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歸正傳,相比更注重王權統治,和意識x態的西班牙人,商人定位的荷蘭人要顯得務實的多。


    這也為他們與國人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很多天朝海盜船,甚至直接受雇於荷蘭人,以襲擊前往倭國,和我朝沿海貿易的西班牙商船。


    這場關於海洋的爭奪,同時也延續到了大員島。


    事實上在16後半葉至17世紀初,在各種力量交織東亞海域,沒有政府為後盾的天朝民間海上力量,在做出選擇時是非常務實的。


    任何力量,包括朝庭官員和士紳豪族,都可以是合作對象。


    鑒於其民間屬性,分屬不同集團的海上力量,在某個具體事項上的選擇,並不會天然保持一致。


    比如在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博弈當中,各方都有可能雇傭他們的船。


    這種情況,直到鄭z龍依靠我朝的授權,成為最強者之後,方才得到徹底改變。


    大家可能會想,那些與外夷合作的國人判國,我們不應該幫他們,但具體事情要具體分析。


    在我朝封禁海疆,而d南沿海地區山多地少,不得向海謀生的情況下。


    這種做法,並不能被簡單視為判國行為,而更多隻是一種經濟合作關係。


    如果朝庭能夠在z治上給予認可的話,那麽這股力量,是非常樂於將自己的利益,與我朝利益結合起來的。


    後來鄭z龍的被招安,以及鄭c功在我朝即將崩潰之際的堅持,便這是價值觀取向的證明。


    在我朝,還未能將業已存在的民間海上武裝,與王朝的命運有機結合起來之前,荷蘭人在大員迎來的自己的黃金發展期。


    在國人的幫助下,荷蘭人不僅得以開發大員,並獲取蔗糖,更是擊敗了他們的競爭對手西班牙人。


    前麵我也說了,西班牙人本來是無意登陸大員的。


    對於西班牙人來說,從葡萄牙人控製的香料貿易中,分一杯羹才是他們最想做的。


    不過荷蘭人的到來,打亂了西班牙人的計劃。


    這些貪婪的海上馬車夫,不僅覬覦香料貿易,甚至還試圖壟斷東亞貿易。


    荷蘭人在大員的登陸,無疑讓西班牙人感到強烈不安。


    尤其是前者吸引我朝移民,將大員,從隻具備港口價值的“貿易殖民地”定位。


    向“生產殖民地”轉變的做法,更是讓西班牙人感到的危機。


    這意味著荷蘭人接下來,很有可能,將嚐試在大員島全境建立統治。


    而不僅僅是象葡萄牙人那樣,謀求一兩個貿易據點。


    在登陸大員的第二年,荷蘭人還完成了環島航行,並製作出了第一張大員全圖。


    在此之前,歐州人甚至一度以為,大員是由三部分組成的群島。


    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其實也沒有什麽發言權。


    盡管史料記錄表明,三國(東吳)、隋朝時期,大員就可能出現在天朝的視線中了。


    但在大陸優先的價值導向上,從來沒有人去關心過,這片化外之地的地理結構。


    基於大員島的體量和位置,荷蘭人控製全大員這種做法,很顯然會對西班牙在亞洲的利益,造成重大損害。


    即使西班牙人放任荷蘭人控製大員海峽,他們也必須保證大員島東、北兩側的航線,在自己的控製之下。


    這是因為,在1570年,西班牙殖民m尼拉後,橫跨太平洋的航線,就已經成為西班牙帝國的生命線之一。


    在西班牙控製的跨太平洋貿易中,往來於美洲與f律賓之間的商船。


    一邊將來自天朝的絲綢、瓷器等奢侈品,運迴加勒比地區,再橫跨大西洋轉運迴歐州。


    另一邊則把墨x哥等地出產的白銀輸往亞洲。


    由於天朝是供歐主要商品的主要提供地,而且是唯一的供給地。


    這些承擔貨幣功能的白銀中,絕大多數都流入了天朝。


    在最初的時候,往來於太平洋兩岸的西班牙商船,都是直航於墨x哥與m尼拉之間。


    不過倭國接受西班牙成為貿易夥伴後,p戶、c崎一帶,則成為了西班牙商船的中轉地。


    在我朝並不願意,與西班牙進行直接貿易的情況下,往來於p戶至m尼拉之間的商船。


    並不需要進入情況複雜的大員海峽,而是會經由大員島東、北側兩側打通航線。


    除了季風以外,一股源自赤道、經由f律賓群島,沿大員島東側,l球群島西側北上倭國的暖流——黑潮,能夠幫助從m尼拉出發的西班牙商船駛往倭國。


    基於這一特點,這條直連倭國與f律賓的航線,我們可以稱之為“黑潮航線”。


    以c崎、p戶、m尼拉,這條直連航線為起始點的話,二地之間的航距約為2300公裏。


    雖然在明確目的地的情況下,僅靠黑潮的話,一晝夜亦可能航行60-90公裏。


    航行期間可以不需要另外補給,但一旦中間的某個節點,為競爭對手所控製的話,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在整條“黑潮航線”中,最有可能影響到航線安全的戰略要點,是位於大員北盆地,東北方向的天然良港“j隆”。


    “j隆”是後世大員島內,僅次於高x港的第二大港口。


    其原名為“雞籠”,一種說法是,雞籠之名是因為港口背後的山形似“雞籠”。


    另一種說法則稱其源自當地,原住部落的閩南語譯名。


    不管到底是哪種說法,“雞籠”一名無疑是有些下裏巴人的。


    因此在1875年,當時的清王朝,決定為“雞籠”建製行政區時,將之改稱為更為陽春白雪的“j隆”。


    說起來,類似的同音轉換現象,在曆史是並不鮮見。


    比如,後世國人所熟悉的南h最南端“陸地”曾m暗s,很多人會想當然的認為,這一命名,應該與一位姓曾的婦人有關。


    然而,這個天朝傳說味十足的名字,是轉譯自英國人的標注的jamesshoal,即詹姆斯暗沙。


    雖然這一事實,多少會讓人有些不舒服。


    但考慮到曾m暗s位於水下降近20米,並不會對天朝漁民的航行造成影響,未能更早重視並命名也是情有可原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