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典型h人”的南擴成功,得益於兩個方麵:一是體質方麵。


    盡管科伊桑人,要比熱帶雨林中的俾格米人要高大些,但男性平均身高也隻有不到1.6米。


    而蘇丹地區的典型h人,成年男子則平均達到1.8米。


    在一片雙方都能適應的熱帶草原上,後者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另一方麵則是文明的成熟度。


    盡管撒哈拉沙漠的阻隔,使得沙漠南部的,“蘇丹”地區的文明進程緩慢。


    但終歸還是比東非高原和南部非洲地區,要更有機會接受北方文明的信息的。


    比如黑非洲普遍畜牧的長角牛,就是沿尼羅河從地中海周邊地區傳入的。


    地緣位置優勢也使得蘇丹、班圖尼格羅人,有機會比之更加封閉的科伊科伊人,更早進入農業階段,並由此帶來人口數量上的優勢。


    由於班圖尼格羅人的原始位置,較蘇丹尼格羅人更偏南,後者的壓力使之不得向赤道區遷徙。


    基於剛果熱帶雨林帶的存在,從阿達馬瓦山脈一帶起程的“班圖尼格羅人”,


    大體上沿著兩條遷移路線,擴張到了整個赤道及其以南地區:


    一條是沿雨林帶的北沿,向東滲透至東非高原,然後一路向南,北部的尼羅河流域,則為蘇丹尼格羅人所據。


    另一條則從喀麥隆出發,南向進入剛果河下遊,並進而擴張至整個剛果盆地。


    班圖人在這個方向所遇到的土著,是適應熱帶雨林氣候的俾格米人。


    當然,這裏說的兩條線路都是主線,在族群遷徙過程中,往往是每個方向都會嚐試的。


    比如說進入剛果盆地的班圖人,也可能有部分是從東、北方向。


    班圖人的兩個遷徙方向,也造成的其內部z族特征上的分化。


    分化出來的兩種類型被稱之為:剛果型和大湖-開普型,開普意指南非地區,從這兩個標簽上,也可判斷出二者所分布的區域。


    由於剛果盆地的俾格米人,並沒有對北方來者的種族特征,造成太大影響。


    剛果型班圖人在外觀上,與西非的蘇丹尼格羅人差異不大。


    而從東非高原南下的班圖尼格羅人,則在融合原居於此的科伊桑人過程中,


    種族特征出現了一定變化,其中最容易讓人感覺到的是膚色變淺。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可以適應很多惡劣環境,但趨利避害又是生物本能。


    從這個角度看,體質、技術和人口上,更占優勢的班圖人南下。


    才是科伊桑人,被迫選擇在納米布-卡拉哈迪沙漠,周邊地區生存的根本原因。


    同時這條副熱帶沙漠帶,整體位於非洲大陸的西南部。


    也造成了班圖人-科伊桑人,在南部非洲東-西分立的局麵。


    當然,這種分立隻是一種表象。


    而不是說科伊桑人,和他們所生存的土地,有能夠和東部對抗的資本。


    就像西域、西海、烏斯藏、漠南、漠北,這幾個生存環境相對惡劣地區。


    麵積雖然占了天朝領土的一半,但人口占比卻不到4%一樣。


    後世的納米布沙漠以及卡拉哈迪沙漠西部,歸屬於納米比亞。


    這片幹旱之地也是19世紀末,德意誌第二帝國,在非洲所開拓的殖民地之一,被稱之為“德屬西南非洲”。


    對於後發的德國人來說,他們能夠在非洲西南完成這一布局,多少和科伊桑人的境遇類似(不重要的邊緣之地)。


    當然,沙漠本身是沒有什麽殖民和貿易價值的,就像科伊桑人,也不是靠真正生活在沙漠裏一樣。


    有鑒於此,德國人必須將控製範圍,向內陸延伸至卡拉哈迪盆地邊緣的,薩赫勒-熱帶草原地帶,才能夠體現“德屬西南非洲”的價值。


    19世紀末,與德國人在卡拉哈迪盆地展開競爭的,還有在南非建立統治的英國人。


    由南向北滲透的英國人,在卡拉哈迪盆地擴張的殖民地,就是後世的博茨瓦納。


    後世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的人口,都隻有200多萬。


    地廣人稀的一個後果就是,各殖民國在此劃分國界相當的隨意。


    納米比亞與安哥拉、博茨瓦納之間的國境線,幾乎完全就是沿經緯度進行切割。


    而這一現象在撒哈拉地區,也是相當的普遍。


    從真正殖民的角度,而不是從貿易角度去看,非洲的環境整體是讓人沮喪的。


    通過考察全球人口分布,與氣候類型之間的關係會發現,四季分明、溫度適中的溫帶氣候區。


    如東亞;有季風潤澤的熱帶氣候區,如印度、中南半島,都是農業發達和人口密集之地。


    不幸的是,非洲整體都不屬於這兩種類型。


    一提到非洲,大家的第一感覺應該就是“熱”了。


    的確,這片大陸什麽時候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都是一片驕陽似火的畫麵。


    橫貫大陸中部的赤道地區(南北迴歸線之間),及其兩側的副熱帶高壓帶,是造成非洲整體呈現熱帶氣候的根源。


    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大陸南北兩端沿海地區,才有機會呈現出,四季分明類型的“亞熱帶”氣候。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客觀條件的不同,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歸屬於亞熱帶氣候,與我們在東亞感覺到的會有所差異。


    其中顯著的區別就是“夏季幹熱少雨,冬季溫暖多雨”。


    水和陽光,是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兩大要素。


    這種雨熱不同期的現象,顯然會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當然,通過選擇適應這一氣候條件的作物,比如地中海的油橄欖,這種影響並非沒有辦法克服。


    就像熱帶沙漠地區,隻要能夠解決水源問題,充足的光照,是很容易滋生出優質的綠洲來。


    對於有相當領土,處在地中海氣候區的葡萄牙人來說,最讓他們有舒適感的,肯定不是熱帶氣候區,而是地中海氣候區了。


    在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公裏後,這一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在大陸的最南端,橫亙有一條東西長約800米、海拔600—100米的近海山脈:開普山脈,山脈南麓的沿海地區便屬於地中海氣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