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對於印加人來說,他們的世界就是南美。


    在舊大陸,河流往往也是族群遷徙,和文明擴張的天然路徑。


    比如,被認定發源於黃土高原的華夏文明,便是沿著黃河一路向東,擴張至華北,並形成最初的“中央之國”概念的。


    植根於安第斯山脈的印加帝國,境內很顯然會有許多河流的上遊,那麽,印加人會不會,也沿著這個路徑擴張呢?


    既然大家已經知道,庫斯科城是印加人,最初的z治中心,那麽,看看這座城市,所依托的河流屬於哪個水係,也許能夠幫我們指明方向。


    與許多城市一樣,庫斯科的名字,也來源於其境內的一條河流——庫斯科河。


    簡單點說,庫斯科城和滋養城市人口的梯田,都成長於庫斯科河穀中。


    這條印加人的母親河,距離其東南方向的“的的喀喀湖”,直線距離不到300公裏。


    從位置上看,我們很容易認定庫斯科河,應該是“的的喀喀湖”的一條上遊河流。


    而印加人擴張的自然方向,也是指向阿爾蒂普拉高原。


    然而,庫斯科河的流向,卻並非是東南而是西北。


    這意味著庫斯科河穀,恰好處於“阿爾蒂普拉高原”的分水嶺這外,與農業條件良好的“的喀喀湖”地區,


    以及,盛產羊駝阿爾蒂普拉諾高原腹地,並不屬於一個版塊。


    如果,以地緣z治學家們所認可的,以自然地理屬性,決定z治分割線的標準來看,後世的秘魯能夠得到半個“的的喀喀湖”,


    並讓“阿爾蒂普拉高原”那個“玻利維亞高原”的別稱,變得不那麽名符其實,實屬是占了便宜的。


    最起碼後者的板塊完整性,因此而受到了破壞。


    那麽,現在問題來了:庫斯科河到底流向何方呢?不要著急,順著河流下行50公裏後,答案很快就會顯露出來。


    在這裏,庫斯科河將匯入另一條,在印加文明中頗具知名度的河流——“烏魯班巴河”。


    至於它為什麽知名,其實剛才的內容已經提到過了,因為烏魯班巴河穀中,保存著印加文明最後的聖城——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的存在,看起來驗證了我剛才的推斷,印加人的確曾經沿著,河穀擴張他們的帝國。


    更讓人激動的是,烏魯班巴河並不是一個人戰鬥,它是世界上,流域麵積最大的河流——亞馬遜河的上遊之一。


    要知道,亞馬遜河的流域麵積,可是有將近700萬平方公裏。


    考慮到印加文明在南美科技樹上的身位,已經比亞馬遜地區那些,隻能簡單種植木薯的原始部落,高出了一個層級。


    如果順著河流、水網擴張的話,一個麵積在世界史中,都能排進前列的帝國,似乎已經唿之欲出了。


    遺憾的是,上述假設並沒有發生。


    亞馬遜河流域在曆史上,的確被沿著河網進行過開發,並成就了,後來領土排名世界第四的巴西。


    然而,這一切,是等到葡萄牙人到來之後才開始的。


    並且,葡萄牙人的擴張,是從亞馬遜河流河口,自下而上反方向推進的。


    至於在河流上遊,看起來更有機會先發,雖然,最後還是免不了覆滅的印加人。


    印加人最終並沒有沿烏魯班巴河,繼續向亞馬遜平原擴張。


    雖然這片平原,經常讓觀者不由自主的,去計算它糧食潛力,但它被大規模開發的難度,之前我已經多次說過。


    純粹從氣候來說,讓習慣幹燥、涼爽山地氣候的印加人,去適應濕熱的雨林,難度也不是一點半點。


    就像當年成吉思汗的鐵騎,甫一接觸到印度濕熱的熱帶季風氣候時,頓時失去了縱馬恆河的興趣。


    這是因為,比之“溫度”來說,“濕度”對人的影響其實更大。


    在高溫度作用下,大腦所分泌的褪黑素會增加,同時腎上腺素會減少。


    褪黑素可以幫助改善睡眠,也就是後世保健產品的主要成分,而腎上腺素,則會讓人的心跳和血液流動加速,反應變得更加的靈敏。


    迴憶一下我們自己,為什麽會在濕熱的夏季更容易犯困,應該也就能夠理解,它對人體的影響了。


    同理,熱帶地區的工作效率,整體沒有溫帶地區,也同樣不僅僅是個溫度問題。


    在溫度較低的冬季,濕度過高同樣不是什麽好事。


    在後世天朝的網絡上,南方冬季與北方冬季的差別,被形象的形容為“魔法攻擊”與“物理攻擊”的差別。


    除了南方地區,缺乏集中供暖所營造出的,整體適溫環境以外,南方更高的濕度,


    讓人的體感溫度低於實際溫度,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人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但讓印加人去造就,這樣一個差異極大的環境,


    是需要時間和動機的,尤其在他們還有更好選擇的時候。


    事實上,即使給印加人更長的時間,亞馬遜平原也依舊,難以進入帝國的範疇。


    迴首華夏文明的生長史,我們會發現,即使擁有更強大的力量和更充足時間,溫帶屬性的中央之國,


    最終也隻是在疆土的最南端,觸及了一下熱帶氣候區的邊緣。


    當然,即使是雨林地帶,也未必不能發展適應其環境的文明。


    如果,讓生存於中美洲熱帶雨林地帶的,瑪雅人來亞馬遜的話,他們應該能做得好一點。


    隻是,瑪雅人粗放的農業方式,並沒有在叢林內部,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也可以說,發展的越快,離毀滅的時間也就越近。


    至於印加帝國,考慮到從開始擴張到最後崩潰,不過百年光景,他們顯然還沒有時間發展出,適應雨林氣候能力。


    既然下山去開拓熱帶雨林,並不是一個好的方向,那麽印加人最好的選擇,還是在鄰近那些,


    同屬於亞馬遜水係上遊的河穀,包括“的的喀喀湖”上遊那些,環境類似的河穀擴張比較穩妥。


    最起碼,印加式的梯田和管理模式,可以很容易進行複製。


    同時對於印加帝國來說,“的的喀喀湖”還有著特殊的意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