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作於元末明初的《水滸傳》、《三國演義》兩書的流傳。


    以及蒙族統治期的到來,這一能夠最大限度淡化個體原有身份、年齡、階層背景等因素的統戰形式。


    不僅在理論上有了可供參照、引用的“典籍”,包括關羽這個“偶像”,更進入了一個黃金發展期。


    事實上,在宗教及至後世政黨的發展史中,內部個體在身份上的平等,都是迅速獲取群眾基礎的利器。


    比如綠教教義中,認定綠教皆兄弟的理念,就使其成為了擴張最為迅速的宗教。


    甚至以此理念,在印度教及種姓製度占統治地位的南亞地區,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又比如在20世紀初,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崩塌之際。


    國、共兩黨都選擇了“同誌”這個更據平等意味的稱唿,來塑造黨內的人際關係。


    迴到洪門的問題上來。


    既然已經說了洪門,那自然也就不免再提一下後來與之並立的“青幫”了。


    由於“青幫”的出現,洪門也經常被外界稱之為“紅幫”,以便與之對應並統稱為“青紅幫”。


    其實從洪門的組織原則及文字的本意來說,“洪門”之稱會更為精準。


    這裏所說的“門”可以被理解為一個標準,一個幫派隻要認可以“反清複明”。


    或者說“恢複華夏”及“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念,即可跨進這個“門”裏成為組織的一員。


    反觀青幫,在組織架構和原則上則要嚴格的多,也要“傳統”的多。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青幫成員之間的關係,並非是以“兄弟”理念為基礎,而是與父子相傳類同的“師徒製”。


    每一個進入幫會的成員,都要找一個師傅拜入門下,並且位列相應的字輩。


    這點,對黃、杜等舊s海青幫和常凱申的關係,大家就能理解了。


    比之師徒製更為模仿血緣紐帶,突破傳統宗社擴張瓶頸的做法,是收“義子”行為。


    在《三國演義》及《水滸傳》這兩個民間幫派聖典中也能找到例證。


    比如將關平設定為關羽的義子,實則可能是親子。


    這一做法的曆史,要遠早於結拜異姓兄弟的形式。


    類似後唐李克用蓄養“十三太保”,其中12個是養子以為爪牙,曆代宦官收養子以為外援的做法不勝枚舉。


    不過這種做法在吸引人才方麵的局限性還是太大,最起碼在做大幫派之時,不如師徒製門檻低。


    後者隻需在強化“師徒如父子”的信條,並在組織架構中注重長幼尊卑之感,便可收到如宗社組織一般的穩定度。


    總的來說,以“師徒結構”凝結起來的組織,是對傳統宗社組織的一種模仿和變通了。


    其橫向擴張力度上不如“兄弟關係”統戰而來的洪門。


    由此江湖上也有“青幫一條線,洪門一大片”之說。


    不過凡事都是利弊共存,青幫覆蓋範圍雖遠不如洪門。


    但其卻因金字塔型的結構,在組織上更為嚴密,也更有執行力。


    青幫之所以做出了和洪幫皆然不同的選擇,在於青幫誕生的地緣背景有很大的不同。


    與洪門靠“反清複明”政治理念,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同的是,青幫的誕生緣起於一筆生意。


    一筆必須和清廷合作才能完成的生意。


    我在書中也說了,除了“天地會”這個以清朝為時代背景的幫會組織外。


    大家一定對“漕幫”之名也不會陌生。


    這個依托南北糧食漕運發展起來的幫會,真實的原型就是青幫。


    隨著南北運河的打通,以及長江下遊農業的日趨成熟,南北漕運也逐漸連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


    。


    18世紀20年代,從清朝政府手中獲得漕運權的青幫也由此發跡。


    也可以說,這之後的漕幫,所指向的就是青幫。


    由於漕運經濟在地域上的局限性,青幫並不需要像洪門那樣海納百川的能力。


    反之,卻需要更高的組織性,以完成政府承包給他們的任務。


    這使得青幫在組織理念上,與洪門呈現出很大的不同。


    另外,為了從政府手中獲取漕運權,青幫必須撇清與洪門的關係。


    這從其幫名又被稱作“清幫”就可以看出。


    理念及組織形式的不同,使得青幫並沒有成為洪門的一份子,而是最終發展成與之鼎立的江湖第二大幫派。


    然後青幫卻又並非與洪幫無任何關聯。


    一般認為,青幫創立者原出自洪門,因其與政府的公開合作,而被看作是洪門的叛徒。


    從二者的定位來說,即使沒有最初的淵源,洪門將有“紅頂商幫”性質青幫視為異類也屬正常。


    不過在19世紀後期,這一觀點同時得到了兩派的背書。


    這是因為,隨著海運的興起,包括t平天國對江南的占領,漕運開始進入衰弱期。


    利益的受損,無疑導致了青幫成員對清政府的不滿。


    轉而願意在風起雲湧的反清浪潮中,為自己扣上一頂“紅”帽子。


    至於洪門中人的態度,江湖第二大幫會願意來認自己為祖庭,自然也不是壞事。


    從大曆史背景來說,隨著西方列強的進入及海洋重要性的提升,漕運在19世紀後期的衰弱、消亡實屬必然。


    然而這並不代表“青幫”會就此消失,畢竟100多年的經營,使得青幫已然擁有了嚴密的組織架構及足夠人力資源。


    其對“壟斷”經濟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對物流的壟斷,亦非其它幫會可比。


    如果有另一個可以擁有巨大潛力的經濟平台在側,還是很有機會搶得先機的。


    那麽,這個能讓青幫鳳凰涅盤的新經濟平台又會在哪裏呢?


    結合當時中國所麵臨的巨大變革,答案唿之欲出。


    它就是身處漕運起點的長三角地區,同時又能為古老的中央之國對接海洋的“s海縣”。


    隻不過,為適應新的形勢,之前壟斷漕運的行為演變成了“搶碼頭”。


    直至“碼頭”這個概念,由江河之濱擴張到了機車站、娛樂場所,乃至一切可能被幫派所影響的經濟領域。


    這也是為什麽,在大家腦海中一提到青幫的概念,浮現在腦海中的總是黃、杜這些上海青幫大佬的形象,而很少有人能夠聯想到書中的漕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