推進到了南緯21°50′。


    這塊看起來,更應該屬於玻利維亞的沿海沙漠地帶,被稱之為“塔拉帕卡”地區。


    秘魯的這種主張,相當於,從玻利維亞本可以主張的區間劃走了大半,並且使局麵變得更加的複雜。


    隨著三國矛盾的激化,遠在大洋彼岸的清朝,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在了爭議地帶。


    甚至有些文章寫道,太平軍在這場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硝石戰爭與伊基克的國人


    對一片無人區劃分邊界時,舊有邊界自然延伸的原則,最容易被接受,也最容易保持穩定。


    一個危險的突出部,不僅會讓每一個看地圖的人覺得難受,更會在實際控製層麵,遇到很大挑戰。


    看看秘魯與智利的邊界劃分,就能夠感受到這一原則的存在。


    在戰爭中取得完勝的智利,並沒有拿走全部阿塔卡馬沙漠。


    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秘魯在這裏,還是保留了一小塊阿塔卡馬沙漠,行政上為秘魯“塔克納省”。


    如果智利一定要拿這個兩麵,置於秘魯威脅之下的突出部,那麽,最起碼秘魯和智利,將很難達成和解。


    迴到“南美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年代。


    在19世紀6、70年代,阿塔卡馬沙漠在地緣z治結構上的不穩定因素,歸根結底,


    並不是智利的手要伸多長,而是秘魯的手伸得過長的問題。


    相比玻利維亞和智利,秘魯拿到“塔拉帕卡”地區的理由,實在有點牽強。


    鑒於秘魯的強勢插入,在這場針對硝石礦的爭奪中,很難出現一個,令三方都滿意的方案出爐。


    想在阿塔卡馬沙漠中,分得更大份額的秘魯,麵臨一個抉擇——玻利維亞還是智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