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從羅馬時代,就已習慣用香料改良食譜的歐洲人來說,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東部的軍事成功,是一個重大打擊。


    悲劇的是,氣候寒冷的歐洲並不適合生產“香料”。


    甚至連生薑這種國人最常見的“香料”,都長期依賴進口,由印渡製成幹薑粉出口至歐洲。


    在這種情況下,在“幾內亞”海岸的發現,能夠帶來多大商機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葡萄牙人在這段西臨大西洋的雨林帶,在幾內亞——利比裏亞中所發現的“幾內亞胡椒”。


    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胡椒(胡椒科),而是屬於薑科的“非洲豆蔻”。


    用一個大眾熟悉的物種之名(加上一個前綴),為一個外觀或味道相似外來物種命名,也是一種,有利於打開市場的商業慣例。


    比如我們熟悉的“胡椒”、“胡蘿卜”,還有我們今年開始大麵積種植的土豆,都是這種情況。


    然而在當時,除了植物學家以外。


    估計沒有誰會關心長相類似胡椒,又有香辛味的“幾內亞胡椒”,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胡椒。


    事實上,這一誤會應該也不是源自於葡萄牙人。


    因為在葡萄牙作出這一發現之前,摩爾人已經透過跨撒哈拉貿易,將這一產品輸往歐洲,並作為胡椒的替代品了。


    隻不過,它最初是被稱之為“非洲胡椒”罷了。


    這一誤區在地緣z治上的一個映射就是,從塞拉利昂-利比裏亞的這段“胡椒”主產區,被命名為“胡椒海岸”。


    同時,由於所有迷人氣味的“非洲豆蔻”外觀有些像穀物。


    它也被歐洲人稱之為“來自天堂的穀物”也叫天堂穀,所以“胡椒澳”又有“穀物海岸”之稱。


    後世繼承“穀物海岸”“胡椒海岸”,這筆地緣遺產的國家是利比裏亞。


    至於海岸線略短的塞拉利昂,之所以沒有和利比裏亞合成一個國家,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了,那就是殖民分割。


    簡單點說,塞拉利昂後來成為了英國殖民地,而利比裏亞則成為了米國殖民地,幾內亞則為法國殖民地。


    當法國人憑借地緣位置優勢,成為西北非西非中非殖民勢力主導者之後,在非洲西海岸謀得一兩個據點。


    是類似英米這樣的海洋國家,打通航線、維護海洋利益所必須追求的。


    除了相似的環境,以及地緣z治源頭以外,塞拉利昂與利比裏亞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曾經成為英、法廢奴主義者的試驗地。


    基於位置的原因,西非一直美洲h奴的主要輸出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各種方式,在北美獲得自由的h人數量也越來越多。


    關注這些自由h人命運的,並不僅僅隻有,認定奴隸製已經過時的z治勢力。


    自由h人的大量存在,不僅會對,仍身為奴隸身份的h人造成心理影響,亦會搶奪白人的工作機會及z治權力。


    因此即使是支持奴隸製的勢力,也不反對找塊土地把這些自由h人送出去。


    18世紀末,英國的廢奴主義者,在後世的塞拉利昂首都“弗裏昂”建立移民區,並開始陸續遷入自由h人,弗裏昂的意思即為“自由城”。


    19世紀初,d立後的米國,也開始在利比利亞執行類似的計劃,利比裏亞的意思即為“自由之國”。


    這一試驗,甚至直接導致了,塞拉利昂和利比裏亞兩個國家的誕生。


    比如所謂的“利比裏亞”,就是米國通過向當地土著購買土地,建立“自由黑人”居住地,而最終擴張形成的。


    拋開這件事的價值觀光環,純粹從地緣z治角度來審視這一做法。


    大家也可以認為,米國這樣做,客觀上是為了,讓自己在歐洲勢力的包圍中,在大西洋對岸賺得一個橋頭堡。


    盡管擁有“前殖民地”身份,並且通過國內戰爭,確定自己“自由”主義身份定位的米國。


    在這件輸出新價值觀的事業上,比英國人要更有熱情。


    但總得來說,英米兩國的這項人口、價值觀輸出計劃,最終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輸出人口的不足,是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時間的推移、熱帶雨林開發的深入,在英米國決定對西非地緣結構進行改造時。


    曾經的“穀物海岸”,已經由北方滲入了,數量眾由西非土著部落,且大都已經歸依了綠教。


    比之跨海而來的自由h人,這些土著在數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


    問題在於,那些已經歸信jd教、說著流利英語的自由h人,很顯然會在z治上更有優勢,或者說更為原宗主國所倚重。


    即使那些沐浴過“自由”之光的美洲h人,真的能夠拷貝不走樣的,在西非傳播“自由民主”精神。


    這一結構性問題,也很難讓他們獲得成功。


    即使在歐米這些國家,這種製度使得這些國家,加速走向衰落。


    有鑒於此,在後世,幾乎在所有製度,都完全複製米國的利比利亞、塞拉利昂、f律賓,仍然是這個星球上,最不發達的幾個國家之一。


    胡椒海岸或穀物海岸,並不是西非唯一,以“土產”命名的海岸線。


    接下來在幾內亞灣沿線,還將看到象牙、黃金、奴隸三大海岸。


    這些帶有鮮明殖民貿易特征的標簽,後世都已不再使用,不過卻能幫助大家了解這段曆史,以及非洲的“資源”。


    離開胡椒海岸的葡萄牙人將轉而向東,正式對幾內亞灣進行探索。


    接下來這段海岸,依然是人跡罕至的熱帶雨林地帶,葡萄牙人發現的下一個貿易機會,就是——“象牙”。


    一般認為,大象有兩個亞種:非洲象和亞洲象。


    不過後世的研究發現,非洲象其實也分兩種:一為人們印象中,漫步於非洲大草原之上的“非洲草原象”。


    二為體型較小,生活在非洲熱帶雨林中的“非洲森林象”。


    在布匿戰爭中,迦太基所使用的戰象,應該就是性格相對溫順的“非洲森林象”,草原象無法馴服。


    不過這些戰象並非產自西非,而有可能產自埃塞俄比亞高原,由靠近紅海的厄立特裏亞地區輸入北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