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都城設立在,南距m穀約60公裏的“阿瑜陀耶”,當地華人稱之為“大城”,


    這個泰人屬性的“羅斛國”,被稱之為“阿瑜陀耶王朝”或“大城王朝”(1350年—1767年)。


    15世紀初,大城王朝吞並素可泰王朝,完成了整個湄南河流域的統一。


    這個“泰國第二王朝”,也是泰國曆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在它的存續期間,緬人也在m甸,解決了北方撣人和南方孟人的問題,再次完成了統一。


    包括有:“m甸第二王朝”——東籲王朝(1531—1752年)。


    “m甸第三王朝”——貢榜王朝(1752~1885)。


    這也使得m甸,開始成為t國西部最大的壓力源。


    上述兩個緬人王朝在崛起之初,都曾經向t國方向擴張,並攻破m穀。


    後者更是直接終結了大城王朝。


    大城王朝被緬人終結之後,泰人很快便建立了“泰國第三王朝”——吞武裏王朝”(1769年―1782年)。


    隻是,這個王朝有點類似於,天朝的秦、隋兩朝的過渡王朝,很快就為不滿其統治的,貴族、宗j勢力所顛覆。


    替代吞武裏王朝,統治泰國的“泰國第四王朝”,就是延綿至後世的“m穀王朝”了。


    之所以在這裏,要特別提一下“吞武裏”,這個過渡王朝,倒並不是因為它,挽救了t國的國運,


    而是因為王朝建立者“達信”的父親,原籍我國潮汕,還有一個叫做“鄭信”的中文名。


    他出生在泰國,母親為泰人。


    以至於這位“達信大帝”,不僅在t國曆史上,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更在華人圈,有著很高的知名度。


    實際上,大城王朝的開創者烏通王,也有傳說是個華人。


    究其背景,概因為自宋朝而開始,興旺的海上絲綢之路,為東南亞帶入了大量華人移民,


    並有機會憑借經濟優勢,深入影響東南亞的z治結構。


    當然,王朝的開創者,是否具有天朝血統,其實是完全不重要的。


    就像後世t國幾乎每任總理,雖然都能找到清晰的天朝血統,卻也不能寄希望於,就此對中泰關係,產生積極影響,還可以想想x加坡。


    同樣的,在t國的內部權力爭奪中,華人血統也不會產生負麵影響,鄭信的失敗,也不是因為他的華人血統。


    相比那些權力之爭,我們更關心的是,t國地緣結構的變化。


    所謂素可泰、大城、吞武裏、m穀,其實都是都城之名,吞武裏在m穀西鄰。


    除了素可泰以外,其餘三都,都在湄公河三角洲。


    從這一變遷也能看出,自15世紀起,湄南河三角洲地區,就已經成為暹羅的中心。


    z治中心的南遷,不僅有利於泰人發展海洋經濟,更對湄公河下遊平原的高棉人,構成了直接威脅。


    這其中,有個有趣的位置關係,除了孤懸東北角,與天朝地緣關係更近的紅河平原以外(安南北部),


    中南半島南部的三大衝積平原帶:伊洛瓦底江平原、湄南河平原、湄公河下遊平原,位置上並非為平行狀態,而是自西向東傾斜。


    簡單點說,伊洛瓦底河下遊平原(下緬甸),對應的是湄南河上遊。


    湄南河下遊,對應的又是金邊平原的北沿。


    在整個大陸地區,都盛行的“北方壓力”規律,在此也有所體現。


    緬人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完成統一之後,對湄南河的泰人構成了壓力。


    而統一湄南河流域的泰人,又對位置更偏南的高棉人,構成了巨大威脅。


    由於湄南河三角洲,與金邊平原北部的吳哥一帶,並沒有天然山脈以為屏障。


    大城王朝自南向北,統一湄南河流域之後,吳哥王朝的都城,就被泰人攻破(公元1431年)。


    這使得高棉人,不得不將都城南遷至金邊,以依靠西北方向的洞裏薩湖,以及沿海的豆蔻山脈,來保護王朝中心的安全。


    由於人口南大量遷,盛極一時的吳哥城,逐漸在東南亞充沛的雨水作用下,重新恢複成了一片叢林之地。


    直到19世紀中葉,才被殖民j埔寨的法國人重新“發現”。


    而在安南人從紅河三角洲南下之後,j埔寨更是麵臨著雙重北方壓力。


    在失去了湄公河三角洲之後,豆蔻山脈的沿海平原,甚至成為了j埔寨僅存的海岸線。


    曾經的中南半島霸主,也因此退步成為,一個東南亞二流國家。


    三大平原並非是中南半島國家,唯一的博弈舞台。


    在那條向m六甲方向延伸的突出部上,博弈同樣精彩。


    基於位置和海洋經濟關係,無論是誰占據了湄南河三角洲,都很自然的會沿著海岸線,向克拉地峽及馬來半島方向,延伸控製力。


    在泰人南下之前,孟人、高棉人,都曾經這樣做過,泰可素、大城這兩個泰國王朝也是如此。


    然而,下緬甸的控製者,在這個方向也擁有同樣的機會。


    從地理結構入手,會比較容易明白這點。


    山脈跟河流,都是非常好的地緣分割線。


    相比於河流的主航道,基於山脈分水嶺的分割,會更為合理。


    m甸和t國基於曆史而形成邊境線,就是一條連續性山脈,包括:北部的“他念他翁山脈”、南部的“比勞山脈”。


    後者實際上是前者的延伸段,這條北起撣邦高原、南至克拉地峽的山脈,


    不僅是泰緬兩國的國境線,更是中南半島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水係的分水嶺。


    簡單點說,他念他翁-比勞山脈之西的河流,包括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等河流,皆流入隸屬印度洋的“安達曼海”(緬甸海)。


    以湄南河為主的山脈以東河流,則注入歸屬於太平洋的“t國灣”(暹羅灣)。


    由於比勞山脈兩側,並沒有對應的高大山脈,與之合圍成大片的衝積平原。


    這條山脈本身便孤獨的,成為了中南半島南部的一個突出部,並天然在東西兩個方向,形成了兩條海岸線。


    先來看看西側的情況。


    位置上看,緬甸境內的伊諾瓦底江平原,並沒有接受他念他翁山脈之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