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但過大或過小的降水量,對於低地農業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當然,你可以用水利建設來均衡水土關係,就像國人一直在做的那樣。


    不過在文明初始時期,能夠在雨季來臨之際,幫忙人類躲避水患,旱季又有相對低地天然蓄水的高地區,會更受人類的青睞。


    有鑒於此,在歐洲人探索南部非洲東部時,這一地區的人口中心,其實並不在莫桑比克的沿海平原,而是在它西部的高地區。


    莫桑比克平原西部的高地,屬於南非高原的一部分。


    這片位於讚比西河、林波波河、卡拉哈迪盆地以及莫桑比克平原之間高地,絕大部分為後世的津巴布韋所有,因此可以將之稱為“津巴布韋高原”。


    生活在津巴布韋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土著,都是從北方遷徙而來的班圖人。


    由於津巴布韋高原的西南方向,是相對幹旱的卡拉哈迪盆地。


    東部是更容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莫桑比克平原,沿東非高原南下的“班圖人”。


    無論是繼續沿東非大裂穀南,還是向西南向方向,先進入讚比亞境內的讚比西河上遊地區,


    最終都會更多流入津巴布韋高原,並繼續將原居於此的科伊桑人,進一步向西南方向擠壓。


    需要說明的是,班圖人與科伊桑人的博弈,並不是通過一兩場戰爭體現出來的。


    絕大多數時候,身處其中的人類族群,並沒有我們這樣的“s帝視角”,


    而是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經過漫長的風月自然作用出現在的結果。


    班圖人的遷徙也是這樣,在公元一世紀就開始向南遷徙的班圖人,


    直到公元10世紀才大規模越過讚比西河,進入津巴布韋高原(南非地區就更晚了)。


    相比處在原始漁獵、遊牧狀態科伊桑人,已經掌握原始農業技術,並會使用鐵器班圖人,要有優勢的多。


    不過,班圖人的技術優勢隻是相對的,肯定沒有辦法跟同時期的歐洲人比。


    雖然進入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地區的班圖人,還有數百年時間提升自己的生產力,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葡萄牙人。


    但遠離舊大陸文明中心的現狀,使得遷徙至此的班圖人,似乎很難有外力能夠刺激他們,將自己的經濟、技術實力提升一個層級。


    那麽,後來遠航至此的歐洲人,真的不會有意外發現嗎?


    雖然,黑非洲整體文明層級偏低的事實擺在那裏,但並不代表著這片土地上,沒有一點讓人感到意外的情況發生。


    除去加納、馬裏、桑海三個,一脈相承的西非“黃金帝國”,黑非洲還有一個,孤立於南部文化代表——津巴布韋。


    津巴布韋這個標簽,其實並不是一個古代國家的名字,而是一種用石頭建築而成的建築。


    在當地土著語中,津巴布韋的原意就是“石頭城”。


    高大的圍牆以及牆內的圓形高塔式建築,是“津巴布韋”給世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在津巴布韋的很多地方,包括周邊與津巴布韋相鄰的國家,靠近津巴布韋的地區,有數百處這樣的遺址被發現。


    其中最大的一個,位於津巴布韋共和國的東南部,被稱之為“大津巴布韋”。


    此類建築所代表的文化,也可因此被稱之為“大津巴布韋文化”,至於它能不能算是一個文明體,那就要看它具不具備其它條件了。


    一般情況下,認定一個地區或者族群,是否進入文明階段,會有幾個標誌:一是城市的建立;其次是文字的產生。


    文字對於提升社會運行效率,及文明傳承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三是金屬工具的使用,以及灌溉技術的運用。


    當然,認定的標誌還可以再豐富一點,不過歸根結底到一個詞就是“經濟”。


    隻有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能夠讓一部分人,或者說階層脫產,才可能意味著,以“階級”分層為特點的統治秩序的建立。


    並因此而產生城市、文字等進一步促進文明發展因子。


    後世居住於津巴布韋的,主要是屬於班圖族係的“紹納人”。


    然而,除了雄偉的津巴布韋遺址,突兀的矗立在這片土地上以外。


    這些土著的居民身上,幾乎完全看不到,古老文明傳承的痕跡。


    以至於最初考察這些建築的歐洲人,完全不相信他們是他們的創作。


    然而,大津巴布韋的建築年代,是在公元11世紀,在16世紀被廢棄。


    這個時間段,也是大津巴布韋文化的興盛期。


    從這點來說,此時,已經大規模進入津巴布韋高原的班圖人,無疑是這個建築奇跡,最有可能的創造者。


    以原生文明的標準來說,農業產量的提升,是刺激文明產生的直接經濟因素。


    一方麵,農業產量的提升,能夠讓人類有更多的時間,發展那些“奢侈”的文明事業。


    另一方麵,為了保證農業產出規模,以及維護自己族群的安全,建造大型水利工程、戰爭等行為,客觀上又能促進z治、社會體係的成熟。


    2000多年前,從亞洲熱帶地區,印度、東南亞傳入的香蕉和薯類植物,


    是包括蘇丹、班圖兩大族係在內的“典型h人”,得以在這片大陸競爭成功的重要原因。


    然而,這兩種能夠提供高熱量的農作物,本身並不需要特別的種植技術。


    上天賜予給熱帶草原地區的陽光、雨水,便可以讓它們在這片土地上生長良好。


    也就是說,這些農作物的引種,隻是讓典型h人,在與俾格米人、科伊桑人的競爭中占得優勢,卻無力為他們,進入文明階段助力。


    現在的問題在於,不管“津巴布韋”建築本身,是否有足夠力度,代表著一個原生文明的產生。


    它的存在顯然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這片土地,曾經有過足以擺脫原始部落文化的經濟。


    雖然從人類整體來看,農業技術發展是催生文明的前提,但具體就某一個點來說,卻未必要依賴農業來完成文明進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