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好像我們所說的“突厥人”,其實也是一個語族概念。


    不過語言是族群身份識別的重要標誌。


    因此,即使不能說同一語族,就必定在z治或m族上統一,但最起碼算是具備了基礎。


    阿達馬瓦高原南北,東尼日利亞-西喀麥隆的熱帶草原地帶,一般被認為是班圖尼格羅人的起源地。


    進入公元時代後,由於受到蘇丹尼格羅人的壓力,這些操班圖語的尼格羅人。


    開始往南部雨林地帶遷徙,並向整個赤道及其以南的非洲地區擴散。


    然而在此之前,這些雨林地帶並非無主之地。


    如果羅馬在布匿戰爭勝利後,不滿足對北非岸線控製,而率先開始向南探險的話。


    那麽,抵達喀麥隆地區的羅馬航海家,看到的“h人”,很可能就是,另一種與典型h人迥異的類型——俾格米人。


    即使沒有任何z族分辨經驗的人,應該也能一眼識別出俾格米人來。


    事實上,所謂“俾格米人”,並不是一個嚴格的z族名稱,而是古希臘語中“侏儒”的意思。


    也就是說,所有身材矮小的個體或者族群,都可能被歐洲人稱之為俾格米人。


    後世在非洲及亞洲,都有被稱之為俾格米人的族群存在。


    這些俾格米人的共同特點是身材矮小,普遍身高在1米3-1米5之間,亞洲類型略高。


    皮膚較黑、毛發卷曲,並且生活在熱帶雨林地帶。


    為了有所區別,其中非洲類型,可以被細分為“尼格利羅人”。


    亞洲類型又被稱之為“尼格利陀人”。


    即使“俾格米人”一詞,後世已經窄化為特定族群的標簽。


    分布在非洲和亞洲的所謂“侏儒民族”,在基因上也沒有必然的聯係。


    更多,是二者為了適應相似的雨林環境,在繁衍生息過程中自然選擇的結果。


    熱帶雨林充沛的食物來源,不需要儲備過多脂肪。


    以及高、密分布的樹林,使得更為靈敏的身材,相較高大身材更容易適應。


    這一客觀影響,大家在其它熱帶雨林動物身上可以看到。


    比如生活在熱帶雨林地帶的非洲森林象,體型就要比同緯度的非洲草原象更小。


    而生活在印尼熱帶雨林的蘇門答臘虎,也是所有老虎亞種中體型最小的。


    盡管在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俾格米人在體質和生活習慣上,已經非常適應非洲熱帶雨林地帶了。


    但原始的漁獵生活方式,卻極大限製了其種群數量的擴大。


    尤其熱帶雨林的封閉性,還是阻礙其從外部,獲取更為先進的技術。


    當外來民族,因擁有更先進的技術,比如火器入侵雨林時。


    俾格米人積年養成的那些雨林生存技巧,並不足以幫助他們成為勝者。


    比如掌握農耕技術的外來民族,並不一定需要與雨林部落發生正麵衝突。


    燒荒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是將森林變為耕地的通用方式。


    雖然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獲取耕地,但卻在客觀上,壓縮了雨林部落的生存空間。


    由於生存環境的封閉性,雨林部落通常對外來者是非常敏感的。


    當感覺到自身安全,有可能受到影響時,他們會選擇遷往森林深處,以避開外來影響。


    尤其俾格米人身材、z族數量上不足。


    使之很難在弱肉強食的生存環境中,與爭奪生存空間者,獲得平等交流的權力。


    這使得他們,即使就機會先於班圖、蘇丹人接觸到歐洲人。


    也很難從歐洲人那裏,獲得反轉命運的技術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俾格米人成為邊緣民族幾乎是一種必然。


    從這個角度看,俾格米人的勢衰,並不能算在歐洲殖民者身上,而是非洲內部族群競爭的結果。


    在後世黑非洲超過10億的人口中,俾格米人的占比不到千分之一,不足百萬。


    且散布於雨林深處,幾乎完全喪失了,在地緣z治舞台上發聲的機會。


    葡萄牙人和後來的歐洲殖民者,並不會特別去關注俾格米人的存在。


    從奴隸貿易的角度來看,那些身材高大強壯的班圖人,才會更吸引奴隸販子的目光。


    不過正如之前所分析的那樣,長期以來,歐洲貿易者一般不會冒險深入內陸地區。


    而是通過與沿岸部落進行交易,向內陸延伸貿易線。


    就邦尼灣沿岸地區的情況而言,奴隸貿易的量並不會太大。


    這主要是因為,從尼日利亞三角洲——洛佩斯角一帶,加蓬北部一帶,當時都是縱深很大的熱帶雨林地區。


    由班尼灣沿岸向東延伸的熱帶雨林帶,甚至一直擴張到非洲東部的尼羅河上遊。


    雖然原始的刀耕火種,能夠對熱帶雨林進行開發,但過量的降水衝刷,卻使得土壤很難保持肥力。


    也就是說,在葡萄牙人抵達邦尼灣之時,沿岸流域的人口密度,遠不如貝寧灣沿岸流域。


    雖然以當時歐洲人的地理知識來看,並不知道這一切是怎麽發生的。


    不過商人們容易從人口交易的規模,判斷出喀麥隆一帶,並不是第二個“奴隸灣”。


    若是還想尋找到下一個販奴基地的話,葡萄牙人需要繼續向南,以盡快走出這片雨林覆蓋的海岸。


    從技術上看,如果接下來的海岸,有類似尼日爾河這樣的大河,連通非洲腹地的話。


    葡萄牙以及後來的歐洲貿易者,將有機會通過土著中間商,將貿易版圖擴張得更大。


    那麽,究竟還有沒有符合上述要求的區域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剛果盆地”。


    整體為高原地形的非洲大地,錯落分布著許多條狀的高原,這些高原之間,又包夾出了不少盆地。


    地理上的中非概念,實際就是由“乍得盆地”,及其南部的“剛果盆地”組成的。


    前者的西部因為z治分割的關係,在地緣z治層麵被歸入了西非板塊,尼日爾東南部、尼日利亞東北部。


    地理、地緣層麵,都歸入“中非”概念的後者,則不僅是非洲,也是世界最大的盆地。


    阿達馬瓦山脈,是剛果盆地拚圖的第一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