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起碼在安第斯山區,還有21世紀天朝網民,喜歡用來調侃的神獸“羊駝”存在。


    這使得安第斯文明的農業經濟中,除了種植以土豆為代表的作物以外,還包含的牧業成分。


    即可充當肉食和紡織品來源,又可充當駝獸,是安第斯文明的一個獨特象征。


    在功能上,羊駝即能夠為印加人,提供肉食和紡織原料,還能夠充當駝獸。


    從這點看,倒還真像是羊和駱駝的結合體。


    那麽,它到底算是駱駝還是羊的親戚呢?


    動物學家告訴我們,這種網絡神獸,可以算作是一種沒有駝峰的駱駝,屬於駱駝科,隻不過體態、大小長得像綿羊罷了。


    需要說明的是,羊駝隻是對這一物種的一種統稱。


    細分的話,駱駝科-羊駝屬下麵,還可以被分為“小羊駝”、“大羊駝”、“原駝”三種類型。


    不過,鑒於三者可以交配繁衍,前兩者,很可能隻是野生狀態下的後者,人工選育的結果。


    適宜開展種植經濟的土地,同樣會適宜開展畜牧經濟,反之則不一定。


    由於前者的土地利用率更高、產出更多,在第一經濟還占據主導地位的時期,畜牧集中之地,


    往往被擠壓到那些淡水資源,不太充裕的地區。


    基於這點,阿爾蒂普拉諾高原中南部,大片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高地平原”,成為了安第斯地區,最大的畜牧業集中之地。


    不過,與中美洲文明一樣,印加人同樣不必擔憂,舊大陸諸文明最害怕的“遊牧”威脅。


    蓄養狀態下的小羊駝,成年個體的重量,約在60-80公斤;大羊駝則在100-120公斤。


    作為駝獸來說,即使是體型最大的“大羊駝”,也隻能說是勉強為之,更無法象“馬”那樣,


    賦予那些集中飼養它們的部族,額外的軍事機動力。


    事實上,除了駱駝和大象,在一些特定地區,能夠做到這一點以外。


    “馬”幾乎是工業革命之前,軍事機動能力的唯一來源。


    在西班牙人征服印加之後,安第斯地區的羊駝們,也如印加人那樣,大量死於來自舊大陸病毒的攻擊。


    人煙較為稀少的“阿爾蒂普拉諾高原”,反而成為了羊駝們最後的避難所,並使得其種群得以延續到現在。


    從這點來說,“阿爾蒂普拉諾高原”即使不是,羊駝的最初馴化地,得到個“羊駝之鄉”的美譽,也是不為過的。


    對於動物來說,沒有什麽比吃一頓飽飯,更值得期待的了。


    如果大家覺得這個夢想不值得一提,那肯定是因為你們吃得太飽,不信把自己餓上三天試試。


    有了土豆和羊駝,生活在安第斯山區的美洲人,看起來,已經可以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當然,人類既然是萬物之靈,自然不會簡單滿足於吃飽的。


    欲望與欲望的滿足,是人類追求進步的源動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吃飽和吃好,一個是存在的底限,一個則是進步的動力之一。


    單從作物的品種來說,印加人和其它美洲原住民們,吃得並不比舊大陸的人類單調。


    甚至還能夠享受到,後來讓舊大陸人為之著迷的:可可、煙草、辣椒等食物的刺激。


    嗯,煙草算是一種食物嗎?也算是吧,隻是食用方法有點特別。


    雖然,美洲大陸相對於舊大陸來說是封閉的,但美洲內部,卻不存在這種絕對的地理障礙。


    土豆、玉米、可可、煙草、蕃茄、南瓜、辣椒、棉花、花生等等這些,


    在不同地點培育的作物,在“前哥倫布時代”,就已經散布於美洲的各個角落了。


    換句話說,生在吃貨帝國的大家,既不用擔心,印加人的餐桌上隻有“土豆”,


    也不用擔心,自稱“玉米人”的瑪雅人,把玉米吃到膩。


    如果一個品種,沒有出現在其它地區,那麽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可能隻是不需要。


    比如,從地理環境來看,米國所控製的那片土地,尤其是“美洲大草原”,應該是很適合畜牧羊駝的嘛。


    問題在於,在漫山遍野的野牛沒有被吃完時,北美印第安人為什麽,要自己去進化成一個“遊牧者”呢?


    唯一有點遺憾的是,美洲原住民們,似乎對葉菜沒有什麽愛好,盡管他們為這個世界,貢獻了半數以上的作物品種。


    但國人喜歡吃的綠葉菜裏麵,幾乎就隻有“地瓜葉”這個紅薯的副產品,來充當代表了。


    當然,綠葉菜並非無可替代的。


    人類就算不吃綠葉菜,其實也沒什麽問題,比如很多米國人不吃綠葉菜,照樣也能活得很好,最起碼他們還有蕃茄醬。


    吃貨們會更關心,食物的品類及營養搭配問題,喜歡z治的人,則會不屑這樣考慮問題。


    對於心係天下的政客和z治愛好者來說,就算你把食物的品類,與文明進步之間的關係,描述的天花亂墜。


    他們也會認為,讓所有人都吃飽,遠比吃好更為重要。


    厚此薄彼總是不對的,既然本人以一個“吃貨”的身份,關注了前一個問題。


    自然也是要從z治角度,幫助印加人考慮一下,糧食安全問題的。


    不管種什麽也好,耕地的麵積,都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一個文明來說,發展的前提是,要聚落更多的人口。


    而聚落人口的基礎,就是要有足夠的耕地。


    即使是阿拉伯這種,看起來商業屬性顯著的文明也是如此。


    在沙多地少的阿拉伯,海外殖民的最初動機,就是獲得糧食和新的土地。


    即使後來通過對海洋貿易的控製,很多阿拉伯殖民地的“工商”屬性,逐漸壓倒了“農業屬性”。


    但從更高層麵來看,支撐阿拉伯文明發展的基礎,還是在於它所能輻射的區域,有足夠其消費的糧食產出。


    土地肥沃、淡水資源豐富的衝積平原,向來是人類,發展文明的溫床,以至於產生了“大河文明”的說法。


    然而,在安第斯山區,高平原屬性“阿爾蒂普拉諾高原”,卻沒有這方麵的優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