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東南亞的資料出自於溫駿軒的《誰在世界的中心》京東,淘寶網,當當網,亞馬遜,上麵有賣。


    非常好的一本書,本人看了受益匪淺,這是一個真正的大伽,這本書妙趣橫生,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買來看一看。


    ----------------------------------------------------------------------------------------------------------------------


    與葡萄牙爭奪澳門未果後,天啟四年,荷蘭人轉而將目光投向了台窩灣。


    後麵的事情,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


    鄭成功最終從荷蘭人手中奪取台灣,並從地緣政治層麵,將台灣島納入了中央之國核心區的範疇。


    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在澳門及台灣的活動,後麵我會詳細的為大家解讀。


    現在我們迴到最初的問題上來,那就是荷蘭人在亞洲尤其是南洋的擴張,對華人海外移民動向有什麽影響。


    總結西班牙後來的失敗原因,很大程度會歸結於竭澤而漁的“掠奪”開發模式。


    比如對印加帝國的掠奪,以及黑奴隸的高消耗使用模式。


    這就好像在原始農業時代,燒荒的方式即能平整土地,又得到了種植農作物的肥力。


    然而待肥力耗盡之後,如果不想個可循環的方式養土的話,就隻有換個地方繼續燒荒了。


    這種原始農業模式被稱之為“遊耕”或者“遷移農業”。


    在伊比利亞雙雄聯手打開新世界窗口時,新世界就仿佛是一片可供無限“燒荒”的原始森林。


    然而這種原始資源量再大,也終有消耗殆盡的一天。


    更何況隨著時間的推移,試圖分一杯羹的競爭者也會越來越多。


    與後來資本起主導作用的荷蘭、英國模式相比。


    西、葡兩國對殖民地的權力主導模式,的確存在很大的資源浪費。


    一切都有如農業進化過程中,粗放農業模式最終被精耕細作模式所取代一樣。


    與中央帝國主導的社會相比,商業社會最大的特點是:整個社會的架構是基於“契約”搭建起來的。


    契約訂立雙方在法律上的平等關係,更能讓每一個商人感到安全。


    在滲透東印度群島之後,荷蘭人在解決人力問題的做法,便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飽受詬病的黑奴勞動力,並沒有被大規模引入東印度群島,取而代之的是從中國東南沿海招募的“契約華工”。


    契約華工或者自願闖蕩南洋,我稱之他為下南洋。


    “下南洋”行為的高峰期是在鴉片戰爭後。


    鴉片戰爭後至20世紀30年代,以契約華工的形式前往海外謀生的華人,數量將近千萬。


    南洋又是華工流入的主要目的地。


    僅新加坡一地所轉運的華工,就超過500萬。


    很顯然,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成為海外“華人”比例最高之國,與它的特殊位置和這段曆史是分不開的。


    對“契約華工”一事推動最大的,是當時的大英帝國。


    奴隸勞動力的使用,本質並不符合工業資本時代的需求。


    這也使得英國在19世紀初,最早提出廢除奴隸貿易的國家。


    並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來解決廢奴後的人力資源問題。


    另一方麵,中央之國麵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政治的積弱及時代的轉變。


    也使得晚清政府不再把人口外流,視為洪水猛獸。


    由於需求量巨大,契約華工的簽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很多拐、騙等強迫現象。


    以至於曆史上,契約華工又在部分地區稱之為“豬仔”,簽約、轉運華工的行為則被稱之為“賣豬仔”。


    然而將整個“契約華工”式的人口外流現象,視為一種變相的拐賣人口。


    或者視為“黑奴”製度的變種並不客觀。


    大部分流入海外華工,還是抱著“淘金”的目的,自願前往海外的。


    “豬仔”一說,很大程度還是因為旅途、工作環境的惡劣,且需要用勞動償還出海的費用,導致喪失一段時間的人身自由。


    英國對華工的招募行為,始於19世紀末對開發馬來半島資源開發。


    不過最早這樣做的並不是英國而是荷蘭。


    161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決定將位於巽他海峽東側的雅加達,定位為自己在東印度的政治、經濟中心。


    彼時的雅加達規模還很小,為了自己在東南亞的長期經營。


    荷蘭人不僅將馬來語的“雅加達”更名為荷蘭語的“巴達維亞”,二戰時改迴來了。


    更開啟了大規模的建設工作,“契約華工”群體也由此出現。


    當地的馬來人的勞動效率問題,是荷蘭人決心引入華工的主要原因。


    由於華人很早就開始在南洋各主要港口城市經商甚至定居。


    精明的荷蘭商人很快便做出最經濟合理的決定:讓中國人來幫助他們建設殖民地。


    不過單純將荷蘭人的招募對象稱為“華工”,倒也不是很準確。


    因為大多數情況下,荷蘭人並不是直接招募中國人做工。


    而是把工程或者商業項目,比如種植園包給有實力的中國人做,由後者再進行招募工作。


    荷蘭人的這種承包式做法,使得“賣豬仔”一說,並沒有提早到17世紀初。


    換句話說,當時前往爪哇等地謀生的中國人,基本是沒有強迫現象的。


    整個過程,更像是一種基於各種“契約”而形成的戰略合作關係。


    比如在18世紀初,有80%以上的種植園主是華人。


    這種合作關係,使得前往荷蘭殖民地謀生的中國人,整體也獲取了不小的經濟利益。


    並且在荷蘭人與馬來人之間,形成了一個中間階層的趨勢。


    然而華人最終卻並沒有在荷屬東印度形成一個中間階層。


    至於這一切是怎麽造成的,是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的。


    事實上,在包括印尼在內的東南亞各地。


    華人並不需要特別的扶植政策,最終都可以做到主導當地經濟的程度。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是勤奮和危機意識。


    由於四季交替,高緯度地區一年當中總有一段缺乏食物來源,需要依靠儲蓄來生存的日子。


    同時,這種資源的相對匱乏,還會使得族群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反觀緯度的熱帶地區,則大都以物產豐沛而著稱,缺幹旱地區除外,幾乎不用為食物來源問題感到困擾。


    在自然、人文兩方麵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為勤奮及更有危機意識的溫帶民族,一般在競爭力上優勢明顯。


    第二個原因是對教育的重視。


    與世界其它溫帶地區不同的是,在華夏乃至整個東亞的文明基因中。


    “知識改變命運”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