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端納昔兒在逃跑過程中被蒙古俘虜,至此,旭烈兀全部占領敘利亞國。


    之後,繼續進攻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小亞細亞半島),又擊敗巴爾幹諸國之聯軍。


    旭烈兀又命郭侃渡海,陷富浪國(即塞浦路斯島),使地中海諸國,大為震動。


    東羅馬朝廷和西歐之耶穌教國家,紛紛遣使來賀,與旭烈兀聯絡,欲與聯盟,共討***國家。


    旭烈兀進至亞洲西南端之地後,準備進攻埃及。


    此時,蒙哥大汗去世,旭烈兀命怯的不花,鎮守敘利亞,自率部東歸。


    戰事尚未結束,即傳來了元憲宗蒙哥死去的消息。


    旭烈兀遂退返迴到波斯之地,留先鋒怯的不花卒兩萬士兵繼續作戰。


    1260年十一月,怯的不花遣使勸告埃及國王忽禿思投降。


    然而他們不僅殺死了怯的不花的使者,還率兵出征。


    怯的不花的軍隊,在阿音紮魯特被密昔兒(埃及)、被算端忽禿思擊敗。


    怯的不花的妻子兒女和親族全被被俘虜,另一方麵,各地方的蒙古官員被殺。


    蒙古西征的鋒芒終於被揭製住了,而留在敘利亞的普通蒙古居民則退居到波斯地區。


    旭烈兀在西征結束後,一直留鎮波斯,沒有再迴到中國。


    旭烈兀在他占領的地方建立了伊利汗國。


    波斯這塊肥美的土地,就這樣落到拖雷家族的手中,蒙古軍第三次西征至此結束。


    蒙古軍三次西征,是一個世界性的、空前的重大曆史事件。


    西征的影響,無論在時間或地域上,抑或是人們的觀念上,都是極其深遠的。


    三次西征開疆拓土,建立了欽察汗國、伊利汗國、察合台汗國及窩闊台汗國。


    這四大汗國,為橫跨歐亞的蒙古大帝國奠定了基礎。


    元朝的版圖之大,在地圖的西、北兩個方向上幾乎難以描繪,遠遠勝過漢唐二朝。


    三次西征給被侵略的國家和當地人民帶來災難的同時,亦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使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於是,東、西方開始頻繁交往,距離逐漸縮短。


    中國的指南針、火藥、紙幣、活字印刷術也因蒙古西征而傳入歐洲。


    促進了東西方的貿易繁榮和文化交流,對西方社會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


    中國不但是火藥的發明國,更是最早製造各類火器、火炮的國家。


    十世紀初,中國用於城市攻堅戰中的『飛火』,可說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


    火藥和火器在中國發明後,又迅速西傳,南宋時期,首都臨安盛行『流星』、『花火』。


    許多僑居該地的阿拉伯人,對這種騰空四濺的煙花印象深刻,並將之介紹到自己的故鄉。


    蒙古軍在南下中原地區時,掌握了這種科技,並挾之以西征。


    1260年,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素丹拜爾斯,在大馬士革一戰中,擊敗了蒙古西征軍。


    他俘虜了一些製造火藥的匠師,繳獲了大量火器。


    從此,中國的火藥與火器技術更直接大規模地西傳。


    火藥的西傳,使歐洲中世紀王公貴族的城堡。


    在掌握了火器武器的資產階級革命武裝麵前,變得不堪一擊。


    指南針和火器,同時使歐洲殖民主義者更容易對亞洲、非洲等廣大地區進行征服及掠奪。


    另一方麵,火藥的出現,摧毀了歐洲封建貴族的堡壘,加快了封建製度的崩潰,使歐洲出現民族國家。


    在八世紀至十世紀,雕版印刷術分別由海陸二道,傳入美索不達米亞及埃及。


    稍後,在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蒙古興起以前。


    雕版印刷術經過迴鶻人的媒介,傳入中亞和西亞,並進入開羅。


    在十三世紀時,雕版印刷術由於蒙古勢力的擴張,再度形成了一股向西傳播的浪潮。


    這一次,波斯顯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並推動著印刷術傳入歐洲。


    蒙古統治者控製下的伊利汗國的首都,大不裏士曾模仿中國元朝印製紙鈔。


    紙鈔式樣仿自至元寶鈔,印有漢文“鈔”字和阿拉伯文。


    但紙幣隻流通了兩個月,便被迫停廢。


    紙鈔的發行在伊利汗國曆史上雖然成了一場笑柄。


    但雕版印刷術,卻在信奉***教的蓋嘉圖汗朝廷裏正式得到了使用。


    印刷術的西傳使書籍成本降低,學術普及化,促進了歐洲的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


    後世有史學家認為:由於成吉思漢及其子嗣的西征行動。


    將我國的四大發明逐漸傳到西方,間接的影響歐洲的文藝複興。


    這一份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揭開現代世界的序幕,其功績則絕非亞力山大可以比擬的。


    蒙古騎兵之所以無敵天下並不是靠刀槍,而是靠弓箭。


    他們擁有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組合式弓。


    這種武器通常由後背上的一條動物筋,弓肚上的一層角質物和中間的一個木架組成。


    這種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間,而很短小便於騎兵運用自如。


    這種弓射出的箭殺傷範圍可達200米。


    如果在箭上裝備上鋒利的金屬箭頭,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


    配合蒙古騎兵的機動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縱橫歐亞,無人能阻。


    蒙古人極其擅長被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


    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這種戰法也叫“曼古歹”。


    這種戰術的精髓在於一從遠距離攻擊敵人,二持續不斷的攻擊敵人,三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


    在這種攻擊下不論敵人的精神和裝甲多麽堅強,徹底崩潰隻是時間的問題。


    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重甲,雖然近戰時十分強大,機動力卻根本無法和蒙古騎兵相比。


    如果碰上蒙古騎射手,不僅追不上,連逃都逃不掉,隻有作箭靶子的份。


    而且蒙古騎兵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完全依賴強攻。


    他們隻有當先用弓箭把敵人殺傷大半時才與敵人短兵相接。


    在波蘭和匈牙利,兩場接踵而至的大戰,充分展示了曼古歹戰法的強大。


    第一場東西方輕重騎兵巔峰對決,發生在波蘭境內的列格尼卡。


    兵力方麵,蒙古軍大約有8,000-20,000人(最多2萬戶)。


    波蘭聯軍則大約有40,000人。


    這支聯軍的士兵分別來自波蘭自身的軍隊、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