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更習慣了,溫潤熱帶草原氣候的土著族群來說,薩赫勒地帶,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成為地緣z治的重心。


    比如,尼日爾河-塞內加爾河的西非黃金帝國,取得的z治成果,就直接來源於,對薩赫勒地帶的控製力。


    然而,西非薩赫勒地帶,之所以成為關鍵先生,是因為它在跨撒哈拉貿易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隻不過,這樣做的前提,必須是後世的南非地區擁有發達的經濟。


    換句話說,如果剛果河下遊,和南非有巨大的貿易量的話,整個王國的重心,就有可能是氣候,更加幹燥的安哥拉地區了。


    現實情況是,遠離舊大陸文明中心的南非地區,並沒有北非地區那麽多的貿易機會。


    由此,安哥拉地區在葡萄牙人到來之前,也就沒有可能,出現一個“廷巴克圖”了。


    需要注意的是,我之所以在非洲,看到如此之多橫平堅直的邊境線。


    是因為歐洲殖民者,真正能夠控製的,很多時候隻是沿海地帶。


    當沿海地區的利益邊界劃分清楚之後,用直線向內陸延伸相應的腹地。


    看起來,會十分的“科學”和公平,尤其是人煙稀少地區。


    不過,在葡萄牙人著力開發下,幾內亞海岸線在16、17世紀,倒還沒有想到,將來的競爭會如此激烈。


    他們所麵臨的直接對手,仍然是曾經與之,有過密切合作的剛果王國。


    剛果王國在這一地區的做大,與葡萄牙人的到來有直接關係。


    那些在在戰爭中收獲的h人奴隸,不僅為剛果貴族獲得了巨大財富,也為他們換來了技術優勢。


    然而,z治就是這樣的,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剛果王國的做大,隻是貿易所帶來的客觀結果,並不是葡萄牙人刻意追求的。


    無論對於z治擴張者,還是貿易者來說,一片分裂的土地,才能帶來更多的機會。


    像世界上大部分貌似統一z治體一樣,剛果王國,並沒有形成強大的中央集權體製,它核心地區位於剛果河下遊北岸。


    剛果河以南至寬紮河的土地,實際是由一個,叫“恩東戈”的附屬酋長國控製。


    “恩東戈”之名,來源於15世紀末,探索至此的葡萄牙人。


    於1483年,見到的第一位恩東戈國王,叫做恩哥拉?基倫熱(ngo1aaki1uane)。


    因此這位國王名字的一部分,加上一點轉譯的錯誤,便成為了如今安哥拉國名的由來。


    鑒於沿海地區的幹燥氣候,恩東戈王國的經營重心,是在寬紮河中上遊,至寬果河一帶的高地上。


    這也為葡萄牙人在羅安達的落地,以及隨後沿海岸線的擴張提供的空間。


    對付一個模塊式的z治體,最好的辦法,就是激化它的內部矛盾,然後各個擊破。


    在羅安達站穩腳跟的葡萄牙人,最終也是這樣做的。


    17世紀60年代,葡萄牙人終於通過戰爭,迫使曾經強大的剛果王國分裂,將自己的控製線,延伸到了剛果河下遊。


    土著人的“恩東戈”,就此變成了葡萄牙人的“安哥拉”。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剛果王國這個z治體就此消亡了。


    退迴剛果河北岸的剛果王國,實際直到柏林會議之後,才消失於地緣z治舞台的。


    盡管在葡萄牙人之後,荷蘭、法國、英國等國,相繼嚐試過,對通過中非海岸線進行貿易。


    但在地緣z治層麵都沒有造成過重大影響。


    19世紀中葉,法國人在加蓬灣的登陸,才是造成本地區,地緣z治結構變化的直接原因。


    登陸加蓬灣的法國人,在加蓬灣建立了一座,安置被解放h奴的“自由城”,也就是後世的加蓬首都利伯維爾。


    從技術上看,這一時期已是奴隸貿易的尾聲。


    以解放h奴為名,z治介入非洲未開發(瓜分)地區,成為一種新的z治正確。


    與英、米兩國在“胡椒海岸”,建立“自由城”弗裏敦,塞拉利昂首都,利比裏亞(自由之國),並取得相應利益一樣。


    法國也人憑借“自由”之名,成功的在西非沿海,擴張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法國人到來之前,大部為熱帶雨林所覆蓋的加蓬地區,基本還是處在部落時代,與胡椒海岸的情況類似。


    洛佩斯角以南地區,名義上屬於剛果政權的勢力範圍。


    然而一如我前麵所分析的,剛果人的真正統治區,是在剛果河流域下遊北岸地區。


    德意誌第二帝國,在將黑非洲作為海外擴張重心的決策。


    以及,比利時在剛果河流域中下遊地區的探索,對法國造成了強烈的刺激。


    為了避免,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剛果流域為他人所取。


    法國人開始由加蓬地區,向剛果河流域強勢滲透,以圖在剛果盆地爭奪占中占得先機。


    與此同時,德國人也從喀麥隆東南,透過剛果河上遊的桑加河,向剛果盆地滲透。


    1880年,德國人完成了對“法屬剛果”的占領。


    德國人控製下的喀麥隆,也成功的在剛果盆地插入了一隻腳。


    其中,法屬剛果的成果,最終體現在地緣z治上,就是造就了,位處剛果河中遊-烏班吉河下遊,剛果河上遊河流以北的剛果(布)。


    之所以會有個如此糾結的名稱,是因為“剛果”二字,所蘊含的巨大地緣z治價值。


    讓d立後“法屬剛果”與“比屬剛果”,都不願意放棄這個標簽。


    而是分別為自己取了個“剛果g和國”、“剛果m主主義g和國”的名字。


    其中,“比屬剛果”曾經在1971年,更名為“紮伊爾”,剛果河又稱“紮伊爾河”,意為“大河”。


    但在1997年,又改迴曾經的“剛果民主共和國”。


    單純從在剛果河流域的占比來看,麵積7倍於法屬剛果的比屬剛果,執念於“剛果”這個標簽,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這卻給大家出了一個難題,以至於,必須把二者的首都簡稱,標注在國名後麵,才能夠在字麵上,區別出二者來。


    剛果(金)和剛果(布)兩國,在地緣z治上的糾葛,並不僅僅體現在字麵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