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情況,在天朝也同樣存在,華夏文明本身在技術上,雖然沒有一s教那麽容易“普世”,


    卻深深的與這片土地,結合在了一起。


    漢字、姓氏、節氣……等等文明因子,無不成為華夏文明,內在基因的一部分。


    想要將之推倒重來,再造一個文明體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這種情況下,“漢化”幾乎成為了一種必然。


    一旦他們願意這麽做,比如重開科舉,那些承擔華夏文明傳承的士大夫、知識分子階層,


    便會接受這個,帶有異族血統政權的存在。


    在列國時代初期,侵入印度河平原的波斯帝國,算是雅利安人遇到的,第一個重大挑戰。


    盡管印度雅利安人,還能保有旁遮普地區的東部,但印度雅利安文明的地緣中心,


    則不可避免的,向恆河平原轉移了。


    這種情況與西周末年,因關中平原遭遇戎狄入侵,而被迫將統治中心遷往洛陽,變成為“東周”頗有些相似。


    300年後,波斯帝國進入了衰弱期。


    不過,來自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則站在波斯的肩膀上,建立了更為龐大的帝國,


    並繼承了波斯帝國,在印度河平原的遺產。


    對於一個內部,呈分裂狀態的地緣板塊來說,強大的異族入侵,有時會是一件好事。


    麵對危機,民眾心理會希望看到,各方結束內部紛爭以共同對外。


    類似的情況在20世紀30年代,倭國開啟侵華戰爭之後,便曾經在天朝出現。


    包括d北易幟、國g合作等一係列,促成“統一”的z治妥協,可以說,都是在共同抵禦外敵,入侵的旗幟下達成的。


    1700年前,亞曆山大的強勢入侵,便為印度結束,已經運行了3個多世紀的列國時代,提供了契機。


    亞曆山大能夠合希臘之力東征,是因為他的父親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對希臘的成功征服。


    這次征服,結束了希臘的“城邦時代”,幾乎與此同時,印度的列國時代,也開啟了統一進程。


    完成這一進程的,是北印度雅利安十六國中,興起位於恆河下遊的“摩揭陀國”。


    摩揭陀國在後世印度比哈爾邦一帶。


    公元前4世紀中葉,這個北印度國家內部,完成了一次王朝更迭,新上位的王朝,被稱之為“難陀王朝”。


    隨後,難陀王朝統治下的摩揭陀國,建立了強大的軍隊,並逐步吞並,其它恆河平原的印度雅利安國家。


    當亞曆山大的大軍,進入印度河平原,準備繼承波斯帝國遺產之時,難陀王朝也完成了,


    北印度的統一,並試圖向印度南部的德幹高原,及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擴張。


    在亞曆山大開始東征之時,波斯帝國仍然在印度河流域,保有一定統治力。


    大流士三世從全國各地征調的大軍中,就有來自印度的軍隊。


    當然,這種統治更多是采用一種,不觸及當地原有社會結構的羈縻方式,以帝國派駐的總督,做為統治紐帶。


    應該說,如果沒有亞曆山大的東征,難陀王朝將很有希望,幫助印度雅利安人,拿迴被波斯,羈縻統治的旁遮普地區的。


    畢竟,此時的波斯帝國已經開始沒落,數百年來所累積的矛盾,將使之無暇顧及,帝國邊緣的印度河流域。


    換句話說,一個處在“分久必合”階段的北印度,相對“合久必分”的波斯時,將會更占據優勢。


    事態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印度曆史上,第一個完成統一相對的大帝國,將會被稱之為“難陀帝國”。


    然而,雖然完成了這一開創性事業的z治勢力,的確來源於摩揭陀國,但王朝的名稱,卻變成了“孔雀王朝”。


    在印度曆史上,取得堪比亞曆山大帝國、秦帝國比肩成就的開創性帝國,也被烙上了孔雀的標簽。


    孔雀帝國的開創者“旃陀羅笈多”,原為摩揭陀國貴族。


    他在印度河流域,擊敗了亞曆山大留在印度的軍隊後,攜收複“失地”之功,迴軍僭越上位成功。其實難陀王朝當初也是如此。


    這個故事,與宋通過“陳橋兵變”代周,建宋的典故頗有些類似。


    二者之間的不同點在於:北上抗擊契丹入侵的趙匡胤,並沒有真的抵達前線,隻是借抗敵之由拿到領兵權,便能夠黃袍加身。


    旃陀羅笈多則是,自己看到了機會,在旁遮普的“反馬其頓戰爭”中,壯大了自身,再迴到母國奪取政權的。


    類似故事,在東西方曆史中比比皆是,我們更關注的此類故事背後的地緣軌跡。


    盡管“旃陀羅笈多”的起點不如趙匡胤高,後者本身為領兵將領,前者則是被放逐的貴族,但他所麵臨的機遇,卻要好得多。


    在征服幹燥的印度河流域之後,恆河流域濕熱氣候環境,嚴重影響了馬其頓軍團的,橫掃全印度的決心。


    另一個影響士氣的因素,是馬其頓軍團出征十年以來,所擴張的領土,已經達到了空前的規模。


    無論是亞曆山大,還是軍團成員,都希望能夠享受一下勝利果實了。


    從地緣角度看,將南亞擴張線,暫時止步於印度河流域,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決定。


    之前的波斯帝國,以及之後的很多入侵者,都曾經這樣做過。


    雅利安人本身,也是在印度河流域,盤亙了幾個世紀,才繼向續恆河平原擴張的。


    不出意外的話,代表印度-雅利安文明,整合了恆河平原的“摩揭陀國”,


    將與亞曆山大帝國在旁遮普地區,展開長期的對抗狀態。


    然而,意外總是無處不在,離開印度的亞曆山大,很快便因病去世,這使得他所開創的帝國事業,


    沒有能度過最初的危險期,便進入了權力鬥爭的高峰期。


    亞曆山大留駐於印度河平原帝的總督將領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在新的政權格局中站隊,而不是如何管理這片土地。


    這種紛亂的局麵,也為印度雅利安人,重新拿迴印度河流域的主導權,提供了契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