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耳門水道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選擇,至少證明了兩點:


    一是這條水道在漲潮時已具備通行大船的條件;


    二是足以讓大船通行的潮水,並不是什麽多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奇事,而是在短時間內,會出現的周期性常態。


    要想了解這背後的原因,就得先來看看潮水是如何產生的,又有著什麽樣的規律。


    受太陽和月亮運行的影響,地球上大多數海岸線,一天都會感受到兩次的海水水位的變化,俗稱“半日潮”。


    所謂“晝漲稱潮,夜漲稱汐”,潮、汐兩種現象本質,都是指海水的漲落現象。


    唯一的區別隻在於一個出現在白天,一個出現在晚上。


    以大員西海岸的情況來看,y林縣及其以北地區,屬於正規半日潮。


    j義、t南,g雄地區最北端,則為“不正規半日潮”,指的是兩次漲、落潮的時間、高度不相同。


    g雄大部,岡s區以南及p東縣海岸線,則屬於“不規則全日潮”。


    指大部分日子為全日潮,少數日子為半日潮。


    現在大家就知道了,無論是鄭c功、s琅還是s世驃,都會在抵達大員當天,看到水道變深、變寬。


    現在的問題,隻在於潮水上漲的高度,是否能夠達到通航條件。


    這取決於兩個要素:一是潮差;二是船隻的吃水。


    就潮差的情況來說,大員西海岸的情況同樣不盡相同,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情況。


    中部如t中港可達4.4米;南北端如g雄、t北就隻有0.5米上下。


    至於t南的話,約在2.6米左右。


    明鄭船隊的大型主力戰艦,吃水亦在2.6米左右。


    這意味著,如果鹿耳門水道在低潮時,顯露沙洲的話,漲潮時仍是無法法供大船出入的。


    悲劇的是,鹿耳門水道在當時正是這種情況。


    其在低潮期時,並不能顯露出航道。


    即使在漲潮之時,也僅能通行小舟。


    這也是為什麽,荷蘭人一直沒有在鹿耳門附近設防。


    對於在大員內海,駐守有大型軍艦的荷蘭人來說,敵人如果選擇用小船接駁進入內海,無異於以身飼虎。


    然而正如我上麵所說的那樣,“人類雖然有改造自然力的能力,但這種能力在自然力麵前,還是顯得十分渺小”。


    荷蘭人算漏的一點在於,在大員水道逐漸淤塞之時,海洋力量在鹿耳門水道的一係列自然現象,卻呈現出了相反的作用力。


    簡單點說,鹿耳門水道在潮汐和歲月的磨礪下,不知不覺的已經具備了通行條件。


    這種現象其實並不難理解,對於人類來說,沙洲之間的接口是通行的水道。


    而對於塑造這一切的海洋來說,它們隻是為自己預留的潮汐通道。


    受潮汐和風浪影響,沙洲的形態和位置關係,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中。


    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一旦某條水道被堵塞了,潮汐勢必會另尋出入口。


    將鹿耳門水道的變遷情況,放置在更長的曆史時期,能夠讓我們更加清楚自然力量,在當中所發揮的作用。


    在鄭c功入t後不久,尤其進入清朝統治時期後,變得越來越通暢的鹿耳門水道。


    逐漸取代淤塞嚴重的大員水道,成為了進入台江內海的主通道。


    這一變化,甚至使得原來鹿耳門水道之南的“北線尾島”,更名為“鹿耳門島”。


    水道之北的島嶼,則變身成為新的“北線尾”。


    滄海桑田的是,曾經繁忙無比的鹿耳門水道,到了19世紀初同樣淤塞至不堪大用。


    已經更名為“安平”的大員水道,重又成為了t南最重要的港口。


    用“上天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一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這句話,來解讀大員水道與鹿耳門水道的相生相克,實在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隻不過,在老天爺的視角之下,同樣的門、扇可不隻會關啟一次。


    我們並非沒有辦法接受這一視角,從技術上看,所謂“老天爺的視角”,就是找到事情發展的規則。


    可以這樣說,相比世界其他族群,國人在哲學層麵,是最接受擁有“老天爺的視角”的。


    善於總結和記錄曆史的國人,很早就對這些周期律,以及平衡之道有了深刻的理解。


    道家的陰陽哲學,可以說是對這一認知的最好闡述。


    這種文化底蘊,在鹿爾港水道的發現過程中,便起到了作用。


    在鄭c功決心攻島之前,一名為荷蘭人服務的天朝官員,以“三年水朝東,三年水流西”的認知,對鹿耳港水道現狀,進行了實地勘測。


    這一情報並沒有上報給荷蘭人,而是和精心準確的其它情報一起,送給了鄭c功。


    至於荷蘭人自身,他們在大員的時間來說,並不足以幫助他們,認知到兩條水道,互為因果的特殊關係。


    同時比之國人來說,西方人對這種陰陽相成的變化,缺乏敏銳的感知力。


    在清朝攻取大員後,有曆史記述者認為,在鄭c功接到的報告中,鹿耳門在漲潮時的水麵之下。


    已經顯露出了一條,深約四尺的航道的航道,也有明鄭入t後的實測數據表明,航道水深為七尺。


    朝廷現在的尺寸,一尺的長度大約為32公分。


    現在的問題在於,如此換算下來,即使是采信更為可信7尺的數據。


    鄭c功的主力戰船,也是不可能順利進入台江內海的。


    然而客觀事實卻是,鄭c功的主力船隊,在1661年4月30日這天,絲毫沒有受到影響的進入了台江內海。


    以至於當時的明鄭將士,大都認定自己的軍隊,得到了上天的幫助。


    對於這支軍隊的統帥來說,自然也是願意讓將士相信神跡的存在。


    甚至引導後者相信,是自己的精神力量和虔誠的供奉行為,感動了上天。


    畢竟對於一支軍隊來說,士氣和凝聚力,往往比人數和裝備更為重要。


    又有什麽比上天的神跡更有說服力呢?


    揭開這層神秘麵紗,從科學角度看,說鄭c功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其實倒也不為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