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明顯希望與北非阿拉伯國家,劃清界線的h人國家,目前也被歸入了東非板塊。


    至於這個新生國家在地緣z治上,到底是跟非洲之角,還是大湖地區走得更近,從位置上看,是可以選擇的。


    不過,考慮到非洲之角後世的亂局,以及南蘇丹與肯尼亞之間,沒有山地阻隔的地理特點,正處於兩大高原之間。


    最起碼,希望為南蘇丹的石油,尋找新出口通道的z治家們,包括在南蘇丹有重大得益的天朝,


    會更願意幫助南蘇丹和肯尼亞之間,建設一條新的石油管道。


    基於20世紀50年代,在第三世界國家,打下的z治基礎,黑非洲也成為天朝擴張地緣z治、經濟影響力的重要戰場。


    不過,做為後來者,天朝在非洲的一舉一動,不得不考慮到,各原宗主國的影響力。


    在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之後,東非高原地區,被劃給了德國和英國。


    其中,英國得到了北部的烏幹達和肯尼亞,德國則拿到了南部的盧旺達、布隆迪、坦噶尼喀,後者被合稱為“德屬東非”。


    而在一戰之後,英國人則順勢,把麵積最大的坦噶尼喀拿走,歸入了“英屬東非”。


    為了不讓英國人獨美,盧旺達、布隆迪這兩個高原小國,則交給了,控製剛果盆地大部的比利時人代管。


    在這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坦噶尼喀”,所謂坦噶尼喀地區所指向的,就是後世坦桑尼亞的大陸部分。


    坦噶尼喀之名,在班圖語中的原意是“匯聚”之意。


    之所以會演變為坦桑尼亞,是因為英國人最初,在認可德國對坦噶尼喀殖民權的同時,


    爭取到了,領有沿海兩個島嶼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的保護權。


    在葡萄牙人的勢力衰弱之後,來自阿拉伯半島阿曼地區的阿拉伯人,曾經在17世紀南下東非海岸,重奪控製權。


    並恢複、新建了一係列貿易城邦,桑給巴爾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由於在一戰後,都歸屬英國的坦噶尼喀、桑給巴爾這段,曾經分屬德、英的曆史,


    20世紀60年代,二者先是分別獨立,然後很快再合並為一個國家。


    盡管失去了獨立地位,但麵積、實力,完全無法與坦噶尼喀抗衡的桑給巴爾,也由此把自己的標簽加入了新的國名之中。


    南蘇丹並非是唯一一個,在地緣z治歸屬上有多重選擇的國家。


    位於坦噶尼喀湖與讚比西河之間的“讚比亞”,也同樣具備這樣的特點。


    以班圖人覆蓋的赤道及其以南的“班圖地區”來說,讚比亞算得上是地理中心。


    由於並不是班圖人南下的主路線上,班圖尼格羅人大量進入這片高原的時間,


    其實並不比葡萄牙人“發現”黑非洲的時間要早,也是在16世紀前後。


    銅礦是北羅得西亞(讚比亞)的主要礦石資源,不過比起南羅得西亞(津巴布韋)的金礦來說,讚比亞的資源吸引力,就要小的多了。


    這使得讚比亞,無論在阿拉伯還是歐洲貿易時代,都沒有留下什麽特別的印記。


    後世國人對讚比亞卻很熟悉,甚至有很大親切感。


    這種親切感來源於一條,幫助讚比亞打通出海口的“坦讚鐵路”,其最主要是運輸銅礦。


    這條鐵路的意義是如此的重大,以至於後世天朝用更先進的技術,更合理的運作方式,


    在東北非修建類似意義的“亞吉鐵路”時(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至吉布提),


    還會被媒體冠以“新時期的坦讚鐵路”之名。


    不過悲劇的是,曾經被視為,參與各方認為是重大外交成果的坦讚鐵路,在21世紀已經逐漸沒落了。


    坦讚鐵路的沒落,從根本上說,也是受其位置和大地緣z治環境變遷的影響。


    就像我剛才所說的那樣,讚比亞的位置,可以選擇跟東非、南非,及至中非(剛果),進行地緣合作。


    20世紀6、70年代,讚比亞之所以選擇,從坦桑尼亞打通出海口,是因為讚比亞和坦桑尼亞,是黑非洲較早迎來獨立的國家。


    同時期周邊的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安哥拉、津巴布韋,包括南非等國,都還處在白人政權的掌控之下。


    基於這種結構性矛盾,讚比亞在地緣z治上,並無法按照其地理屬性,發展與南部非洲國家的關係。


    甚至因支撐南部非洲國家的h人運動,而關係緊張,而隻能向東與坦桑尼亞結盟,打通出海口。


    這一基於非洲內部地緣z治關係而做出的選擇,又與天朝在國際政治中尋求盟友的需要,以及意識x態相吻合。


    後世隨著南部非洲國家白人統治時代的結束,讚比亞與南部非洲國家,尤其是南非的合作,也逐漸恢複正常。


    向西通過納米比亞出海的公路運輸線,對技術得不到升級,且維護不力的坦讚鐵路,造成了直接影響。


    至於說下一步,天朝會不會重新通過亞吉模式,重新激活坦讚鐵路,應該說,也是個可供選擇的方向。


    畢竟,東北部與坦噶尼喀湖相臨的讚比亞國家,也可以算是“大湖地區”成員,這個地緣z治選項,永遠存在著可能性。


    隻是今時不同往日,經濟上先做到有利可圖,才是一切項目,推進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相比在意識x態為先時期,跟天朝曾經發生過一段z治友誼的坦桑尼亞、讚比亞兩個東非大國,


    21世紀更為各國民眾所關注的,反倒是東非高原西部位於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之間的兩個高原小國:


    盧旺達、布隆迪,隻是,這個出鏡率卻是用鮮血換來的。


    20世紀90年代,盧旺達與布隆迪總統一起乘坐飛機,在盧旺達首都機場上空被擊落,雙雙遇難。


    由此爆發了震驚世界的“盧旺達大t殺”。


    短短3個月時間中,人口僅700多萬的盧旺達,將近百萬人口被屠殺,400萬人成為難民。


    事實上,在這場z族大屠殺之前,盧布兩國內部,就多次爆發帶種族仇殺性質的武裝衝突,死亡者數以十萬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