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天朝古代帝王會自稱“天子”,並通過“祭天”儀式等行為,宣告自己天命所歸的超然地位。


    這裏說的“天”,本意與印度j中的“梵”是一致的,其人格化的形象“天帝”,在華夏神話體係中,被稱“昊天上帝”。


    大家對這個天帝之名,是不是很陌生?


    沒關係,他在道教體係中,還有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名字——“玉皇大帝”。


    盡管在華夏神話以及道教體係中,天帝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並不代表他在民間信仰中,就一定最受尊崇。


    在偶像時代,很多更接地氣的“神”,往往成為了某一群體,祭拜的主神。


    比如在做生意的人,也包括某些社團看來,“關公”的信義,會更符合行業價值觀。


    而對於東南沿海的漁民來說,海神屬性的“媽祖”,會比虛幻的“天帝”,更能安撫他們對海洋的恐懼感。


    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祭天或者說與“天”溝通的權力,理論上是被“天子”所壟斷的。


    即使天被人格化為“玉皇大帝”,這個高高在上的主神,也不可能兼顧到底層民眾的利益。


    更何況,中央之國是個信仰繁雜的國度,並沒有一種宗jx仰,能夠一統天下。


    在印度j的演化過程中,抽象的“梵”,變成人格化偶像化的“梵天”之後,


    也同樣如華夏文明中的“天帝”一樣,在x仰體係中被架空。


    無論是原屬雅利安人中的其他階層,還是那些被吸收入印度j的其它m族。


    特別是生存空間,被擠壓至印度南部的達羅毗荼人,都不願意繼續看到雅利安婆羅門階層,對於意識x態的壟斷。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j內部,很少能看到“梵天”崇拜的痕跡,雖然梵天的地位還很高,


    另兩大主神:濕婆、毗濕奴則擁有大批的信眾。


    那麽現在問題又來了?為什麽會是這兩個神,尤其這兩個神被賦予的屬性,看起來是那麽的相克,猶如二元神j中的善惡兩神一般。


    深入分析毗濕奴、濕婆信仰產生的原始地緣基礎,大家會發現形象“完美”,


    常化身為各種形象,拯救世界的毗濕奴,源自於雅利神話。


    濕婆崇拜則源自於達羅毗荼,印度河文明的神話,隨後融入印度教體係中。


    當由婆羅門階層,所把持的“婆羅門j”,成為阻礙印度社會融合的障礙時,印度社會的兩大種族集團,在選擇具體的主神時出現了分歧。


    優勢地位的印度雅利安人,傾向於選擇形象完美的“毗濕奴”,做為自己的x仰主體,這也是正常的選擇。


    達羅毗荼人,則將代表再生能力的“生殖力”,及反抗精神的“破壞力”,融入“濕婆”x仰中。


    在印度,濕婆x仰在南部,及低種姓印度j徒中分布較廣,具有“毀滅”與“再生”雙重屬性的濕婆神,


    能夠為這些弱勢者的心理,帶來更多希望;完美的毗濕奴,則在北部和高種姓民眾中,更有基礎。


    透過上述解讀,這一地緣分布特點,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既然印度教源自於雅利安人,並且有強大的種族隔離特征,


    為什麽今天的印度教,表麵看起來,卻成為了膚色各異m族集團的共同信仰。


    事實上,就x仰或者說意識x態來說,源頭在哪並不重要。


    即使最初來自於你的敵人,也不代表你不能,以“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心態,做一些改動。


    在彰顯自己族群d立性的同時,為自己留下反征服的想象空間。


    曾經早於阿拉伯人進入文明階段的波斯人,在被征服後,最終選擇了非主流的s葉派x仰,是可供參考的最典型案例。


    盡管,很多人會為古波斯文明的衰弱感到惋惜,但最起碼後世伊朗的宗j領袖可以認為,


    阿拉伯人及整個綠教世界,都能夠成為其傳播意識x態方向。


    雖然後世的印度j與最初的吠陀信仰、婆羅門j一脈相承,但也並不代表其在傳承過程中,沒有遇到挑戰。


    列國時代包括耆那j、佛j等在內的,倡導眾生平等的思想流派興起,並在印度的土地上廣為傳播。


    這些以反婆羅門祭司精神統治,及種姓的不平等製度為特點的思想,被統稱為沙門思潮。


    孔雀王朝的創造者,旃陀羅笈多在晚年歸信耆那j,阿育王在征服南印度後,


    變成虔誠的佛教徒,都是試圖用沙門學說,來解決印度內部矛盾嚐試。


    然而,沙門思潮的崛起,並不意味著,婆羅門j和種姓製度失去了市場,更多是為印度人,提供了多種選擇。


    也可以說,正是在沙門思潮的倒逼之下,由祭司階層壟斷,人神溝通權的“婆羅門教”信仰,


    才進化為人人可以通過偶像崇拜、修煉身心,比如瑜伽的方式,達到梵我合一境界的印度j信仰。


    不過,在後來的曆史中,佛教等沙門學說,在印度本土還是走向沒落,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地緣因素,


    那就是,無論這些流派如何倡導眾生平等,但都無法解決印度各m族,在體質特征上的差異。


    一方麵,高種姓者出於保護自己z族特征,或者地位的需要,總會更傾向於,讓z族隔離製度現實存在。


    南亞很多綠教化的地區,內部依然有種姓文化殘留就是一例。


    另一方麵,印度j中以族群、職業等,為標簽的階級固化做法,在後世看來,固然是一種落後的做法。


    但對於印j這樣一個m族繁雜,並且還不停有新m族加入的板塊來說,卻是穩定社會結構的一劑良方。


    最起碼,由印度j-種姓固化的社會,不需要在每一次被征服後,陷入內部混亂的狀態。


    或者說,那些外來m族的征服,不至於觸發印度社會的內部矛盾,從而引發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


    當然,這其中又牽扯到一個技術問題,那就是,如何為那些強勢入侵m族,在種姓框架內,安排一個合適的位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