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鉀就能夠很好的起到熟化作用,以至於這鞣製皮革,在民間常常被稱之為“硝皮子”。


    當然,後世的化學已經揭示了,土硝或者說硝酸鉀本身,也是一種無機肥。


    隻是土硝這種東西,很大程度就是糞肥的副產品。


    在有機肥盛行的年代,即使有人發現它,可以用來促進植物生長,也不會有人費力收集來肥田的,不如直接用糞肥。


    用來製作火藥或者硝製皮革,能夠產生的效益要大得多。


    那麽,智利硝石的成分,是和國人常說的“土硝”成分一樣嗎?


    它的主要用途,是否也是用來製作火藥呢?


    想搞清這點,首先必須弄明白“火藥”的分類。


    我們“四大發明”中所陳列的火藥,準確說是“黑火藥”。


    如果從技術背景來說,黑火藥的配方,的確是在13、14世紀初傳入西方,並開始製霸戰爭的。


    不過,歐洲人是通過蒙古人西征和與綠教徒的戰爭,學習到黑火藥及火器技術的。


    頻繁的戰爭所帶來的思想及科技革命運動,讓西方人在黑火藥武器的製作上,很快走到了我們的前麵。


    “黃火藥”是後世化學的產物。


    第一種黃火藥,被稱之為“苦味酸”,化學名稱:


    2,4,6-三硝基苯酚,是1771年由英國的p?沃爾夫首先合成。


    這種黃色結晶體,最初隻是作為黃色染料使用。


    100年後的一次偶然爆炸事件,使方得軍方發現了它的軍事價值。


    “黃火藥”或者說“黃色炸藥”,遂成為了近代火藥的代名詞,以區別之前的黑火藥。


    雖然,苦味酸威力巨大,但使用安全性一直有問題。


    軍隊需要一種更安全可靠的炸藥,來幫助他們在攻擊敵人的時候,更好的保護自己。


    除了歪打正著,成為第一種近代火藥的“苦味酸”之外,在這個科技大爆發的年代,


    眾多化學家也在嚐試不同的配方,以製作出安全炸藥來。


    這當中貢獻最大的,就是後世人們熟知的“炸藥之父”諾貝爾了。


    諾貝爾發明的炸藥,中文化學名稱為“硝化甘油”,這種物質其實不是諾貝爾最先合成的,


    而是在1846年,由意大利化學家a·索布雷首次合成。


    諾貝爾家族的貢獻,在於發明了硝化甘油的安全生產法,並將之製成為安全炸藥,準確說,諾貝爾是“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者。


    深感這一發明,為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諾貝爾,在臨終之時捐獻出部分遺產,設立了諾貝爾獎。


    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還有不少炸藥品種被發明出來,比如;人們熟知的tnt炸藥。


    化學名:三硝基甲苯。


    說到這裏,大家有沒有發現,不管是古代科技的產物“黑火藥”,


    還是近代科技的產物“黃火藥”,它的成分裏,看起來都有一個“硝”字。


    用化學的視角,來解讀這個“硝”字,所謂“硝”本質就是“硝酸鹽”,能被稱為“硝石”的物質,具體包括:


    硝酸鉀、硝酸銨、硝酸鈉鈣、硝酸鈣等硝酸類物質。


    再深入一點來說,硝酸鹽中能夠幫助其合成炸藥的元素,是成分中的“氮”,更準確的定義是“硝態氮”。


    如果,一種礦物中含有硝態氮,那麽,它就有機會成為炸藥的原材料。


    智利硝石又被稱為“鈉硝石”,主要成分為硝酸納。


    基於智利硝石被發現的年代,與黃火藥被合成的時代相重疊,的確有理由相信,


    這種盛產於阿塔卡馬沙漠的礦藏,可以充當生產炸藥的材料。


    然而,智利硝石真正讓相關各國為之瘋狂的價值,其實並不是體現在做炸藥原料上。


    不要忘了,鳥糞與秘魯國運的關係時,我曾經說到,19世紀後半葉,也是一個化學肥料興起的時代。


    礦物中的“硝態氮”,同樣可以成為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


    相比炸藥,化肥的運用場景要廣闊的多。


    智利硝石也是世界上最早一批,被發現並運用到化肥生產的天然礦藏。


    這主要是因為,硝酸鹽極易融於水,而阿塔卡馬沙漠極端幹燥的氣候,使之有機會穩定保存下來。


    這種條件可遇不可求,因此一直到一戰之前,智利硝石都是合成氮肥的主要材料。


    在叢林法則盛行的年代,一片權屬未定的土地,一項足以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壟斷的資源,


    這樣的理由,如果沒有引發一場戰爭,倒是有些不正常了。


    地理、地緣環境並非一成不變的。


    相比地理環境,涉及因素更複雜的,地緣環境的變化要大得多,也要複雜的多。


    這並不僅僅是因為,“地緣”中包含了“人”的因素,更是因為“人”,可以憑借技術進步發現自然、改造自然。


    在人類漫長的曆史中,第一次技術革命,讓整個世界的地緣格局,造成深刻的影響。


    這也是為什麽,我在最近的講解中,會側重解讀化肥、炸藥等事關農業、工業革命的技術變化。


    在後世的人類文明,正麵臨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窗口,即信息革命時,用動態及與時俱進的思維,去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尤為重要。


    阿拉伯帝國和印加帝國的創建者,無論如何不會想到,地下的那些黑色液體,


    和海島上的那些鳥糞,有朝一日會影響,這片土地的國運。


    但後世的人們卻有能力預測到,g州高原上那些,原本隻能充當旅遊資源的溶洞,


    有機會助力這個落後偏遠地區,分享大數據時代的紅利。


    大航海時代將人類帶入了人流、物流的新階段,在工業、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全球經濟聯係變得愈發的緊密,


    每一次經濟動蕩都有可能透過貿易網,傳導到世界其它角落。


    放在全球經濟的大背景看,關於“南美太平洋戰爭”的起因,會更加的清晰一些。


    1873年,對於工業時代的世界經濟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這一年,西方爆發了19世紀,最為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前後延綿的時間長達五年。


    關於經濟危機的產生原因,這裏就不深入分析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