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於,地形隻是影響降水量的因素之一,相比之下風向的作用要更大。


    墨西哥灣北部,即米國東南平原,雨熱同期的亞熱帶氣候,受益於每年夏季,從東南方向吹來的季風,雖然會因此有颶風災害。


    中美洲雨林地帶的形成,歸根到底則是因為東北信風的存在,將墨西哥暖流上空的暖濕氣流,吹向了瑪雅人的生存之地。


    在哥倫布決定向西探險,尋找天朝和印度的時候,這股東北信風亦曾經,幫助他和他的小夥伴們,完成這次發現之旅。


    隻是,到了米國所處的中緯度地區,大西洋之上所刮起的,就不再是東北信風,而是著名的“西風”了。


    環行於北緯35°~65°之間的西風帶,曾經幫助哥倫布的船隊迴到了歐洲,


    並且為緯度偏高的歐洲大陸,帶去了豐沛的降水,以及相對溫暖的氣候。


    想象一下,緯度甚至比m古首都w蘭巴托,還要高一點的大巴黎;同緯度平移到北亞,


    就會落到貝加爾湖中的柏林,如果沒有西風的幫助,將會成為什麽樣的苦寒之地。


    大家肯定能夠更加真切的感受到,西風之於歐洲大陸的重要性了。


    隻是,資源永遠是有限的,歐洲大陸借助西風得到了大西洋的厚愛時,北美大陸卻不得不成為犧牲品。


    作為補償,太平洋水氣同樣在西風的作用下,被帶入了北美大陸,並為米國西海岸地區,帶來充足的降水。


    以太平洋海岸城市西雅圖為例,它位於北緯47度36分35秒,這座城區年平均降水量達到1000毫米左右,


    山地降水甚至能達到3000多毫米的城市,在米國便素有“雨城”之稱。


    然而,科迪勒拉山係的存在,阻擋了太平洋水氣,在北美大陸的進一步深入。


    地理阻礙,不僅讓山係腹地盆地(米國大盆地)呈現出大片的荒漠狀態,同時也在落基山脈以東的高地區造就了“雨影效應”。


    在西風的作用下,落基山脈以東地區越是離山脈近,降水量反而越小。


    然而,剛才描述的這片高地,正式的地理名稱,卻沒有被標注為“草原”或者“高原”,


    而是一個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標簽——米國大平原。


    這個名稱的出現,源自於米國曆史上著名的“西進運動”。


    在英國統治時期,帝國治下的移民們,被限製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沿海平原,也就是最初的“北美十三州”地區。


    這種情況的出現,最初是因為,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原本是法屬路易斯安那的範圍。


    不過,盡管在米國d立戰爭爆發前的1763年,英國已經通過戰爭,得到了密西西比河以東,至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的地區。


    但為了便於管控,已經有分離傾向的東海岸殖民地,英國政府出台了,禁止向密西西比河流域遷徙的禁令。


    隨著米國d立戰爭的結束(1775年—1783年),英國的禁令,自然也就不再起效果了。


    原本聚居於,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英國移民們,後來應該已經可以叫米國人了,他們開始翻越山脈,向西尋找新的土地。


    這也就是為什麽,地緣角度的米國“西部”,範圍曾經要比,地理層麵的認知要廣得多。


    隨著米國領土的持續向西擴張,以及西進運動的一步步推進,落基山脈東麓那片,無論從海拔還是降水量來看,


    都與大家印象中的“大平原”,相去甚遠的草原地帶,亦不可避免的成為了被開發對象。


    為了吸引移民,政策的推進者便玩了一個遊戲,將本該稱之為“米國大草原”的這片土地,宣傳為了“米國大平原”。


    為了不至於給大家造成誤解,也為了還事情的本來麵目。


    接下來的講述中,我將把這片涉及到米國:蒙大拿州、北達科他州、懷俄明州、南達科他。


    內布拉斯加州、科羅拉多州、堪薩斯州、新墨西哥州、俄克拉何馬州、得克薩斯州等,十個行政區的高原,稱之為“米國大草原”。


    如果,曆史上的中美洲文明,注定將遭遇來自北美的威脅,那麽最有可能成為壓力源的,便是這片“米國大草原”。


    吊詭的是,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巨大氣候差異看起來象是主要原因。


    在舊大陸,我們似乎可以找到可供參考證據。


    比如,13世紀初,西征的成吉思汗大軍,在試圖跨過印度河,深入恆河平原時,強悍的蒙古戰士,就對當地濕熱的氣候極度不適應。


    後世的印度,也因此,沒有被這場所謂“黃禍”所覆蓋。


    然而,蒙古人的失敗,更多是因為,他們的擴張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縱觀印度曆史,我們會看到,無數源出歐洲或北亞草原,在中亞地區已經適應了,幹熱氣候的遊牧者,越過開伯爾山口,進入恆河平原建立政權。


    也就是說,隻要有足夠長的適應過程,氣候差異本身,並不會成為擴張的障礙。


    唯一的問題在於,過大的環境差異,會使得入侵者屬地化,並最終與那些,留在祖地的族人分化為不同的m族。


    “馬”的缺失,是中美洲文明,未曾遭遇北美威脅的核心原因。


    在了解馬的作用前,我們先來看看“前哥倫布時代”,北美乃至整個美洲,在動物種類上呈現哪些特點。


    地理分割,使得新大陸在物種上與舊大陸之間,呈現出太多的不同。


    除了那些更容易,吸引眼球的地緣z治影響以外,哥倫布對美洲的發現,更促成了生物史上,


    一次影響深遠的物種大交換事件,這一事件,也因此被稱之為“哥倫布交換”。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那些我們在歐亞大陸常見的物種,如天朝古代認定的:


    馬、牛、羊、豬、狗、雞等“六畜”中,隻有狗進入了美洲原住民的生活,而狗本身也不是在美洲馴化的。


    作為人類最忠誠的夥伴,狗最起碼在年前,就已經被人類,從灰狼中分化出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