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生成於農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就是這種疊加效應的代表。


    隻不過,喇叭口朝向東南的h州灣,需要借力的是東南季風。


    在不確定鹿耳門水道,是否能真的通行大船的情況下,這些許的潮差也許就是致命的。


    不過鄭c功最終還是選擇了,在西南季風驟起的4月攻島。


    這是因為,明鄭方麵判斷,西南季風將大大延緩,巴達維亞收到消息的時間。


    然而事與願違的是,逆風航行對於熟練的荷蘭水手來說,已經完全不是問題了。


    僅僅用了54天,於1662年6月24日,熱蘭遮城派出的通訊船就抵達巴達維亞。


    要知道,即使是順風航行,走完這段3600公裏的航程,也需要超過1個月的時間。


    收到消息的荷蘭東印渡公司高層,幾乎立即作出了增援決定,並組織遠征艦隊啟航。


    這意味著,熱蘭遮城實際隻需堅守三個月,便能夠得到有力的外援。


    當然,這個消息對於久攻不下,且正麵臨糧食危機的進攻方來說絕對不是好事。


    從收到消息到艦隊出發,荷蘭人僅僅花費了十天時間。


    馳援大員的艦隊總計有十艘船,其中大半為戰艦,士兵數量則為700餘人。


    雖然這個兵力,隻達到其在東印渡群島戰略機動力量的一半,但倉促之間能做到這點已屬不易。


    至於能不能救援成功,誰也沒有把握。


    隻不過如果什麽都不做的話,丟失大員這個戰略要點的責任,是誰也不願意承擔的。


    俗語說“麻杆打狼兩頭怕”,明鄭方麵同樣擔心荷蘭方麵的增援,否則也就不會選擇,在西南季風開啟之季攻台了。


    當8月12日,荷蘭艦隊出現在明鄭軍隊視線中時,他們對明鄭大軍造成的心理壓力。


    並不亞於104天前,睡眼惺忪的荷蘭人,看到鄭c功兵臨城下時的心情。


    對於明鄭方麵來說,一個不利的因素在於,他們的大部分兵力,當下正在t南各地屯墾,以解決糧食問題。


    真正部署於大員、鹿耳門水道一線的軍隊,隻有2000餘人,駐守於赤嵌城的兵力亦不過300餘人。


    在熱蘭遮城守備堅固的情況下,明鄭分別屯墾的做法,在戰略上並沒有錯誤。


    畢竟在一場持久戰中,笑到最後的總是更能解決後勤壓力的一方。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外援的話,熱蘭遮城就算再堅固,也有出城投降的一天。


    問題是,荷蘭人的外援迅速的到達了。


    如果荷蘭人的援軍,能夠象當日鄭c功那麽有效率。


    搶在明鄭大軍從各處迴援之前,拿下赤嵌城並且控製兩條關鍵水道。


    那麽形勢戰爭的勝負天平,勢必向荷蘭方麵傾斜。


    然而大員水道糟糕的航道狀況,大大阻礙了荷蘭艦隊的行動。


    這條在低潮期隻有一米多深的水道,無法幫助遠道而來的荷蘭艦隊,快速進入台江內海。


    以至於用來補給熱蘭遮城的火藥和糧食,都隻能先用小船轉運至大員島。


    等待於大員水道外側的荷蘭艦隊,需要象鄭c功那樣的運氣。


    如果那真是運氣的話,才能夠順利進入台江內海。


    然而風水並沒有輪流轉,“運氣”這次並沒有站在荷蘭人這邊。


    在等待水位上升的過程中,台風來臨了。


    在強大風浪的作用下,不僅大船難以通過狹長的大員水道,甚至連小船轉運物資行動,也不得不中止。


    如果說“運氣”隻是垂青鄭c功,本身也是不公平的。


    對於海上謀生者來說,幾乎是沒有可能完全避開惡劣氣象影響的。


    以明鄭為例,在3年前的第二次北伐行動中,就因為突遇台風,而一次性損失了8000多人。


    在天朝d南沿海,台風季橫跨每年的5-12月份,7、8月則是台風活動的高峰期。


    與荷蘭人這次的遭遇一樣,鄭軍的那次重大損失,也是在台風高峰期。


    當然,雖然人力控製不了氣象活動,但還是可以通過對規律的摸索,來增加成功機率。


    象鄭c功選擇在西南季風驟起,台風季又將來未來,且同時有天文大潮的4月30日攻t,就是經過精心計算的。


    唯一算漏的是,西南季風並沒有阻止荷蘭援軍的到來。


    在大員水道難以通行的情況下,荷蘭人並沒有嚐試在鹿耳門水道突破。


    這一方麵是因為,這條水道在明鄭水師的控製之下,在沒有己方城堡火力支援的情況下,突破的機率隻會更低。


    另一方麵,更是因為鹿耳門航道的通行條件,並不比大員水道更好,並且荷蘭人完全不熟悉鹿耳門水道的狀況。


    要知道,真正能夠提供船隻通行的水道,並不象水麵看到的那樣寬闊。


    如果沒有熟悉情況的領航員帶路,強行突破幾乎是死路一條。


    事實上,三個多月前明鄭主力戰船,在鹿耳門水道的通行。


    也是在事先探查清水道地形,並有三艘小船領航的情況下做到的。


    而荷蘭人在30多年前,能夠進入台江內海並成功登陸,同樣受益於,熟悉當地情況的國人領航。


    由於巴達維亞處於赤道無風區的範圍,長期駐守於此,並以f律賓以南,東印渡群島為主要活動範圍的荷蘭增援艦隊,與身處中國海域的明鄭水師引比,要更缺乏應對台風的經驗。


    惡劣氣象迫使荷蘭艦隊,急於找到一個避風港,以避免遭遇滅頂之災。


    在無法進入台江內海的情況下,近在咫尺的澎h列島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雖然在攻t過程中,鄭c功已經先行在澎h列島留駐軍隊,但明鄭軍隊並無法覆蓋這個,由64個島嶼組成的群島。


    在其主力已經前往大員的情況下,荷蘭艦隊亦有信心,擊敗鄭c功在澎h的守軍。


    最終駐守澎h的明鄭軍隊,並沒有嚐試阻擊荷蘭艦隊,很顯然這是做不到的。


    荷蘭人在澎h修整了三周時間,於9月初重返大員。


    利用這段時間,鄭c功及時調整了部署,將主力調集迴了赤嵌城及台江水域,同時加固防禦工事、整肅軍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