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大英帝國稱霸全球的過程中,一款狗鎖式的褐貝絲燧發式火槍,一直陪伴英軍從16世紀末一直用到18世紀末。


    這款步槍可說是英國最重要的軍用步槍,期間衍生出許多種改良款式,但基本外觀甚少變化。


    此款槍伴隨英軍走遍全球無役不與,可說是英國軍隊的槍械代表,其優異的表現,被士兵親昵稱為褐貝絲而得名。


    1730年式火槍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槍機構造是全新的新式製動器設計,燧發槍自此而為發展成熟的實戰型兵器。


    槍機取消了大型後衛保險扣,而改用輪楔機心設計。


    這種新裝置也是後期所有各國燧發槍的標準設計,製輪楔有兩個卡榫溝槽的固定機心,與製動阻尼形成兩道保險。


    第一道就是裝填黑火藥至引藥盆的機動待發狀態,第二道就是射擊待發狀態,製動阻鐵連動扳機,這種構造可上下滑動,使之閉鎖與擊發。


    陳遠宏直接跳過了狗鎖式槍機,而改用成熟的輪楔機心。


    他從房間裏拿出資料,和趙元奇直接討論起來,他不僅要把狗鎖式槍機改成輪楔機心。


    還準備把槍管改為螺旋膛線。


    據文獻記載,意大利最早在1476年就已有螺旋形線膛的槍支。


    螺旋形膛線可使彈丸在空氣中穩定地旋轉飛行,提高射擊準確性和射程。


    “膛線”英文為rifle,音譯為“來複”,線膛槍也因此稱為“來複槍”。


    17世紀初,丹麥軍隊最先裝備使用了來複槍。


    但由於來複線製作成本高和從槍口裝填彈藥不便,所以許多國家的軍隊不願裝備使用有螺旋形膛線的槍。


    早期的槍械都是前裝膛槍。


    1520年,德國紐倫堡的一個鐵匠戈特,簡化前裝手續。


    為了不讓槍膛裏的氣體泄出,使彈丸在槍膛內起緊塞作用並提高裝填速度,發明了直線式線膛槍,采用圓形鉛球彈丸。


    由於“膛線”一詞的英文譯音是“來複”,所以線膛槍也被稱作來複槍。


    至今,印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產日期的步槍還保存在博物館內。


    這種帶有膛線的來複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所以有了如下結果:因為線膛槍的技術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古代剛有火繩槍的時代就有螺旋膛線了嘛!


    既然有這種技術那肯定就能大規模普及;至於米尼彈嘛。


    啊哈,那個更簡單,那就是個“思路”問題,隻要改變彈丸的形狀呈尖頭圓柱狀。


    甚至在圓柱部分切出環狀同心溝槽,抹上油脂便於潤滑槍膛和閉氣就成了,多麽簡單的技術呀!


    為什麽古人發明了線膛槍卻沒有想到錐形彈呢,那是因為他們傻嗎?


    他們不是站在曆史巨人的肩膀上,他們的眼界不夠開闊。


    沒有見過非洲野人的吹箭,因為見過吹箭原理的軍械發明家,就是根據這個發明米尼彈的!


    多麽簡單的技術,隻要大量製造線膛槍加上米尼彈。


    就能使殺傷射程從滑膛的不足100米飆升到400米開外,這玩意兒確實是穿越神器。


    但是米尼槍彈要解決的兩個問題:


    第一個,製造螺旋狀的膛線。


    第二個,解決從槍口裝彈的問題。


    製造膛線的方法有哪些呢?可以說花樣百出不多講。


    最經典的有愛德華式木製膛線拉床拉製膛線,有吳運鐸擠壓穿孔擠膛線。


    還有用在鐵板上刻畫斜紋溝槽卷管直接造膛線,不過這個方法有點異想天開了。


    解決裝填問題就更簡單了,次口徑!就是子彈的外徑比槍管的內徑小。


    這樣便於裝填;而子彈的尾部是中空的。


    發射時,燃氣使彈頭尾部膨脹、緊貼槍膛嵌入膛線,在膛線的旋轉壓迫下,彈頭又可以高速旋轉而出,命中精度大幅提高;


    以上的理論基礎和借鑒的曆史現成的模板經驗,因為遠離簡單,隻要解決膛線的問題基本就解決了米尼槍的問題。


    理論上是沒錯,首先要解決批量製造的可行性。


    先看看早期的線膛槍吧。


    早期的線膛槍當然有螺旋膛線,早期的德意誌傑格步槍,也就是賓夕法尼亞長步槍的前身就大名鼎鼎。


    它的裝填方式很經典,其實意思就是很複雜。


    早期使用的是略大於槍管口徑的球形鉛彈,使用木槌用力敲進槍管。


    這樣鉛彈能夠嵌入膛線,雖然射程和精度提高了。


    但是彈丸由於裝填時會產生變形,有時候也不是特別準確。


    後來人們想出辦法用的是次口徑球形彈丸,但是要用浸油的亞麻布、鹿皮或者絲綢等丸衣包裹彈丸。


    以達到略微超口徑;由於丸衣容易變形又不影響鉛彈。


    然後用木槌敲進槍管用通條壓實,這樣選裝飛行的子彈精度和射程更進一步增加。


    後來人們發明大彈底擴張式米尼彈,其實也是嵌入膛線。


    無論采用什麽方式裝填,其本質是一樣的;彈丸嵌入膛線、發射時產生陀螺效應旋轉穩定飛行。


    好了,說清了原理問題,該解決生產問題了。


    這個時期的槍管一直是由工匠們手工鍛打,戰場上使用的幾乎都是滑膛槍。


    為了裝填方麵快速,彈丸一般都是次口徑的,雖然這樣犧牲了射程和精度。


    但是卻可以依靠齊射來提高火力密度和命中率。


    有人問,為什麽不裝備線膛槍,雖然射速慢,但是精確度高、射程遠啊?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麵的問題:火槍的製造成本、訓練、裝備規模等等。


    一支線膛槍的成本可能有二到三支滑膛槍的價格,而且膛線原因殘渣不容易清理、槍支的壽命也短於滑膛槍管,射速奇慢。


    同樣的價格裝備的軍隊線膛槍,單位時間內人均發射一顆子彈而滑膛槍卻可以達到9顆!


    戰場上永遠是廉價的,快速簡單的武器容易形成規模!


    扯遠了,接著說槍管。


    手工業時代打造的槍管口徑大小不一,以拿破侖時代的槍彈遊隙就能看出來:0.07--0.1英寸,當然那時的子彈也不標準。


    滑膛槍時代對於槍管的要求可以說非常低,隻要不炸膛,能夠將子彈發射出去,這就夠了。


    以一百多年後的製造標準也就是那樣了,要速度就沒有辦法追求精度,完全是依靠火力密度堆砌命中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