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未知海域航行,不可預知的風險總是會出現,骷髏海岸也並非是唯一產生風暴之處。


    在南緯34度附近,迪亞士的船隊,還是遭遇了強大的風暴,並因此而偏離了航向。


    如果迪亞士的船隊,在這次風暴中沒能幸存,或者就此返航的話,那麽他估計很難會被曆史,所記錄下來了。


    因為這個讓他遭遇風暴之苦的地點,正是好望角的所在地。


    事實上,由於從南極和印度洋方向而來的一冷一熱兩股洋流,在非洲大陸的最南端相遇。


    航海者在此遭遇狂風巨浪,其實也是大概率事件。


    基於這段經曆,迪亞士最初,將這個岬角的命名為“風暴角”。


    隻不過當時的葡萄牙國王認為,如此重大價值的發現,應該有個更吉利的名字,遂正式將之命名為了“好望角”。


    被風暴驅使繞過好望角的迪亞士,很快使發現接下來的海岸線,開始出現在視線的北方。


    對於出海半年,一直在尋找非洲最南點的探險家來說,這一發現無疑是個好兆頭。


    為了驗證結果,迪亞士的船隊,又向東航行了400多公裏,抵達南非南部的莫塞爾灣,


    海灣城市為“莫塞爾貝”,在補給接近耗盡時,才不得不返航。


    嚴格來說,好望角並不是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它東南方向的厄加勒斯角,才是地理上的最南點。


    另外,從技術上說,最終沒有完成下一個轉折。


    由東向北航行的迪亞士,其實也不能完全證明自己,找到的非洲大陸的終點。


    就好像40年,從幾內亞比紹開始,向東南方向航行的葡萄牙人,花了20多年,探索至喀麥隆火山才明白,接下來還有漫長的南行之旅,在等待著他們。


    當然,後來的事實,證明了迪亞士當時的判斷,雖然在邏輯上不夠完美,但結果的確是賭對了。


    隻是,“發現”印度洋和印度的曆史使命,將要由另一位葡萄牙貴族來完成了。


    對於葡萄牙人來說,他們在黑非洲發現的,無疑是一片“新大陸”。


    但作為人類發源之地,這片大陸絕非無人居住之地。


    隨著南部非洲開發的深入,葡萄牙人和後來的歐洲殖民者發現,這些人口稀少的原住民。


    較之班圖人,與他們在西、中非所販賣的,那些h奴外表有著明顯的差異。


    很久之後人類學家們才搞清,這些被稱之為,“科伊桑人”的南部非洲原住民,從種族還是語言上看,的確應該獨立分類。


    科伊桑人內部,可分為兩大m族集團:


    科伊科伊人和桑人,科伊桑人這個標簽,便是這兩個族名的合稱。


    另外,前者還曾經被命名為“霍屯督人”,後者過去則被叫做“布須曼人”。


    前後兩組名稱的差異在於,後一組名稱是歐洲殖民者所取,帶有歧視性。


    其中,霍屯督人是根據他們的發音特點來命名的,意指其說話含混不清。


    布須曼人則是“叢林人”的意思,前一組則是自稱。


    當然,之於我們來說,更關心的是科伊桑人究竟有什麽特別之處。


    首先,來看下科伊桑人的生存環境。


    通過情況下,一個邊緣m族的生存環境都不會太好,科伊桑人也是如此。


    納米布沙漠周邊的半幹旱地區(薩赫勒),以及與之相接的,較為幹旱的熱帶稀樹草原,是他們目前的生存之地。


    不過,如果把後世科伊桑人的分布區域標注在地圖上,又很容易造成一個錯誤的感覺。


    那就是,他們好像覆蓋了南部非洲的半壁江山(西半部),看起來在本地區應該很有發言權的。


    事實當然並非如此了,要知道包含安哥拉、讚比亞、馬拉維、莫桑比克、津巴布韋、博茨瓦納。


    納米比亞、南非、斯威士蘭、萊索托等10國的“南部非洲”大陸,總人口達到1.3億。


    而能夠被歸類為科伊桑人的總數,不過20餘萬。


    納米布沙漠並非這一地區唯一的沙漠,這條狹長沿海沙漠帶的東部,是一條南北向的山地帶,


    包括北部的卡奧科蘭山脈,以及南部的阿瓦斯山脈。


    其中,阿瓦斯山脈東部,是一個麵積達到60餘萬平方公裏的高原盆地——“卡拉哈迪盆地”。


    假如卡拉哈迪盆地處在剛果盆地的位置,那麽這一地區,肯定也是降水豐沛的雨林區。


    不幸的是,它的位置正處在副熱帶高壓帶,因此,整個盆地同樣呈現為幹旱、半幹旱地貌。


    其中,盆地的西半部為沙漠所覆蓋,被稱之為“卡拉哈迪沙漠”。


    倘若不是阿瓦斯山脈的分割,納米布、卡拉哈迪兩大沙漠,勢必會連成一片。


    不過,即使如此,這條幹旱地帶,也對剛果-安哥拉方向的班圖人南下,造成了戰略上的障礙。


    同時,也讓邊緣化的科伊桑人,有了一片,看起來相當大的天然保護區。


    雖說z治、經濟影響力,並不一定與人口比例成正比,比如y太人。


    但科伊桑人,很顯然沒有可能獲取,超出其人口比例的存在感。


    因為,這個由於背靠“沙漠”,才得以幸存的古老族群,整體一直還處在,非常原始的遊獵和遊牧階段。


    其中,桑人(布須曼人)的生產方式,以在草原(灌木草原)上狩獵、采集為主。


    而分化時間稍晚的科伊科伊人,除了狩獵以外,經濟上已經開始進入遊牧階段了(長角牛)。


    放在中央之國所麵臨的環境裏,就是滿洲漁獵和蒙古遊牧兩大體係之分。


    劃分族群所需參考的因素有很多,z族、語言、生產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常見的標準。


    對於大多數非洲以外的人來說,很大程度還處在原始部落階段,沒有大塊整合。


    又被外來文化衝擊的七零八落的黑非洲,內部民族的細分實在是一件頭疼,甚至沒有意義的事。


    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科伊桑人的存在,也還是值得特別關注一下。


    因為這一族群,與大家腦海中的“典型h人”形象,的確有非常顯性的差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